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让明末不留遗憾 » 第136章 重回河南(8)

第136章 重回河南(8)

    裕州的道路敞开之后,王光兴迅速拿下了叶县和舞阳,这样一来,整个南阳府就只剩下府城和南召县还在清军的控制之下了。虽然南召县连接着南阳府城的后路,可是现在也没什么用处,南阳府城已经被明军彻底包围。沈志祥当然不甘束手就擒,多次组织反击,但均不能突破明军的包围圈。

    汝宁城中,许定国的处境也和沈志祥同样艰难,两人的想法都差不多,照这样打下去,不等北京的援兵抵达,他们就要完蛋了。现在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李成栋,只要李成栋来增援,就算不能解围,也能少分明军之势。可是李成栋究竟在哪呢?

    不仅清军关心这个问题,明军更关心这个问题。刘文秀和艾能奇夺下了潼关之后,迅速东进,连克阌乡、灵宝、陕州,高一功也占领了宜阳、嵩县。清军虽然在渑池、西南部署了兵马阻击明军,但是数量并不多,显然不能坚持太久,而根据高一功掌握的情报,李成栋不在洛阳城内,只有杜永和、张月而已,并不是李成栋的全部主力。袁宗第派出小股部队越过熊耳山,攻击汝州下辖的鲁山、宝丰等地,却发现这里的清军数量也不是很多,对仅有数百人的明军袭击部队都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击。根据李际遇传回的情报,登封以北的孟津至郑州一带也没有清军的主力部队。李成栋总不可能躲到黄河以北去,既然这样,他就只可能在李过的对面了。

    可是,李过面对的战场也是一片沉寂,他派遣孙守法攻下了项城、沈丘、商水、陈州等地,兵锋直抵太康,可是也没有遭到清军大部队的阻击。难道李成栋竟然撤到了开封或者归德?可那和逃跑还有什么区别?开封在五年前被黄河洪水摧毁,至今不曾恢复,周围有大片的黄泛区,李成栋不太可能驻扎在那里,而归德的谍报人员也同样没有传来李成栋的行踪。只靠这种程度的侦察,不见得能全面反映敌情,寻找李成栋的任务被交给了郝摇旗,既然李成栋不出来,那就把他的辖区闹个天翻地覆,看他能躲到几时。

    郝摇旗从西平出发,攻打郾城,这里也是闯军非常熟悉的地方,五年前他们曾经在这里包围了左良玉,当时的明朝三边总督汪乔年星夜兼程赶来救援左良玉,左良玉却趁着闯军迎战汪乔年的机会没义气地跑了,让汪乔年送了性命。如今郝摇旗麾下的军队,既有当初的闯军,也有时汪乔年或者左良玉的部下,再回到这个地方,都是感慨良多。由于闯军当初在这一带转战的时候,还没有能力割据地盘,故而所到之处都把城墙拆毁,防止明军再度据守,郾城也是其中之一,所以郝摇旗的攻击就很省事了,清朝的官员落荒而逃,再往北的临颍县也是这般。接下来的许州就没这么容易了,城墙周长约为九里,高约三丈五尺,宽约一丈五尺,是传统的夯土包砖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郝摇旗在这里停下队伍,准备展开攻击。

    郝摇旗部本有两万三千余人,留了一部分在汝宁城外李过的大营中,跟着他北上的有两万左右,其中的一半被他分散到了上蔡、西平、遂平三县,由陈邦傅指挥,深入清军辖地的只有一万人。这一万人是桂军中的精华,以田虎、郝摇旗带到广西的闯军老部队为核心,加上广西本地部队,和一些本地的少数民族队伍。但是与明军不同的是,郝摇旗部下的大量僮人、瑶人、苗人、侗人并不再像过去那样由土司控制,而是直接从山民之中招兵,连家眷都迁居到州县或卫所城池居住,所以也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担心他们的忠诚度问题。此次出兵,田虎和焦琏留守广西,郝摇旗和陈邦傅统兵出征。田虎、郝摇旗二人必须得有一个留守广西的,郝摇旗擅长冲锋陷阵,供给军需、保障后勤非其所长,所以留守的任务只能交给田虎。郝摇旗和焦琏的关系又处得不好,所以只能让陈邦傅做他的副手。陈邦傅的部队还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田虎也希望借此机会把他的军队彻底改编了。陈邦傅与焦琏是亲家,此次出兵,陈邦傅的儿子陈曾禹留在了焦琏军中,虽然陈邦傅在田虎和郝摇旗心中一直印象不佳,但想来他就是再混蛋,总该顾及自己儿子的性命。

    不过这事也难说,吴三桂不就是连自己亲爹的命都不要了吗。郝摇旗在和陈邦傅分兵之前,留下了苏应选、杨一龙二将监视他,以防他有什么异动。就算陈邦傅不叛变,光是临阵脱逃也够郝摇旗喝一壶的,所以得看紧了他。

    许州城的守将,是李元胤。

    李成栋虽然也纳了不少姬妾,却始终没有生出一儿半女,李元胤、李元泰、李建捷这三个养子就是他最亲近的人,发现了李元胤,让郝摇旗大喜过望,李成栋的主力应该不远了。

    郝摇旗在广西的时候,也招揽了一些文人帮办军务,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人,一个叫上官星拱,是个贡生,另一个叫黄鸣鹤,却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而是一个经常在广西土司地区贩马的广州商人,郝摇旗部的马匹有很多就是他提供的。郝摇旗与这两位幕僚商量了一下,想研究如何攻下许州,不料黄鸣鹤却提出了一个他从未想过的问题:“李元胤的架势不像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和谈的。”

    自从清军入关以来,闯军就从来没考虑过和谈的问题,谁都清楚,不管大顺还是大明,和清朝都是不死不休的关系,只有弘光朝廷那些蠢才才会幻想能偏安一隅。如果说非要和谈的话,结果只能是其中一方彻底投降。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层、基层的人也这么想,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有很多人与敌人私下勾结。一般来说,这种勾结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走私生意,但是在某些特定时刻,这也可能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