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唐卖手机 » 20

20

    #历史上政府机构名称中“省、寺、部、台、院”的区别和由来

    我们如今的机构名称都很简单,中央的机构大都是“部(外交部)”或者“总署(海关总署)”和“总局(国家税务总局)”。但历史上同样是在中央常设的机构,他们的名称却极为复杂。例如:中书省、大理寺、吏部、御史台、理藩院等等。

    那这些省、寺、部、台、院都是怎么来的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今我们说的“省”是指地方上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所以大部分人肯定都认为“省”是地方单位的词。其实不然,省其实最开始就是中央的机构名称。

    省在汉语中最早是做动词运用的,意思是检查,把事情弄明白。比如反省(xing)、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三省六部

    “省”成为中央机构确立下来就必须说到“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化了。

    **最先设立的便是尚书省,尚书省的前身是“尚书台”。

    尚书一职最早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少府的职责就是管理皇室的财产和生活事务,类似于后来熟知的内务府。

    **但少府除了这些琐碎的服务事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帝和外廷大臣传递消息。

    毕竟皇帝处在深宫之中,内外沟通又不能像逛大街一样随便进出。

    少府既然是皇帝的大管家机构,那自然也要承担起“秘书”的职务。

    因此,**少府之下就有一个尚书机构专门负责收发和保管文件的工作**。

    #三公九卿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三公权力(外朝)过强经常掣肘他的对外政策**。

    因此,武帝便让内廷的尚书们(秘书们)绕开外廷开始管理朝政。

    这就建立了一个**中外朝制度**,**尚书也从普通的秘书变成了手握大权的朝廷要职**。

    很多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权臣,无论头衔多牛(大司马、大将军等等)都必须加一个**“录尚书事”**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宰相。

    **而这尚书们既然已经手握大权,就必须有一个办公地点。

    这里便称之为“尚书台”**。

    **到了曹魏时期,尚书台逐渐从秘书班子成为了朝廷的常设中枢机构**。

    于是乎,尚书台就被移出宫外成为了正式机构。

    **但宫中依旧需要秘书呀!所以原来打下手的“中书”便成为了新的秘书班子**。**秘书头子就是“中书令”,由于办公单位在宫内所以机构便称之为“中书监”。**

    后来你猜怎么着?那必然是为了削弱尚书台的职权,于是中书们取代了尚书成为了权力中心。

    于是乎,中书监也被迁出了宫在外面开府设衙成为了正式机构。

    **中书这个号也被玩儿废了,皇帝又要找一个秘书了**。于是一个叫**“侍中”**的官职成功出圈。

    **侍中最早就是少府之中的一个散官,官阶不高职务也很低**。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中朝要和外朝对抗,因此侍中们的春天也来了。

    **虽然没有尚书和中书那么显赫,但侍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加职”。**很多重要的辅佐官员都会加侍中衔。比如《出师表》中提到的: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里面我们就看到了侍中其实对于皇帝处理政务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出师表》不久后,董允就被升为侍中了,成为了费祎的副手。**诸葛亮死后,董允也成为了蜀汉的肱股之臣,为蜀汉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既然是皇帝身边重要的顾问,因此在尚书、中书依次设府成为中央机构后。侍中终于在晋代成为了第三个迁出宫中的机构,称之为“门下省”。**

    于是乎三个原来的中朝机构,变成了替代三公丞相制度的新机构。

    独相也变成了群相(原则上,三个部门的一把手都是宰相)。

    **到了隋朝,正式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等一下!怎么刚刚还叫尚书台现在就喊尚书省了呢?

    **因为最早喊“台”的原因是那时候尚书们办事的地方还在宫中,宫中的宫殿或者机构就会以“台”、“监”来命名**。

    后来出宫了,那再叫台就不合适了。所以就以“省”来命名,因为省就是监察和把事情弄明白的意思。尚书省就是要帮皇帝监视朝政把朝政搞明白。

    后来中书省、门下省也就延续这个“省”的叫法了。

    “省”——“行省”——“省”

    说清楚了省的由来,那它是如何转化为如今的地方行政区“省”的呢?

    **还是要从三省开始说起。虽然他们都是皇帝秘书班子出身,但既然并列中枢了就要划分权力。**

    其中**门下省还是以提建议为主的“最高顾问机构”,拥有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和封驳之权。**

    **尚书省更像是一个类似于国务院的“行政执行机构”,下面管着“六部”,负责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发出的诏令。**

    而**中书省则成为了名义上的“大哥大”。它主要负责制定诏令的部门,类似于如今的中央政治局。**

    **到了元代,元朝政府把原来唐宋时期划分的全国各“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重新规划,然后让中书省统一管理**。

    于是乎,在直隶地区是中书省直接管理。在地方便称之为“行中书省”,就是代表中书省在这里管理地方政务。**这套制度便是“行省制度”。**

    到了明清两代,大体都是延续了元朝的行省制。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改进。

    **“行中书省”也简称为“省”,这套制度逐渐演化成为了如今的行政制度**。所以,现在地方最高级的行政单位就是省级了。

    当然,省作为中央机构的使用在对岸的日本依旧保留了下来。他们的中央机构大多都以“省”命名,例如“大藏省”(财政部)、外务省(外交部)等等。

    **部,最开始的意思就是某一地域下级行政单位。

    **比如《说文解字》中说的“天水狄部”,就是天水郡一个叫狄的部落。**后来也就引申出“统率”和“区分”的意思了**。

    于是在区分某个机构下级单位的职责时,就会用“部”来区分。尚书省在规划下属单位的权责时,将所有事物分为六个部分。

    **吏部:**管理全国文职官员的部门,包括选拔、晋升、处罚、请封、考核等等。类似于**组织部+中纪委**。

    **户部:**最早叫“民部”,为了避李世民的讳便改称户部。这就相当于财务和统计系统一条龙,什么**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等等都是户部的范围**。

    **礼部:**这个是掌管学和礼的部门,什么科举、庆典、国事接待、修书教育等等都是它。类似于**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兵部:**这个听名字就懂,跟军事相关的都是它。等于**国防部、总参谋部和各军事相关机构**。

    **刑部:**这个也可以顾名思义一下。等同于如今司法系统的一条龙,包括**整个司法部+公检法。**

    **工部:**这个就是全国最大的包工头。虽然它关建设,但主要还是国家级的大工程。所以很多人说他是建设部我觉得不恰当,更像是**水利部+发改委+中建集团**。

    六部就是尚书省下面的机构,所以便以“部”用作区分。**后来元朝开历史倒车又设立丞相来总领大权,好在朱重八大笔一挥,帮胡惟庸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三省这样极权的机构彻底毁灭,仅留下六部继续为皇帝服务。

    清朝灭亡,民国继续继承了“部”的体系。

    我们如今也是以“部”来区分国务院下属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也是以“部”来作为中央机构的名称。**比如美国的“Department”(U.S.DepartmentofTheTreasury,美国财政部),词根就是“part”(部分)。

    **台,这个其实主要存在于早期的政治机构中。**

    在《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解释:

    >台,观,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

    其实就是修在高台之上的屋子,**具体来说你想一下故宫三大殿中间的中和殿就可以了**。修的高还四四方方。

    因此,台也就有了尊称的意思。早期的尚书台正是因为办公在宫中,所以便以“台”来尊称。迁出皇宫了也就改名字了。

    **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台”便是“御史台”。**御史台其实不是他正式的称呼,而是一种尊称。御史办公的地方称之为“御史府”,长官称为“御史大夫”。之所以称为“台”,是因为**唐朝皇帝将他们尊称为“宪台”**。所以大家也就跟着尊称其为御史台了。

    **“院”这个字从古至今的意思都比较统一,主要是针对那些岗位职责需要相对独立的部门。**

    《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解释的:

    >院,坚也。从阜、完声

    就是说这个词是指相对独立完整的一个空间。我们现在说的院子也是这个意思,不然就是广场了。

    我们从使用“院”的机构可以来感受一下。

    **都察院,明清时期管理监察、弹劾和提建议的部门。**这个部门不独立那岂不就失去了意义了。

    **理藩院,清朝负责对蒙古、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衙门。**清朝实行汉满分治,也同样严格分隔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因此,理藩院是完全独立在六部之外的部门。是不是也是相对独立的呀?

    如今我们带“院”的部门,大都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法院、检察院、考试院等等。

    说到“寺”,肯定大家都会想到庙宇。其

    实寺在最早的时候和宗教没有半毛钱关系。

    **寺的最早是“持”的意思。后来在先秦时代,寺最早是用以表示官署的名称。**后来到了汉朝,官员任职的机构都可以称之为寺。比如鸿胪寺、大理寺等等。

    在《汉书·元帝纪》中记载着:

    >瑰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

    后来有注释写道:

    >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所以,寺最早就是官衙的意思。

    **寺后来成为佛教场所的专称是比较后来的事情了。**中国第一座专用来供奉佛教的寺庙是**白马寺**。是当时东汉明帝梦里梦到了白马驮经入中国,**先是将这经书放在了外事机构鸿胪寺中。

    后来专门修了一个对等的机构“白马寺”来存放供奉**。此后,佛教的场所便被统称为寺

    后来叫不叫寺也是要看统治者对于佛教的重视程度。

    比如南朝时期佛教风靡,便留下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但在隋朝,佛教被打压于是又改称“道场”。**到了唐代才最终确定不改了**。

    后来寺院也被日本留学生带回了日本,日本很多的大型佛教道场也就称为寺了(小得叫“院”)。这也是日本尊崇佛教的一种表现。

    改变日本国运的本能寺(曾发生了“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殒命,丰臣秀吉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