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之开局流放三千里 » 第13章 明君之姿

第13章 明君之姿

    大唐、长安、皇宫,入夜已有一个时辰!

    一座宫殿内,一张长桌前,李世民正屈膝跪坐在桌案前,就着昏黄的烛火批阅着奏折。

    大唐初定,百姓艰难,去年肃清朝堂,还不待安稳些,颉利可汗就率军直逼距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屈辱的签下渭水之盟。

    今年,总算安定点,却也是百废待兴。

    他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生怕有一丝错误,再次让刚刚平定下来的天下,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甚至为了减少消耗,点灯都只敢点一盏。

    “陛下,该歇息了。”

    一个侍候在李世民身边的太监提醒道。

    李世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说:“无碍!”

    烛火太暗,阅读奏折耗尽了目力。

    “陛下,添几盏灯吧。”

    李世民轻轻摇了摇头,感叹说:“我尚且有灯,天下黎民有多少连灯都点不起!”

    “陛下仁德。”

    殿内再次安静了下来。

    大治之世也只有像李世民这样,坐拥天下却还严以律己、兢兢业业、心怀仁德的明君才可以开创的!

    这也是万舍哪怕被流放三千里,也不造反的原因。

    若只是为了坐拥天下、尽享全力、富贵,那这天下,也做不长久。

    若是为了百姓安康成就大治之世,万舍自认为有许多办法让百姓富足,可他不认为自己能管理好整个天下。

    人不是机器,有各种各样性格、思维,必须把每一个人放到该放的位置上,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才能让人兢兢业业的做事,不至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敷衍了事。

    若没有下面的人配合,就算皇帝有滔天之能,也无法实现长治久安!

    一根蜡烛已经燃尽,太监连忙拿来一盏,将其替换下去。

    李世民沉浸在奏折之中,丝毫没有察觉。

    “砰、咣当!”

    一声巨响,打破了殿内的平静。

    李世民手一抖,披红的毛笔掉在了奏折之上。

    “保护陛下!”

    屋内太监、宫女一窝蜂的挤到李世民周围。

    “砰!”

    “捉拿刺客!”

    殿门被侍卫粗暴的撞开。

    片刻之间,殿内烛火尽数被点燃,灯火通明!

    众人定眼一看,长桌前面多了一块木板。

    一侍卫在殿内里里外外、仔仔细细检查一遍后,说:“启禀陛下,未发现危险。”

    李世民紧蹙着眉头,思索片刻说:“检查房梁之上有无痕迹!”

    “是!”

    侍卫领命。几人火速搭起人梯,顷刻之间已经上到房梁之上,又递上一盏烛火。

    一侍卫细细检查一番后,说:“陛下,灰尘薄厚均匀,无任何痕迹。”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下来吧。”

    侍卫领命,火速下来。

    李世民说:“无需惊慌,此事不可外传!”

    众侍卫领命,退出殿外。

    殿内,李世民看着突如其来的木板,心绪不宁。房梁之上没有任何痕迹,这木板如何在内外守卫森严的情况下,掉到自己的面前?

    莫非是鬼神所为?

    随即又哑然失笑,与其信鬼神之说,不如信此乃居心叵测之人所为。

    心里不禁感叹:多事之秋啊,此事传出去,不知又要生出多少风言风语!

    走到木板前,蹲下身来……

    “陛下,当心危险!”

    一太监提示道。

    李世民平静道:“若丢下这块木板的人,真想至朕于死地,恐怕此时朕已经身首异处了。”

    李世民伸手摸了摸木板,又伸手搬了一下——表面湿润、分量极大,这是一块刚从树上劈下来的木板。

    “把木板反过来。”

    一太监立马动手,可使出吃奶的劲也只是将木板抬起了一角,还差点砸住自己。

    一小太监眼头欢,立马上前搭了把手,这才把木板翻了过来。

    四行巴掌大的字映入眼帘。

    字体歪三扭四、忽大忽小、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甚至将一个字分成了三瓣来写。

    细细辨别了一番,才勉强认了出来。

    暗梅幽聞花,臥枝傷恨底。

    遙聞臥似水,易透達春綠。

    岸似綠,岸似透綠,岸似透黛綠。

    我是妳爸爸——壹年前被妳流放三千裏的十歲男孩。

    李世民细细品读了一番。

    诗以梅花的香气开头,让人未见春色,先闻其芬芳,说罢嗅觉,又在视觉上说梅花很多,将树枝都压弯了。

    由近到远地接着写,远处岸边的景色,结尾处不拘一格的连续用三个形容绿色的词,更能说明春天的绿色是生机盎然的,与普通的绿色不同。

    诗是好诗,可以这种方式送达他的面前,实可谓胆大包天,又或是有人想向他展示超凡的武艺!

    而且下面的落款处,爸爸二字是何意?

    不过,看到落款处的最后几个字,他算是明白了,这是报复他呢!

    但是,如果报复他,为何会写一首描写春色的诗呢?

    怪哉!

    怪哉!

    不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此人不除,他必将寝食难安!

    李世民也被这种报复方式激起了怒火,他是戎马半生、屡次险死还生,岂会怕这种小伎俩!

    奇不奇怪暂且不说,先调差清楚这个落款之人再说!

    “派人到大理寺调查,一年前可有一位十岁孩童被流放三千里!”

    “是,陛下!”

    一太监领命而去。

    “传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秦琼火速入宫!”

    “是,陛下!”

    又一太监领命而去。

    ……

    约么一刻钟之后,五位大臣火速前来。

    “参见圣上。”陛下的称呼只内臣使用,外臣称呼圣上。

    五名大臣皆是跟随李世民一路打过来的能人异士,深知圣上深夜传召,必是大事,不敢有丝毫耽搁,一路跑来,还喘着粗气。

    五人看着眉头紧锁、怒气外漏的李世民,心中揣测不安,就连最跳脱的程咬金,也不敢出任何幺蛾子。

    最终,还是最受李世民宠幸的大舅哥长孙无忌先出声。

    “圣上,深夜召臣等前来,有何要事?”

    李世民指了指桌案前的木板说:“这是刚才凭空掉到朕面前的,你们看看。”

    长孙无忌看着凌乱一片的字迹狠狠皱了一下眉头,仔细辨别了一番,读道:“暗梅幽闻花,卧枝伤恨低……”

    读完,还连连点头,称赞道:“这片诗文打破以往的格式,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春色!好诗、好诗啊!”

    一旁的程咬金,瞬间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