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让明末不留遗憾 » 第198章 失望的结局

第198章 失望的结局

    四年前的今天,李自成率领六万大顺军兵临山海关,在次日开始了对吴三桂部的攻击。当时的张尽孝是吴三桂麾下的一名守备,负责北罗城的防务。战斗进行到第二天,吴部已经摇摇欲坠,张尽孝不想当汉奸,更不想送死,他带着自己手下的兄弟倒戈投降了大顺。

    但是他的倒戈却成了多尔衮出兵的信号,紧接着,清军入关,大顺军败退,张尽孝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成了天下第一大傻子。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他清楚自己做的虽然不一定是有利的事,但一定是正确的事。

    终于走到了今天,仿佛一切回到了原点,四年征战,换来了千里焦土,遍野白骨。但是,这个国家也迎来了新生。

    政治上因循拖拉的风气,因为武昌朝廷的重组大大改善,在战争的催逼之下,各省权将军严厉督促,大小官员谁也不敢懈怠。宗藩、勋贵、宦官的土地被全部没收,尖锐的土地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由于田兵制度的推广,佃户与地主之间形成了制衡,繁重的地租、劳役压力也较崇祯朝减轻了。士绅免税特权被废除,隐田得到清丈,百姓的税赋担子变轻,各种税制改革也让朝廷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大大改善。原本败坏的军制被闯军的新体系替换,贱籍制度和海禁制度被废除,屯田和水利建设让被天灾人祸反复折腾的土地和人民得到了苏息。

    但是,所有的变革都并不彻底。武昌朝廷的一切改革都以两个原则为前提,一个是快速,一个是和平,核心目的是尽快把所有能够抗清的力量聚合起来,所以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妥协。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凭借大量身居高位的闯西将领,尚能维持这种新朝气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台国家机器势必逐渐老化生锈,直到最后,会变得和原来的大明也没多大区别。

    这也没什么要紧的,天下哪有不灭的王朝,只要比原来强上那么一些,也就足够了。哪怕是为了这一点点的进步,也值得人抛头颅洒热血。

    张尽孝拔出剑来:“诸位跟着我从山海关一路走到今天,一半的兄弟都已入土,我们这些活着的更不能辜负了他们。天下归属在此一战,杀光前面的鞑子汉奸,我们一起回家!”

    明军部队陆续接敌,由于东平湖的阻隔,明军在右翼难以展开兵力,因此明清两军都把主力放在了寿张方向。明军的左翼由刘芳亮指挥,这里集结了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四省明军约七万之众。虽然大家都是权将军,但是曾为闯将五营主将之一的刘芳亮和袁宗第的地位显然和别人不一样,张能、贺兰、刘汝魁这三个闯军老将自然接受他的指挥。

    四年前山海关之战时,刘芳亮负责留守北京,错过了这场改变天下走向的大战,这一次他不想再有任何遗憾了。指挥右翼的袁宗第也是同样的想法,四年前的今天,他正在南方对付左良玉以及叛乱的河南土寨,整个右营都没能参与山海关之战。

    种种阴差阳错,导致李自成在山海关不得不以六万兵马面对清吴联军十三万之众,进而引发整个华北的沦陷。从最早死在山海关的官抚民,到现在仍在各个战线上与清军搏杀的人,太多的人倒下了,所有的牺牲是否有意义,都要在明天见分晓。

    与此同时,明军将领们也不约而同地想到:明天倒下的会是谁呢?

    每逢决战必折大将这件事,明军和清军都已经习惯了,明朝的征虏大将军一年换一个,清朝的王爷都快打光了。这一次,双方展开规模空前的大会战,死伤只怕要更为惨重,就连李定国和济尔哈朗本人也存在阵亡的危险。

    可是令后世文艺工作者遗憾的是,这场后来被命名为东昌战役的大战,惨烈程度远远不及之前的两次襄阳之战和亳州之战。阵亡的高级将领只有一人——大清智顺王尚可喜。

    正如另一时空大日本帝国的失败不能赖牛岛满没打好冲绳战役,大清帝国的灭亡也不是一场东昌战役所能决定的。

    四月二十一日晨,明军的攻击开始了。在绵延百里的战线上,一次性出动十万以上的兵力,大有投鞭断流之势,这场渡河之战,构成了十七世纪战争史上最壮烈的篇章。正如明军之前所料,清军发动了最猛烈的反击,铳炮齐鸣,箭矢如雨。明军不仅无法构筑浮桥,而且死伤惨重,负责张秋镇方向的张尽孝在第一次攻击中就翻船落水,要不是因为及时脱去盔甲,险些溺毙河中。左右两翼的清军同样战斗得勇猛顽强,这是清军的正常水准不足为怪。明军抱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渡过河去的决心,全力猛攻,两军士卒着铳中箭、落水坠壕者不计其数。估计仅在卯时到辰时这一个时辰的战斗中,明清两军损失的士兵总计便超过一万人,在以火绳枪作为主战武器的时代,这样的伤亡速率实在骇人。

    辰时二刻,明军终于建好了第一处渡河点。清军认定明军右翼无法调动太多部队,明军偏偏在右翼集结精锐,东平湖周围的湿地算得了什么,难道还能比川西松潘的大草地更厉害吗?崇祯十一年时,李自成率领闯军过草地、爬雪山,从四川返回陕西,把洪承畴指挥的明朝围剿部队震惊得目瞪口呆。复杂的地形对于闯军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在连青海湖都见识过的袁宗第眼里,东平湖也不过就是个小水泡罢了。

    袁宗第的弟弟袁宗道亲自率领敢死队守住突破口,明军源源不断地通过浮桥前往大清河北岸。清军当然立刻组织反攻,如果让明军渡过河来,后果不堪设想,清军直接出动了最强悍的索伦甲士,在大批汉军战兵的掩护下发起突击,决心一举把明军打回南岸。

    这些索伦兵有的是被清朝以重赏诱来,有的是在历次征服行动中被抓捕来的。他们自幼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林莽中,捕熊射虎,吃苦耐劳,悍不畏死,是天生的猎人和战士。因为落后的武器装备和低效的部落制度,他们无力抗拒清朝的征服,但是变为清军之后,在八旗制度的组织下,装备了清朝所能提供的最精良器械的索伦兵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他们精湛的箭术枪法、强壮的身躯、过人的搏击技巧和带着野性的勇气,成为了无数明军的梦魇。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弱点的话,那大概就是他们还是人类。

    截至目前,还没有人类能进化出抵抗炮弹的身体。而且人类是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思想的,他们永远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没有任何犹豫地燃烧自己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