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会审帝王:从崇祯开始 » 第三十四章 天下是陛下说了算,谁也不能胡来!

第三十四章 天下是陛下说了算,谁也不能胡来!

    “敕曰:着右佥都御史巡抚淮安吴麟征即刻入皇家书院读书。”

    “敕曰:着太仆寺少卿李明睿即刻入皇家书院读书。”

    “敕曰:着庐州总兵黄得功即刻入皇家书院读书。”

    ……

    崇祯不愧是历史上的勤政模范,执行力强,说干就干,在听王录这么说后,连夜通过浩繁如山的奏章,筛选出了十多名大臣,且下诏设立皇家书院,并同时下旨着自己选出来的一批大臣即刻来皇家书院读书。

    吴麟征作为收到这旨意的大臣之一。

    他对此是很懵逼的。

    因为他正在淮安府分田分得好好的,并已经成功解决了十万户北方军民的耕地问题。

    结果他没想到,自己正要彻底完成这项使无数军民饿殍得活的事时,皇帝却来了一纸诏令,让他放下工作,去什么皇家书院读书。

    他甚至都不知道这是皇帝要重点培养自己的意思。

    “陛下要让我们在皇家书院读什么书?我正忙着呢!”

    “怎么还有武将?”

    “也不知先生是谁,难不成中进士后的我还得再认一师门?”

    吴麟征在看见自己好友李明睿也来了后就询问起来。

    李明睿也摊手道:“谁知道呢,君命不能不听,别说读书,就算是要臣等死,臣等也不能不死。”

    “那敝人宁肯为天子赐死!读书让人头疼!”

    走在两人后面的黄得功回了一句,露出一脸痛苦的表情。

    “朕召诸卿来皇家书院读书,是受元辅启发,而决心做的一件利在千秋之事。诸卿想必也清楚,如今天下世风日下,许多公卿士大夫亦不知恪守忠贞,另外,天下也是大坏,民困财乏,内忧外患,要不然也不会有今日南迁,而只能守半壁江山之事。”

    “故朕认为,这与朕和诸卿等治天下者,未读书学习而温故知新有关,今日召诸卿暂离衙门繁务,皆是为此,朕意与诸卿一起于这皇家书院读书讲学,探讨出一条能经世济民的大道来!”

    崇祯说到这里就问道:“今日朕先提第一个议题,为何淮安官绅不欢迎朕,而借着朕为吴王挟持且污蔑吴王乃奸贼的理由,不准朕入淮安城。诸卿对此事怎么看?”

    “吴王是否挟持天子,是否窃据王权,臣看得清楚,以臣看来,吴王对陛下颇为恭敬,恪守着君臣之道,还未露出不臣之心。至于淮安士民阻拦圣驾,以臣愚见,必是城中官绅不喜天子如今所行严政,不愿输利于朝廷。”

    吴麟征回道。

    黄得功则道:“臣觉得,说白了,他们就是不想管陛下和南迁大军的饭!只想陛下给他们守着国门!”

    同崇祯一起来书院的王录听黄得功说后忍俊不禁起来:“话糙理不糙!”

    而接着,李明睿也发表着自己的观念道:“启禀陛下,礼崩乐坏,是如今天下之大问题,上至公卿,下至庶民,皆不耻于言利,而耻于讲义,故淮安官绅亦受此风影响,只知天子南迁为养军养民会损其利,却不知为臣子,理当破家为国!”

    ……

    崇祯所选的这些大臣皆是眼下跟随他南迁的大臣里的中青派,年富力强,很有抱负,也就都积极说了起来。

    崇祯听完后,道:“诸卿所言,虽言语表达不一,但意思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朕也听明白了,在你们看来,一句话,这些淮安官绅已不知忠义,自私至极。但诸卿可想过,他们为何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他们没读圣贤书,还是天生就如此自私?以朕看,这和他们的阶级有关系……“

    接下来,王录就看见崇祯通过在自己这里学到的理论,和自己召来的大臣们侃侃而谈着。

    崇祯再也没像前世一样,在朝堂上或沉默,或彷徨无措地大骂朝臣。

    而大臣们也没像以前一样或沉默,或捡陛下爱听的说,也很热忱地回应着。

    君臣之间,时而含笑质问着,似而激动地大声争辩着。

    王录含笑看着一切。

    “毋庸置疑的是,正是因为这些理由,他们才不欢迎我们。而我们却没有因此离开,甚至还继续在这里扎根。所以,他们接下来,肯定不会放弃,只怕还会想办法赶走我们!”

    崇祯说到这里的时候,大臣们都沉默了。

    对于吴麟征、李明睿等文臣而言,陛下今日提到这些内容太陌生了,陌生到他们不记得任何圣贤书上有提到这个。

    他们只是看了王录一眼,他们很自然地怀疑是王录教了自家陛下这些新东西。

    黄得功这时候倒是大声说道:“请陛下放心,不管他们派谁来赶陛下,臣都会替陛下守住王业,天下是陛下说了算,谁也不能胡来!”

    “没错,谁也不能胡来,淮安官绅得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王录这时候回应了一句。

    轰!

    轰!

    轰!

    淮安官绅们现在的日子非常不好过,淮安知府戴治衡之前是假意称病,这次是真的被朝廷这边的一系列迷之操作给激病了。

    而现在大明朝廷这边,还天天拿新铸的炮对着淮安城试射,并调整炮具,使得这些躲在城内的淮安官绅们更加的寝食难安。

    大明朝廷把北方能熟练操炮的炮手几乎都带着一起南迁而到了这里,所以朝廷现在不缺炮手,每天都有炮手轮番来淮安城外试炮。

    王录还从南迁带来的工匠里,找到了能制作磨盘炮架的工匠。

    来自登莱,曾跟着孙元化造炮的尤三军就是能根据王录所画图纸制造出磨盘炮架的工匠。

    这也就使得汤若望等在军械制造厂用制造出的铁芯铜炮能通过磨盘炮架调整方向攻城。

    而因此,淮安城没有一处地方可以免于炮击。

    “现在城外炮声不断,而且炮声越来越密集,明显他们的火炮在增多!这样下去,早晚能一举轰塌我们的城墙,我们难道就坐以待毙?南京诸公想到办法没有?”

    黄会安看了一眼抱病在身的戴治衡,就向熊天隆问道。

    熊天隆摇头道:“南京诸公说当令淮安士民上下一心,竭力守城,他们已在尽全力策动义兵来援。”

    黄会安等淮安官绅听后大失所望。

    “不好!”

    这时候,曹明弼这时候再次急忙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道:“城外,城外好多大炮!不下百门!以前只有二三十门,这次直接百来门,一个比一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