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贤君 » 第十三章 商业布局(下)

第十三章 商业布局(下)

    李贤想要组建商队,也是想远离长安,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而且在他出宫开府之前,他需要是隐藏自己,虽然大唐的风气比较开放,可他的行为也未免有点惊世骇俗。

    为了不招惹是非,所以现在的生意只是起步,积累一下原始资金,将来真要是组建商队,也不可能去卖家具。

    对于古代的生意,李贤也有过研究,自古就有丝绸之路的说法,所以最赚钱的,一定是丝绸和瓷器。

    除此之外,还有茶叶、香料、各地特产,来自西域的宝石,甚至是盐和糖。

    对于一个穿越者来说,做生意并不难,李贤也不用绞尽脑汁去做什么水泥、香皂,他皇子的身份就是天然优势。

    有了这个身份,他只需要构建商业帝国,然后用钱来买通各级官员,从而保证自身安全。

    一旦有了利益,人心就会变,有钱能使鬼推磨可不是说说,从王、杨二人就可以看出。

    他们二人虽然没有失去为官之心,可却也认真为李贤办事,原因无他,利益尔。

    而商队的存在,还有更深层的价值,李贤弄出角斗场,就是为了豢养死士。

    对于这些死士,必须给他们一个合法的身份,而商队的护卫就是不错的选择。

    将来李贤一定是要就蕃的,但他不能失去京城的消息,所以这些商队在赚钱的同时,也是他的情报网。

    一系列想法确定下来,李贤心里也有了底,武则天当不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壮大自身。

    他今年只有十岁,十年后才二十岁,只要太子不出意外,斗争就不会波及他。

    趁着现在还没人察觉,他必须开始着手了,孩子的身份是个很好的掩护,要利用好。

    李贤这边悠哉悠哉的谋划,消息也传到了洛阳那边。

    紫微宫内,李治正在听陆敦信汇报政事,武后在身后为他揉着太阳穴。

    “陛下,以上这些皇后娘娘皆已批阅,您看……”

    李治睁开眼睛,抬头看了看武后,然后笑道:“皇后所示并无不妥,依其所示去办吧。”

    陆敦信:“是,那微臣告退。”

    陆敦信躬身行礼,转身就要走,李治好像忽然想起什么,又叫住了陆敦信。

    “等等,长安那边怎么样了,弘儿他们可还好。”

    陆敦信闻言停下脚步,转身抬头看了武后一眼,发现武后没什么表情,这才开口。

    “回陛下,太子殿下一切安好,每日用功读书,学习政务,还写信过来问候二位。”

    李治微笑点头,对于李弘他还是比较满意的:“那贤儿和显儿呢?”

    陆敦信有些犹豫,悄悄看了看武后,李治察觉到了,轻轻“嗯?”了一声。

    “啊,二位殿下也很好,只是……”

    “只是什么?”

    李治有些不悦。

    “只是二人沉耽玩乐,每日摔跤斗鸡,沛王殿下还迷恋木工,听说还跑到厨房做菜……”

    “什么?”

    李治大怒,啪地一拍书案,把武后吓了一跳。

    “陛下息怒,不过是小孩子贪玩罢了。”武后连忙劝道。

    “贪玩?都是你惯的,堂堂皇子,从小就不务正业,长大了还了得?

    这次离京,朕就要带着他们,可你偏偏不,这下好了吧,他们两在家玩疯了!”

    李治现在的样子,像极了后世听到孩子调皮的父亲。

    “陛下息怒,有弘儿在,他们顶多贪玩一些,臣妾会派人去管教他们。

    再说旦儿还小,月儿还在吃奶,臣妾一个人实在照顾不了四个孩子,这才把两个大的留下。”

    武后说完,语气里带着委屈,李治一听就有些心软,因为她的确很忙。

    不管怎么说,她已经给自己生了四个儿子了,还有一个小女儿,还没满周岁。

    想到这个小女儿,李治心里就生出一丝温柔,他打算过段时间就册封公主,而且封号都想好了,就叫太平。

    “哎,朕知道你辛苦,不过这里又不是没有宫人,与其让他们在长安撒野,还不如接过来,最起码还能有个约束。”

    “如果陛下想,那就接过来。”

    武后没有继续阻拦,之前李贤的胡闹,她已经劝过了,此时若是再劝,就显得不关心孩子。

    “好,那就派人把他们接过来,朕倒要看看,这两个虎崽子,在朕的眼皮底下,他俩还能上天不成!”

    旨意下达,禁军立刻出发,按照正常的行进速度,大概五天就可以到达。

    洛阳军队出发,李贤还不知道这件事,此时他在琢磨如何组建商队。

    要说眼下的商业环境,那绝对是封建时期少有的繁荣。

    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不仅受到基本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上层建筑,诸如国策、政权形式等各方面的制约。

    唐贞观二年至天宝十三年,这一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国土内部除武则天时期的冀州之乱外,内地基本上没有战火波及,主要的战争基本都是对外的领土开拓性质的战争。

    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为整个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至唐玄宗天宝时期更是出现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由于农业的大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导致当时的商品经济表现出了与“重农抑商”国策不协调的繁荣。

    此外,唐朝对于关税收取的很少。

    唐承隋制,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便设有弛山泽之禁”,“除入市之税”,“罢官置酒坊收利”,“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的政策,终唐一代没有改变这一政策。

    加之唐朝中央政府大力发展官路,使道路系统自秦始皇兴修“直道”、“驰道”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旅的发展。

    往来的商旅经过水路不断将货物运输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唐朝的对外政策也在促进了唐朝商业的进一步,初唐时期,国力强盛,唐军经常对外作战,加之又秉持“开放包容”的国策,使中原腹地出现了大量的外国客商以及归化胡人。

    这些人进入中土之后,不能像一般的农民或者官绅一样从事农业生产,只能把商业和手工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可以说唐朝的商业经济的繁荣,是诸多因素叠加的因素。

    唐朝的商人,分为行商和坐贾两类,顾名思义,前者是流动经营而后者是在固定地点营业。

    唐代的行商,实力雄厚者常可以横跨整个华夏进行贸易,而那些外国胡人的商队则更是常年穿梭于半个地球。

    他们转运的货物种类,从木材铜器到牛羊牲畜,甚至活人奴隶,只要不是违禁品,官府都懒得管,只是时不时抽取过路费而已。

    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李贤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此时他打算找个胡人,以胡商的身份掩人耳目,他还需要找一个傀儡,必须听话的那种。

    不知不觉中,李贤已经玩起了权利的游戏,他现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权利赋予他的。

    东市,角斗场的一个房间里。

    “殿下,最近来我们这看角斗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样下去我们恐怕会有亏损。”

    李贤闻言没什么表情,他本来也没指望用这个赚钱,转头看向刘四。

    “殿下,老丈我的家具倒是卖的不错,万年县有好几家大户人家定了家具,我儿正带人日夜赶工。”

    李贤微微颔首,继续看向杨炯,杨炯则是精神一振。

    “殿下,饭馆已经装饰完成,完全按照您的想法,不知何时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