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武勋 » 第一百五十八章、辽东局势

第一百五十八章、辽东局势

    东北地区,又被称为白山黑水地区,主要是指大兴安岭以东、长白山以西,山海关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其面积大约为250万平方公里。根据气候、河流等因素,我们将东北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主要是黑龙江流域为主,南部以辽河流域为主,有辽东和辽西。明朝时期,是中国对东北经营的重要一个阶段,曾经在此设立了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和兀良哈三卫。但是由于明朝对东北蒙古和女真族地区主要采取羁縻政策,使得明朝在此的控制十分薄弱。一,辽宁:明朝羁縻东北的据点

    在古代,中原王朝有两只手臂伸向北方,一是伸向西域的河西走廊,二是伸向东北的辽宁。辽宁的气候和黑龙江流域的气候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里属于暖温带地区,适合农业开发。在史前,这里就出现了辉煌的红山文化。因此,两辽地区很早就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并成为了中央羁縻东北的据点。早在战国时代,燕国就在此设立辽东、辽西二郡,此后,秦朝、汉朝都在此设郡,唐朝设安东都护府,元朝设立辽阳行省。

    辽宁

    明朝建立后,试图在全国范围内驱逐元朝的残余势力,于是通过战争和招抚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元朝在北方主要有三大势力,分别是退居大漠的元顺帝、占据西北的扩廓帖木儿和盘踞东北金山(今开原)的纳哈出。明朝军队攻陷元大都之后,就派遣使者到辽阳进行招抚。1371年,北元辽阳行省的平章刘益投降于明朝,明朝于是在此设置辽东都司,下设25卫。这标志着辽宁地区纳入了明朝的版图。

    辽东都司

    得到了辽宁地区,明朝就以此为据点,不断招抚东北的蒙古各部和女真各部,同时也出兵进攻盘踞的蒙古残余势力。辽东都司建立后,许多北元派驻的官员纷纷投降于明朝,此后的明朝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兀良哈三卫和对朝鲜的笼络,都是以辽东作为依托。这充分显示了辽宁一带的战略地位。明朝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辽宁地区,虽然终明朝一带并未在此设省建府,但是却在正统元年开始派遣辽东巡抚。在明朝中期开始,巡抚实际上已经取代布政使成为了一省最高长官,可见辽东的地位和省的地位已经相差无几。

    辽阳

    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辽宁成为了明朝首都东北的防线,因而十分重要,所谓“天下安危系九边,九边之首在辽东”。明朝在辽东修建了93个城堡,以抵御女真族和兀良哈蒙古的南下。从永乐年间开始,明朝就修建了一条南其山海关,北到鸭绿江的辽东边墙,长1960里,沿线计有边堡98座,墩台849个。明朝军队在辽东进行大规模的屯田,为了给辽东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明朝大量谪戍流人到辽东充军。由于明朝的重视,辽东地区一直安若磐石,直到明朝末期才完全被皇太极攻陷。

    二,明朝对女真族的羁縻

    女真族,主要聚居在东北的北部的黑龙江流域。这里气候严寒,不适合农耕和游牧,因此经济以渔猎为主。因此,古代中原王朝都很难深入该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基本都是以羁縻为主。唐朝时期,在这里册封了渤海、室韦、黑水三个都督府,实际上其长官都是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唐朝并未派遣一兵一卒驻扎于此。辽金两朝由于本身就是东北民族建立的,因而能够对该地区实现较强的控制。元朝建立后,曾一度在黑龙江入海口不远处的特林建立了征东元帅府。

    明朝初期东北地区

    明朝建立辽东都司后,就不断派遣使者到黑龙江流域进行了招抚。但是由于蒙古和朝鲜高丽王朝的联合,使得朱元璋时期对东北的招抚十分有限。1382年,朱元璋派北元的降将胡拔都招抚女真各族,第二年,胡拔都进抵端州,女真首领金同不花投降。此时高丽李成桂率兵出击,双方战于吉州平,明军败退。1384年,明朝派军接管故元合兰府辖区,但因兵力单薄被高丽军击退。在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后,朝鲜基本将疆域北移到了鸭绿江沿线,朱元璋只能承认其对原元代合兰府的占领,朝鲜在此设立“西北四郡”。在此后的“靖难之役”期间,朝鲜又将西北边界北移到了图们江沿岸,并在此设立了“东北六镇”。

    朝鲜北侵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明朝政治重心北移,明朝对东北的控制也空前加强了。1403年明成祖派遣明张斌到奴儿干(特林)招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女真族部落首领相继到北京朝觐。之后,永乐帝册封了奴儿干、建州等十卫,各女真族的首领为这些卫所的长官。1409年,明朝鉴于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于是决定在此设立奴儿干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1411年,明朝派遣宦官亦失哈等率一千多军队和25艘船只沿着黑龙江护送康旺赴任。这标志着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统治正式建立。

    奴儿干都司

    永乐年间,明朝在黑龙江地区设置了东西两条驿站线路,以保证传递文报,运送官军和贡赋等。这两条线路,一条是“海西东水陆城站”,从黑龙江双城出发,沿着松花江、黑龙江到达奴儿干;另外一条是“海西西陆路”,从肇州起,经松花江、洮儿河往西到达满洲里地区。明朝还在松花江上建立了造船厂,当时的辽东都司长官刘清曾多次在此督造船只,有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可以证明。1413年,明朝在奴儿干建立了永宁寺,以“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后来永宁寺被毁,于1433年又重建。现在永宁寺虽然被毁,但有《敕修永宁寺记》《重建永宁寺记》两碑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这是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经营的证据。

    永宁寺碑

    然而,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基本停留在羁縻的状态,并未纳入行政管辖。在政治上,奴儿干都司之下的各个卫所都是册封给当地的女真族首领,并未派遣官员来担任。在经济上,明朝和女真族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存在,女真族和内地的民间经济联系难以建立;在文化上,明朝并未在黑龙江流域修建学校,这和明朝在西南土司设立宣慰司学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明朝对黑龙江的控制是薄弱的。1433年,亦失哈去世后,明朝再也没有派遣官员巡视奴儿干都司。1434年,奴儿干都司撤回了辽东,标志着明朝对黑龙江的控制基本消失。三,摇摆不定的兀良哈三部

    辽河流域的上游,嫩江上游和大兴安岭西侧一带的地理环境和辽宁又有区别。由于这里距离海洋距离稍远,因此降雨量远远低于辽宁一带,从而气候更加干燥。因此,辽河上游地区一直处于半农半牧的状态,中原王朝对这里的控制弱于辽宁一带,但是强于黑龙江流域。在古代,这里曾经是乌桓、契丹等游牧民族的发源地。蒙元时期,在这里分封一些蒙古王公,在元朝后期形成了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元朝末年,纳哈出20万蒙古大军驻扎于此,北元三大残余势力之一。

    蒙东地区

    1387年,朱元璋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纳哈出,纳哈出各部纷纷投降,从此辽河上游一带纳入了明朝版图。第二年,蓝玉还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到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1389年,明朝在此册封这里三大王公,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史称“兀良哈三卫”或者“朵颜三卫”,归属于宁王大宁都司(北平行都司)统辖。不过由于明朝并未在辽河上游驻扎一兵一卒,使得明朝在这里的控制十分薄弱。另外,兀良哈三卫处于明朝和蒙古之间,因此总是在两大势力之间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贝尔湖(不是贝加尔湖)

    永乐年间,兀良哈三卫重新和明朝建立了联系。1402年和1403年,明成祖朱棣两次派遣使者招抚兀良哈三部,三年后,三部重新遣使来贡,明成祖重新册封其首领为卫的长官。不过兀良哈三卫始终是时叛时降,在鞑靼阿鲁台称大汗后,兀良哈三部又投靠鞑靼,承认其大汗的地位,同时接受阿鲁台的册封。此后,明成祖连续三年亲征鞑靼,并且率领军队进入兀良哈三部地区,给与其惨重的打击。但是明朝军队走后,他们又和明朝为敌。不仅如此,兀良哈三部还不断南迁,最终进入了滦河、大宁城一带,直接威胁明朝北京。

    北平行都司

    仁宣时期,明朝全面采取了收缩的政策,撤销了交趾布政使司,内迁奴儿干都司,放弃下西洋,同时对蒙古也放弃了征伐。这时候,兀良哈三部则游离于蒙古和明朝之间,两不相属。明英宗时期,瓦剌强盛,统一了蒙古高原,而统一蒙古兀良哈和关西七部也是瓦剌的目标。1446年,瓦剌进攻兀良哈,使得兀良哈投降。之后漠南蒙古强盛,从此,兀良哈也就成为了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察哈尔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