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大哥叫李定国 » 第八十一章:比钱郑少主从未输过

第八十一章:比钱郑少主从未输过

    张煌言差点没被噎死!

    他好心好意劝说这位二世祖,为何会被这样风言风语?

    神啊!

    老子做错了什么?

    郑成功却不理他,张煌言乃是鲁王一系,与他虽然联合在了一起,可从来没有尿在一个壶里!

    他当即给陈永华书写了手令,沿海贸易的商船,在返航的时候,不准在朝船舱里注水来维持平衡,都必须直接装载石料,拉来崇明岛。

    郑家雄霸东南洋,自从郑家干掉刘香之后,这只要是涉外的船只,就必须要经过郑家同意了。

    甚至,到了郑成功这一代,郑家什么也不做,只要售卖令旗,让沿途商船插上郑家的旗帜,就能确保安全。

    甚至,在中日之间这浩瀚的海域,就连西洋人也不得不购买郑家的令旗。

    小船数十两银子,中船数百两银子,若是大商船,那是上千两的高价。

    单单是售卖令旗这一条路子,郑家就赚取了天量的银钱。

    中国船只素来注重装载能力,而忽视了远洋航行能力,是以这种方底大船,虽然用来作为货船是合格的。

    但是,若是作为战舰,可就有些不够看了。

    正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郑家很是仿制了一些西洋桅船。

    再加上前几年郑家在罗料湾的大胜,已经奠定了郑家海上霸主的地位,使得郑成功此时的号令,可以说是比圣旨还管用的!

    郑家不缺钱粮,尤其是粮食,郑家的粮食多的吃不完!

    史称郑芝龙收复台湾,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

    早在万历年间,明军大将沈有容,就已经与企图占据大员(台湾)的倭人大战了一场,赶走了日本船队。

    只不过万历年间,大明国力还算昌盛,有了三大征的皓日,沈有容的功劳,只剩下史书上寥寥数语。

    虽然说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使得明廷只能采取收缩政策,但是台湾一直都掌控在明人手中。

    实际上郑芝龙家族经营台湾很早。

    郑芝龙接过李旦大旗之后,就开始经略台湾了。

    崇祯三年,福建旱灾很是严重,史称:“谷价腾涌,斗米百钱,饥殍载道,死亡横野”。

    饶是福建水力资源丰富,一样出现了大批的无业游民,社会动荡不安。

    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建议,据募饥民到台湾去垦荒,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载他们到台湾进行垦殖。

    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民台湾,开垦荒地的就更多了。

    天启四年,荷兰人以贸易为由,侵占台湾岛西南部。

    先在大员建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后又在赤嵌地区建赤嵌城(荷人称普罗文查城)等城堡,做为军事侵略统治据点,并使用武力镇压高山族,烧毁村社。

    然而荷兰人所占,不过几座城堡而已,汉人在台湾势力远大于荷兰人。

    郑芝龙不驱逐岛上的荷兰人,有考虑到棱堡难以攻打的因素,也有贸易的需要。

    此时台湾岛上的荷兰人,情况与租借澳门的葡萄牙人相类似,虽然建立了寥寥几个据点,但并不具备所据地的所有权。

    除了荷兰人之外,台湾北部鸡笼(基隆)、淡水也有西班牙人建立的据点。

    到了崇祯十五年,荷兰军击败西班牙,夺取鸡笼、淡水等城。

    不过,直到郑芝龙被满清所擒之前,荷兰人都没有对台湾汉人发号施令的权限。

    隆武二年,郑芝龙受骗降清,旋即被押送到京师,台湾岛的汉人村社群龙无首,逐渐被荷兰人击败压制。

    荷兰在台湾对汉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

    在政治上通过任命汉族,和高山族“长老“进行统治;在经济上将台湾土地全部占为己有,向台湾人民强收高额地租。

    每甲田(约合十一亩)年收租为上田十八石,中田十五石六斗,下田十二石二斗,还征收各种苛捐杂税。

    在文化教育上派遣基督教传教士向台湾人民灌输宗教思想,创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

    但是,等到郑成功统一郑家各部后,台湾上的汉人,就找到了主心骨,荷兰人虽然还在,但是,气焰已经低沉下去了。

    可以这么说一句:

    如果没有郑芝龙对于台湾的经营,就不会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王朝也不会去夺取台湾,台湾最终必定沦入荷兰人手中了。

    这并不是胡说,实际上,在原本的历史上:

    郑成功死后,在郑经时代,满清与荷兰人联兵攻打台湾,就曾计划成功后只取澎湖,将台湾交给荷兰人。

    后来施琅平台,康熙又几乎决定放弃台湾,迁回所有百姓,因为施琅反对而作罢。

    可笑的是,施琅嘴上说的理由是“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但真正原因是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

    如若把台湾汉人全部迁回去,这些田地将没人耕种。

    在这个时空里,这一切都将不存在!

    此时,郑家最出名的家主郑成功还在,郑芝龙也还没有因为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明廷灭亡、失去了利用价值,而被康麻子片了生鱼片……

    在东南亚海上,郑家就是天!

    郑成功一声令下,不过是短短十来天时间,崇明岛上已经堆积了如山的石料。

    崇明岛此时还没有连成一个整体,而是以南沙、长沙与平洋沙三岛为中心,涵盖了周边八十余座沙洲。

    崇明岛乃是长江冲积沙洲形成,因为深受长江水流印象,是以在近百年间,县治五次搬迁,此时却是在入海口的南沙岛上。

    此时,这八十余座沙岛,每一个上面都成了一座大工地。

    不缺钱财的郑家,直接以五两银子一个月的高价,聘请了数万砖瓦匠,在崇明县大修炮台。

    甚至,为了稳固这里,郑成功直接在南沙岛上修建了一座火器作坊,拉来匠人,就地生产火炮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