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 » 二百零五章 人没死,财产没了

二百零五章 人没死,财产没了

    辞别袁术,从寿春皇宫出来后,程远志心下大定,觉得已经说服了前者,拿下寿春有望。

    于是他带着速该、甘宁,回到客栈收拾行李,准备撤离寿春,赶赴下一个目的地。

    但前脚刚进客栈,就听见楼下马蹄声“哒哒哒”响个不停,从窗口探头去看,发现客栈被一群兵士给团团围住,街道上也有一队队兵士纵马穿梭,当头之人高喝道:

    “陛下有令,全城戒严,百姓不得出城!”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安然离去是不可能了,程远志只能先派甘宁下去与士兵们交涉,询问为何封城,再相机行事。

    此时,寿春外面的形势已是天翻地覆,剩下的两个郡共计四十七县,正一个县、一个县的离开大仲国控制,转投大汉怀抱,要不了多久,袁术就会成为光杆皇帝。

    即使袁术见势不妙,使用了军管策略,但收效甚微,驻军将领甚至会带着军队及地盘一起叛逃。

    难道是袁术发现最近城中百姓大量减少,不得已所采取的策略?

    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封城便是为数不多的办法了。

    正猜测间,甘宁回禀道:“兵士说寿春城从此刻起,许进不许出。”

    速该扒在窗口看了看,纳闷道:“大哥,袁术为什么要封城?他是不是在针对我们?要不要和他拼了,俺保着你杀出城去!”

    程远志摆了摆手,沉吟不语。

    为什么封城?

    因为不封城的话,百姓就走光了。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对于绝大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平民百姓来说,世代居住的地方,就是根之所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选择背井离乡。

    除非他们感觉到了危险,才会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家园和土地。

    此时不像后世,道路如蛛网密布,出行工具繁多,导航随身、随便一个普通人都去过几万里、乃是几十万里之外。

    这个年代的百姓,基本上都是一生待在一地,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死亡。

    譬如袁术四十多年生命旅程中,前面二十多年是待在老家汝南,之后十多年待在洛阳,之后来到寿春,一待就是十年。

    像袁术这么有钱的富五代,一辈子去的地方都寥寥无几,何况寻常百姓?

    是以,封城会在一定程度上,让百姓们感受到安全。

    思及此处,被迫滞留在寿春的程远志,安心地住了下来。

    这个时候,袁术正在皇宫里拆阅书信。

    手里拿着书信,不由自主地想起十八年前,洛阳东城,年轻版的程远志那似笑非笑的眼神,熟悉的音容笑貌,在他眼前索绕徘徊。

    随后,这张面孔逐渐地与方才送信者,程志的面容重叠,合二为一。

    啪――

    袁术一拍大腿,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自言自语道:“贤弟,真是你来了吗?”

    此时,他已经有七八成的把握断定,方才所见之人,就是把他逼到绝境的义弟。

    这个猜测,令袁术有些难以置信。

    “君不轻移,王不履险地”的古训,在程远志这里似乎统统没用。

    即使不是他的辖区,他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他难道就不怕自己恼羞成怒,给他来个玉石俱焚?

    他不怕啊!

    我袁公路终究还是没那么狠……袁术长长叹了口气,颓然跌坐回去,仔细阅读起手里的书信。

    先看完信再说……

    良久,袁术放下了持续两年半的担忧,心下莫名觉得有些悲凉。

    一方面深刻意识到称帝的时机不对,给程远志带去许多麻烦;另一方面又觉得天下人太不识抬举,既然天下早晚都要归于袁氏,早一点晚一点当皇帝,谁当皇帝,计较那么真做甚?

    不都姓袁嘛!

    思虑间,袁术又咳了一口血,又想起这几年自己的经历。

    自从称帝后,每日都活在恐惧担忧中,坏消息一个接一个,虽然没有人兴兵来攻打他,但也没有人保证永远不来打他!

    他总觉得头顶好似悬着一把利剑,不知何时就会落下。

    袁术知道,两年多的忧心操劳,自己早已成疾,四十多岁的人却像六七十岁般腐朽。

    失眠,畏光,怕寒,咳血……

    现在,疾入膏肓,他隐约已经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一眼看到死的感觉,很令人绝望。

    在这种情况下,袁术开始不由自主地回想自己的一生,从年纪轻轻当上虎贲中郎将开始,到如今行将就木的二十多年里,一共犯下了多少失误。

    失误太多了……多到数不清。

    越想,心中的懊悔就越浓郁,最后几乎凝成实质。

    旋即又咳了一口血。

    心知余日无多的袁术,放下书信,开始着手安排后事。

    他这一生里,一直都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他想雷厉风行一回。

    家小儿女,积攒了一辈子的财产,剩下的两个郡及几万兵马,也都需要有个明确的安排……

    ……

    当程远志得知袁术病危的消息时,已经是三天之后。

    他随着卫兵,急匆匆来到皇宫,在奢华无比的床榻上,看到了奄奄一息的袁术。

    交接过程非常顺利。纪灵、阎象都在,两人一个掌兵事,一个管文事,与程远志也都认识,不过三言两语,袁术就已经托付完后事。

    当然,这后事指的是他死后的安排,只要他还没死,财产就还是他袁术的。

    交待完后事,接下来就是等候死亡了。

    袁术看了眼围在床前小声啜泣的一儿一女,以及众多娇妻美眷,满眼都是不舍与留恋。

    纪灵全副披挂,守卫在寝宫内,阎象捧着厚厚一卷锦绢,静静地听着袁术断断续续的吩咐,时不时在锦绢上打个勾,提点一下。

    一直等到所有后事安排完毕,确定没有任何遗漏之后,袁术才对程远志说道:

    “贤弟,你惦记了几十年的家产,这下都交给你了,一点儿也不剩了。”

    明明是在说生死离别很悲伤的话,听起来却叫人想笑。

    程远志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所以没有笑。

    不过咧开的嘴角,还是显示出了内心的小情绪。

    众人识趣的退后老远,留给两人一点最后诀别的时间。

    袁术拉住程远志的手,费力的望过来,语重心长地问道:“贤弟,我这就要去了,你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程远志张了张嘴,然后又摇了摇头,及时地将“一路走好”四个字给卡在喉咙里,没有吐出去。

    这句话要是说出来,感觉能把袁术给气到活过来。

    袁术眼中涌出一丝失望,又问,“那我死了之后,对着我的遗体,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有什么要说的?沉痛送别你这失败的一生……

    最多最多,说一句“厚葬吧”。

    见袁术很认真的在询问,程远志登时犯难了,蹙眉思索良久,蹦出来一句:

    “看,他还在动!”

    袁术一怔,旋即猛然撒开手,不知道是气的,还是高兴的,侧身伏在床沿大口大口往下吐血。

    哇哇的吐。

    程远志连忙近前,大手轻拍袁术的后背,温声道:“公路,慢点吐,血不剩多少了。”

    没想到这话很管用!

    袁术立即止住了吐血,仰面躺在床上,胸口剧烈起伏着。

    看上去,一时半会似乎还死不了。

    阎象凑过来,小声问道:“丞相,现在我们要怎么做?”

    阎象虽是袁术的亲信,此刻却对程远志佩服得五体投地,至少这份敢于独行天下的胆魄,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上一个敢一把剑一个人四下乱窜的诸侯是孙策,现在坟头草已经一丈多高了。

    “当然是立即移交军队、城池、以及财产了。”

    听到阎象的话,程远志毫不犹豫说道:“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去办,办得好,重重有赏。”

    笼络人心这块,程远志自认为不输给天下任何一位诸侯。

    阎象闻言,神态很感动,立即躬身告退,着手去办。

    程远志转过身,看向纪灵,?“你现在是何官职?”

    “护国大将军。”

    纪灵有点懵,不是很明白程远志的意思。

    难道这位大汉丞相要给他升官?

    可他已经是大将军了啊,还有上升空间吗?

    程远志微微一笑:“有爵位么?”

    爵位?

    那倒是没有,大仲国不被大汉接受,所以袁术也就没搞爵位那一套。

    纪灵摇了摇头。

    程远志笑道:“我现在以大汉皇天子的名义,封你为泗水亭候。”

    亭候虽是最五等的候,待遇却并不低。此时,大汉郡太守的待遇是“两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二十斛,亭侯的待遇比郡太守还要高出好几等。

    原时空里,刘备第一次投奔曹操时,被任命为镇东将军,同时被封宜城亭侯;张辽的爵位曾经长期是都亭侯;乐进的爵位曾经长期是广昌亭侯;包括关羽,长期将汉寿亭侯挂在嘴边,这些铁一般的事实都预示着,亭侯级别的爵位很不错了。

    当然,和乡候县候不能比。

    于是纪灵瞬间就推金山倒玉柱跪下来谢恩,立即决定从此以后,就跟着程远志混了。

    至于原来的主公……

    纪灵探头看了一眼,好像不剩多少气了,心里顿时就没了负担。

    袁术麾下其余官员,也都依次上前,高高兴兴听封,欢天喜地回去准备移交权力,再到别处上任。

    床榻上,还剩一口气吊在胸口的袁术,眼看自己还没死,麾下亲信一个个就离他而去,全部成了程远志的属下,心头格外不是滋味。

    虽然对这种结果早有预料,且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可难道就不能等他咽气了再操作么?

    思及此处,袁术又吐了一口血,忽然觉得自己又有了一丝丝活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