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贵和堂 » 第六十九章 锣声为号

第六十九章 锣声为号

    人群里几户殷实人家,听到董善政说起防盗防抢这话,已是率先做出响应。

    几家都表示支持董家,筹备保乡社团的决定。

    有人做出响应,董善政甚感欣慰,随即便讲起了,先前与吴先生的谋划;

    “咱庄的青壮劳力,有谁愿意加入社团,待会儿在此登记造册,之后便以锣声为号,听到锣声,大家要尽快赶来这里聚集……”

    听了董善政这话,人群中有人问道:

    “参加社团有啥好处,咱不能白忙活不是!”

    这些普通村民,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能得到多少实惠。

    董善政早有应对之策,已是开口说道:

    “参加社团之人,贵和堂会不定时发放粮食,而发粮之时,便是以这锣声为号,一是来这里领粮食,再有就是预防匪患。”

    “也就是说,无论咱庄里,哪家哪户遭遇抢劫,都可以来贵和堂敲锣示警,在此聚集人手,共同抵御盗匪。

    董善政讲的这些,关乎到庄户人家的切身利益。

    正因如此,他的话音儿刚落,就有人站出来响应,表示愿意加入社团效力。

    而庄里的几家大户,虽然没有派人参加社团,却表示愿意听从示警锣声的召唤,前来贵和堂前集结,共同抵御外患。

    吴先生取出笔墨,对于参加保乡社团的青壮村民,进行登记造册。

    同时,这些人也将参与,那两片谷子地的浇水管护。

    待到秋收之后,还能分到一石谷子的酬劳。

    庄上几户殷实人家,他们不出工也不领粮,反而原意出钱出粮,参与保乡社团的筹备,共同预防盗匪。

    对于这几户富裕人家,吴先生也都一一记录在案。

    至于筹备保乡社团,各家需要承担多少粮食,款项,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则留待事后再行商议。

    董善政留下了,愿意出工的青壮劳力,其他庄乡,则三三两两的散去。

    留下来的这些村民,都是庄上穷苦人家的汉子,家里余粮不多,为了熬过这个灾年,愿意出力挣口吃食。

    董善政将留下的这些人,分成了两组,分别在单、双日子,来贵和堂劳作,全部由老李进行管理。

    “凡是来贵和堂出工劳作之人,每天中午,可以领到一个杂面馍馍,玉米面糊涂粥管够吃饱。”

    “但有一点,须得听从老李叔的招呼,若是有谁不听,那么就对不起了,您只有去另谋高就。”

    董家的这些举措,留住了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劳力,每天都有人前来贵和堂,在老李的带领下,对那两片谷子地进行浇水管护。

    董家也不失言,每天中午都有杂面馍馍,分发给前来劳作的庄乡。

    分发到手的杂面馍馍,多数村民舍不得吃,小心翼翼揣进怀里,留着带回去,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而玉米面糊糊没法带走,他们就敞开了肚皮,各个吃得肚饱腰圆。

    在庄里这些青壮汉子,共同管护之下,田里的谷物,长势喜人。

    待到地里的谷物,收割入仓之后,灾情越加严重,县里已是开始出现了,外地来逃荒的饥民。

    在此期间,董家也发放过几次粮食。

    其中有一次,还是特意安排在了夜里。

    那天夜深人静之后,吴先生就忽然敲响了,门房前面挂着的铜锣。

    锣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的刺耳,庄里有些人家,也立刻派遣子弟赶来。

    他们记得了,董善政说的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盗匪的说法,因此赶来的这些人,手里都拿着铁锨木棒,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大家莫慌,并非有什么匪情发生。”

    高举着火把的吴先生,先是安抚了众人一句,随后才接着说道:

    “今晚,之所以要在深夜,鸣锣将大家召集而来,只是希望大家伙儿,都能够听从锣声示警的招呼。”

    吴先生这样说着,已是认真清点起了人数。

    片刻之后,发现今晚到来的村民,尚且不足,白天领粮人数的五成。

    对于这样的状况,吴先生多少有些失望。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庄上的几户殷实人家,反倒是都派有子弟和长工赶来。

    而且,这些人都拿着火把,棍棒,一副抵御盗匪的架势。

    对此,吴先生大加赞扬,让这些人回去之后,转告受雇的东家;

    “无论是你们哪已家,如若是遇到盗匪、流民的骚扰,都可以来这里鸣锣示警,聚集人手共同对外。”

    今晚赶来的庄户汉子,吴先生同样做了细致的安排,除了得到日常发放的,两斗谷子以外。

    拿着棍棒器械前来的庄稼汉子,每人还能额外多领到,一斗玉米,使得那些空手而来的庄乡,羡慕不已。

    于是,有人就大声嚷嚷着:

    “为啥拿了根棍子,就能多领到一斗米?”

    “就是嘛!咱们又不是没来,不能这样挤兑人的。”

    对于这些质疑之声,面色肃然的吴先生,大声给出了他的理由;

    “人家拿着的不只是棍棒,更有对待此事的态度。”

    “鸣锣示警,召集大家来这里是为了啥,想必各个心里都有数,但你们空手而来,如何与悍匪周旋?”

    吴先生说的这里,已是话锋一转,立下了规矩;

    “打今儿个起,放粮世间改在夜里,各位若还是赤手空拳而来,那我劝你不如在家睡觉,来了也要空手而回。”

    底下人不吱声了,领了粮食,三三两两的散去。

    吴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想法很简单,他就是要让这锣声起作用,村里人能够听从锣声的招呼,且是有备而来。

    自打这日之后,贵和堂发放粮食的时间,就都改在了夜里进行。

    无非就是想要提高,村里人的警觉性,希望这些庄乡汉子,至少能够做到随叫随到,不至于关键时候,聚集不到人手。

    贵和堂在紧锣密鼓,找人管理那片谷子地这段日子,杨福田领着儿子根生,已经走遍附近的大小村庄。

    爷俩儿本想找个大户人家,租几亩田地,再不济,给人家做个长工也是好的,起码有口饭吃。

    然而,他们爷俩儿走遍四里八乡,都未能找到租田给他们的大户。

    几户人家都说,租种田地可以,但,须得提前交了地租才行。

    可眼下旱情严重,那里还有可交租的余粮。

    租地的打算只好作罢,爷俩儿拖着疲惫的身子,又回到了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