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铁血王权 » 第七十八章 广阔天地

第七十八章 广阔天地

    张老汉一家三口遇到张辰的队伍后,依然坚持向登州镇的方向逃难。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劫掠的小股捻军及官兵。但是张老汉一家对躲避兵灾这件事情逐渐擅长了起来,一路上张老汉和两个儿子有惊无险,终于到了登州卫。

    原本张老汉估计登州虽然安全些,但此时收容难民人数众多,必然也是有些混乱的。但与想象中的不同。登州不但没有混乱,而且各处街道也比绝大多数的城镇整洁。

    刚收拢过来的难民都被收拢在指定地点,不但有饱饭吃,还要整理个人的卫生。

    张老汉倒不怕难民众多自己讨不到生活,他有祖传的木匠手艺傍身,到了哪里都能有口饭吃。逃难的原因是不想自己的儿子被抓了壮丁,死在战场上。

    张老汉一家三口人在难民营地里吃了饱饭洗了澡,便发现有些衣着不错的人到难民营中寻亲。这些人中几乎涵盖了山东各地的人,所以难免就真找到了些远亲,即便没有寻到亲戚的,同乡也是能找到的。而这些寻亲的人中就恰巧有一人是张老头原来同村的人。

    那人与张老汉同村,但之前没什么交往,比张老汉一家逃难要早上半年左右。现在他乡相遇,却显得十分亲热。华夏人重视同乡之义,张老汉便与那人攀谈起来,两人聊着天,周围的人却越绝越多,张老汉的小儿子张叔禹倒是发现,聚过来的人竟也都是原本张家所住村子四里八庄的,攀谈一番多少都能论上点关系。

    与那人攀谈,张老汉才得知,登州镇收拢了众多难民的去除。

    原来朝廷新开的关禁,允许汉人百姓定居关外,东北关外地广人稀,登州镇总兵宫友道正是将收拢的难民通过海路运送到金州卫旅顺港,到了那里就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地可以自由耕种。

    “你说能种多少地就给多少地?不限亩数?”一个围观群众惊讶的问了一句。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众人不由发出阵阵惊叹的声音。大伙儿都是种地的农民出身,能有种不完的地的地方自然就是天堂了。

    第二天,登州的官员便传令下来,组织难民乘船去金州卫开垦荒地。与昨日同乡和亲友所说一致,地随便种,能种多少种多少,而且第一年的口粮和种子由官府拨给,产粮后偿还即可,粮税按朝廷统一规定缴纳。老百姓虽然都没什么文化,但其中也不乏张老汉这种明眼人,大概能猜出,前一天过来找同乡和亲戚聊天的人就是在给这第二天的命令来做铺垫的。其实大家去不去金州卫只是官府一句话的事情,现在人已经在登州卫了,又有哪个敢违抗登州镇的命令?

    但是,官府第一次采用了如此怀柔的方法,引导大伙,除了几个自以为十分聪明的人连夜找机会逃出朝廷的“圈套”外,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竖着大拇指称赞登州镇总兵宫友道宫大人是个好官的。

    于是,张老汉一家在来到登州镇的第三天就坐上了前往金州卫的海船。

    张老汉和两个儿子被关在船舱里,也不知道海船航行了多久方才靠岸,张老汉一家才被允许从船舱里出来,见了天日。

    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便映入了张老汉三人的眼帘。

    这是一座港口城镇,与大清国所有的城市不同,这个城镇显得很繁忙。现今大清国的所有城市,无论多么繁华,行人走路都是十分稳重的,即便是偶尔有行色匆匆之人,也是低头赶路。但是这个城镇不同,每个人走路都很快,却是抬着头的,不单单是走路,做事情的速度也很快,给人一种很麻利的感觉。就是小贩们的叫卖声,也是急促的、高亢的,与大清国其他地方悠长的叫卖不同。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城镇,与大清国其他慢悠悠的地方不同。张老汉下了船,又发现港口上很多叫嚷的人竟然是来招工的,而且工资奇高,力工每月都有二两银子拿。聪明如张老汉,此时心情便一扫原来的忐忑,觉得真是来对了。

    现今的大清国,哪个地方找个工作或营生不是求爷爷告奶奶,而这金州卫竟然会出现用工短缺,那说明金州卫还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先到了这里的人自然就会占有更多的资源。

    官府对这些招工人的态度是默许甚至有些鼓励的,所有来到金州卫的百姓,都能自有选择是去种地还是进入工厂工作。

    工厂开出来的条件已经不能说是优厚了,金州卫的工资标准及相关待遇,此时在大清国绝对是绝无仅有。而相比之下,如果选择去种地,则只是会分到一些作为种子的粮食及最简易的农具。

    一边是包吃住的工作,一边是荒野求生一般的农耕生活。如果放在后世,绝大多数人自然会选择前者,而如今大多数人还是土地为尊的农耕时代思维,所以选择去种地的人还是有多一半的。

    好在张老汉有两个儿子。

    已经和张老汉学了木匠手艺的大儿子张伯诚被张老汉留在城镇里做工,每个月的工资可以支应家中初期的建设,而张老汉和还是半大小子的三儿子张叔禹则领了种子和农具到广阔的黑土地上开荒。

    这也是绝大多数迁徙而来的多口之家的选择,一家之中有人做工有人种地,最是稳妥。就如同梁知府曾说过的一样,很多时候,能够作出的选择并不多。大家觉得自己有选择的余地,实际上选来选去大家选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张伯诚留在城镇里做工,他年轻力壮又有木匠手艺傍身,于是选来选去就进了一家待遇数一数二的木器工厂。

    木工厂完全不同于张伯诚认知中的木匠铺,不说规模是张伯诚所知道的最大的木匠铺的几倍大,生产的方式也与张伯诚认知中的木匠铺大不相同。

    传统的木匠铺中,一个人负责打一样东西。比若说打一个凳子,木匠自己需要做凳子腿,做凳子面,然后自己再负责拼装。而在木工厂里,负责做凳子腿的只做凳子腿,负责做凳子面的就制作凳子面。张伯诚原本还疑惑,两个木匠做的东西,能拼上吗?事实上,榫卯的数据只要做准确,就能拼的上。这话说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是真正做过榫卯的都知道,真正做到严丝合缝的拼接并不容易。开始也有老道的木匠会“让尺”,但是在因为几个老木匠因为“让尺”被点名批评后大家就只能在将尺寸做的更加的标准上下功夫。

    张伯诚很快的适应了这家木工厂的节奏,他本来就算年轻人中手艺不错的,为人有十分友善,很快就与厂中年轻人混熟了。这些年轻人大多也是从山东逃难过来的,现在的生活比之山东时候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年轻工人虽然都按月往家里送钱补贴,但是挣得确实不少,留在自己手里花用的也就多了,厂里又管吃住,旅顺港附近又是非常的繁华,年轻人自然潇洒起来。但是张伯诚却又高兴不起来了。

    张伯诚纠结的原因是最近工厂里加工的一批东西。

    因为每人各负责一个部件的缘故,虽然大家做常见的木器的时候都能猜出自己所制部件是什么,但是有些部件还是叫大伙摸不着头脑。

    比如最近做的一种奇怪的部件,全厂人就猜不出这部件的作用。而张伯诚正是因为看破这零件的真身才心怀忧虑。

    最开始张伯诚也不知道这奇形怪状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但又觉得十分的眼熟,一边加工一边想了些时间,就真的让他想了起来。原来在山东被张大圣的队伍围住的时候看到张大圣马上跨的火枪一样的兵器有些奇怪,那火枪的枪托就是现在张伯诚现在加工的零件。

    回忆起这零件出处的张伯诚便纠结了起来。张老汉是严禁自己儿子们加入军队的。王侯将相争霸天下的事情,老张家这种平头百姓无论加入哪一方都只能是做个炮灰。也正因为如此,张老汉与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张家老二闹翻后,老二才离家出走,现在看来已经是加入了捻军。

    木工厂这么不加掩饰的加工火器的零件,想来就是在给朝廷加工兵器。在此时老百姓的认知中,给朝廷军队制作兵器的也是军队的衙门。

    张伯诚思绪良久,借着每月放假回家送财物的机会又与张老汉打了个商量,回来后便找到木工厂的上司,以家里缺钱为由调到了建筑队工作。

    建筑队和木工厂是同一个老板,背后大概都站着官府的势力,平日里就承建一些衙门或者工厂的建筑。建筑行业里木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因为要四处跑着施工的关系,更加辛苦一些,所以发的工钱也就多上许多。

    张伯诚想着远离军工企业,辛苦一些也是无妨。调到建筑队后不久就被派往一处地方施工。他也没想到,在这施工的地方,他又见到了自己的二弟——捻军先锋营副将张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