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郑日不落 » 第十九章:邺山讲舍(三)

第十九章:邺山讲舍(三)

    “等等,明俨你这言论,怎和那李贽之说有些相像?”

    “是也,李贽此人虽才学惊人,但污蔑圣人背离大道,其之说更是异端之说,明俨你莫非被其影响了?”

    邺山上,论辩不停。

    郑森正色而定,振振衣袖,他知道,好戏要来了。

    先前几日因为初到邺山的原因,郑森与众人并没有进行什么深入的讨论,许多话题只是浅尝辄止。

    但今天,随着大家逐渐熟悉,讨论的东西也开始深入,并最终让这些人发现了不对劲。

    “诸社兄且听弟言,可否?”

    他先开口清场,见众人皆闭口,于是卷袖起身。

    “我等既追随石斋先生,想必都不是迂腐之辈,也不喜长篇大论侃侃而谈那一套,如此,我便长话短说,直捣黄龙。”

    众人不做声色,继续听他说话。

    “先生为何要提倡复古?”

    岔开话题,抛砖引玉。

    郑森知道在大明思想辩论赛这上面,自己是怎么也没法跟这些人比拼的。

    他能做的,就是将辩论的方向和内容,拐到自己的领域。

    “自然是要改变当今国家受辱,朝政混沌,奸佞当道,贤人不出的现状!”

    “汉唐之时,我中国何其强盛?国威扬于四海,天可汗之名人人知之,而今日?”

    “当今儒学之说大多空洞、疏越,只知空谈而不专于实事,此已与圣人之法相差甚远,不复古,圣人之说何存?国家何存?”

    说得好啊!

    郑森拱手对开口发言的几位一一谢过。

    “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他扔出一个暴论,顿时引得群情激奋,众人震惊无比,有的甚至要起身怒斥他。

    多亏赖继谨在这时站出来救场,让众人暂且勿动,听郑森说完。

    “圣人之说能复古,沧海桑田能复古吗?土地科技能复古吗?蛮夷戎狄也能复古吗?”

    “如能让四海蛮夷回到汉唐时那般孱弱,那般蒙昧,则复古与否又如何?千年前倭人不过化外野民,如今却能跨海窥探我大明,千年前是我中国之车船给蛮夷带去文明,如今却是红毛夷跨越万里来我大明来到诸多新鲜未曾见之事物!诸位,今日之天下,能与千年前并提吗?”

    今日之天下,能与千年前并提吗?

    郑森的声音振聋发聩,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中。

    是啊,不能了!

    汉时,四周蛮夷仅有北方匈奴能与中国抗衡,多数时候还是不敌,而到了唐时,则多出了东北高句丽和吐蕃,至今日,东北鞑子、日本倭寇、西南土人、西洋红毛夷,似乎蛮夷们越来越强,偌大中国应付起来竟渐有捉襟见肘之意,持此环境复古,焉能重回汉唐时的盛况?

    “那该何解?不复古,难道任由空谈之风弥漫,我等可做不到!”

    有人振臂高呼,奋奋之意顿生。

    “复古,当然要复古!”

    郑森回应,众人疑惑不解,赖继谨也问道:“明俨,你不是说复古是无稽之谈吗?怎么...”

    “复古,复古人进取之精神,而非复古人之学说!”

    “某些迂腐儒士,不图进取只知守旧,君不见,十亩土地,只作耕种,不过活一二人也,但若建坊置机,日夜不停生产商品,少则百十人,多则上千人之生计生矣!”

    “至于工商所占之土地生产粮食缺口,则可开发新的土地补充,如此人口增多,国家富强,兵甲犀利,才能独雄于天下!”

    “不进取,只知守旧的话,蛮夷日渐强盛,而我中国却原地踏步,外辱不生?怪也!”

    “诸君以为,如何?”

    想改变古代读书人的思想是很难的,但郑森觉得自己有必要试上这么一试,因为他所处的时间和地点都很合适。

    大明朝立国二百余年,时至今日已然不能满足许多人的生存需求,各种矛盾丛生,这叫内因,而外果则是西方大航海时代带来的蝴蝶效应,给大明带来了一个新的窗口。

    但是,光这还不够,江南的读书人牢牢掌握着大明的权力,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会轻易改变现状的,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郑森在哪?

    福建,福建多山少田靠海,靠海不吃海,脑袋有大海。

    光靠打鱼能有几个钱?海洋贸易才是大头!

    所以这里的读书人最是变通,读书不成便经商,虽说江南的读书人也有很多这样的,但福建的情况更彻底,而经商就代表更聪明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能看通某些事物的简单道理。

    “...”

    不过多年的知识灌输不是这么容易能够转变的,郑森见众人神色踌躇,左顾右盼似有所思,于是提议下山观炮。

    邺山脚下,有不少小商小贩在此售卖吃食货物,因着山上有上百名秀才举人老爷,侍奉他们的仆从家丁加在一起就有好几百人,这些人个个不缺钱,自然而然便在此地形成了一个小集市,专供邺山上的人服务。

    时稻子尚未收割,农人散落田边闲聊。

    “今年还算丰顺,能有个好收成!”

    “是啊!郑总兵还领了兵去剿匪,不怕贼人来抢粮食了,能过个好年了。”

    农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土地了,他们奢求不多,年景好能吃上口饭活着就已经不错了,更多的时候其实只能靠借贷过活,而福建不比江南,这里山多田少人又多,一家人往往只能靠三五亩地吃饭,根本不够生存,所以只能指望海贸。

    “咦?山上的老爷们怎么都下来了?难道又要去府城喝花酒,啧啧,真让人羡慕!”

    “哎哎哎,不是,他们朝东边去了,一群人都去了,干嘛啊这是?”

    “去瞧瞧,说不定能讨到赏钱呢,走!”

    邺山脚下的农人见到了新鲜事,一群秀才举人老爷放着府城不去,反倒来这江边村子看热闹。

    “诸社兄,这便是我从佛山雇来的工匠,他们现在正在研究铸炮。”

    郑森带着他们下山,来到了邺山东边的村落。

    董腾在此负责管理这些工匠,房屋则从当地村民手中租借,而造炮所需的工具等也从海澄就近运了过来。

    “铸炮?铸的是红衣大炮吗?”

    蔡春溶问道,他原以为郑森给他们看的是什么新鲜厉害玩意,却没想到只是区区铸炮而已,天下四野,哪里不能铸炮?

    郑森瞥了他一眼,说道:“寻常铸炮需要多久?”

    蔡春溶不说话了,他哪知道这些?

    赖继谨眯着眼睛回应:“平和多贼,家中曾募炮匠一二铸过几门子母炮以备贼人,寻常火炮怎么也得旬月才能造出。”

    “是也!”蔡春溶跟着附和道,装作一副自己也知道的样子。

    众人此时朝郑森看去,不知他有什么名堂。

    “这炮,只需数日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