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灯火前尘 » 第三十九章 董卓之死

第三十九章 董卓之死

    自从公元192年以来,董卓入主长安以后,百姓们生活困难,民不聊生。官吏们苦于董卓的军力,很多时候也是明哲保身,有口难言。

    董卓也是不慌不忙的,做出了好几件有害无益的错事,影响了许多人的身家利益,在朝庭和民间也都竖立了许多的敌人。

    这些事情也为日后董卓集团的倒塌,和他性命的安危铺下了照应,埋下了许多的伏笔。

    一九一年四月份,董卓入主长安后,坐在高高的青盖金华车上,他故意命令御史中丞皇甫嵩下城跪拜迎接,以达到羞辱他和公报私仇的目的。

    董卓又封其弟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宗族内外人氏都入朝为官。

    公卿大臣们拜见董卓,都需要下车跪拜,而董卓不需要回礼。朝廷各级职要部门,包括尚书令等人,都需要到董卓的太师府去汇报工作。

    董卓的幕僚们为了讨好他,甚至提出董卓可以自比于姜尚,可称为“尚父”。董卓向蔡邕求教后,蔡邕则劝说董卓需要等到平定叛乱,返回雒阳后才能讨论。幸好董卓听从了他的,此事才得以告一段落。

    董卓一直都在长安城东面修筑的堡垒里居住,堡垒亮大雄伟,壮丽非常。当初在修建时,就耗费了长安城里许多的人力物力,许多百姓也因此积劳致死。

    他在堡垒内外正布设了大量的保安和军士,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性命安全。民意严重时,他也夜不能寐。防守的侍卫军力,甚至增加到了五步一人和十步一岗的程度。

    又在郿县,他的封地上修筑了不少坞堡,里面存放大着量搜刮来的财物,并还有着二十年的粮食储备。董卓自己都说:“我平定关东后,即能更进一步的雄踞天下。失败了,我也能退守在郿坞里,安享于老年生活。”

    而这些巨额的财富与粮食从何而来,那也就说来话长了。一天,董卓需要前往郿坞。公卿大臣们都到了长安城横门外,继续为他送行。

    董卓想了一想,也知恩图报的设宴款待众人,却在宴席上将数百名诱降来的北地郡叛军士兵当场虐杀,宴会上的人吓得勺子、筷子都掉了,而董卓却饮食自若。下属将领如果言语有冒犯董卓的,马上就会当场处死,董卓又以叛逆的罪名诛杀了一些关中旧族,并将他们家族里的粮食和财富,成功地据为了己有。

    董卓在长安执政期间,蓄意毁坏了市场交流流通的五铢钱,再加上雒阳及长安两地的铜人等各种铜制品,重新冶炼以后再用来铸造小钱。

    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的粗糙,甚至没有轮廓和文字,百姓们都不愿意使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董卓让司隶校尉刘嚣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之人,统统以死刑加没收全部财产的方式惩办,结果引发大量的冤假错案。

    种种事迹的影响之下,朝野间人心变革,对于董卓的不满和恨意日复一日。直到最后,就连董卓的义子吕布,都参与到了事件的谋划中来。

    192年4月22日,仲春的谷雨时间,一个普通的早上,董卓同往常一样,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后,准备上朝为官。

    他坐在改了名字,却一样豪华的鸾车里,舒舒服服的准备上朝,甚至还在车中半睡半醒的休养精神。

    走到半路后,两队来历不明的黑衣军士突然从路边两旁涌来,包围了华车后,乱刀砍翻了华车和董卓的侍卫。

    董卓当时惊恐非常,但还是及时地蜷缩在宝甲里,只有手臂受了一些轻伤。

    他连忙躲在破损的车盖里,对着华车后方,仿佛充耳不闻又不动声色的吕布大声求助:“奉先还请救我。”

    当时是早上清晨,清朗的晨光照耀在了吕布俊朗而又冷漠的脸庞上。遗憾的是,他再也感受不到吕布的忠诚和暖意了。

    当时天朗气清,一时恵风和畅。吕布站在仲春时节的微风里,迎面看向了风涛阵阵的春柳和小麦,沉思了许久后,才在董卓被斩杀的血光里,有些迟缓地拿出了诏书,艰难而又复杂的吐出了四个汉字,“有诏讨贼。”

    一时春风拂面而来,万物生灵复苏,运处的百姓们见到了此情此景后,也高兴的雀跃和欢呼了起来。

    吕布独自站在欢呼声里,却仿佛观察到了,董卓死前望向他的最后一眼。那种眼神,是多么的复杂,而又夹杂着一些懊悔,哀伤以及最后的几缕温情。

    当初我背叛了丁原时,是为了以后的利益吧。今天义父董卓他背杀了,可我也多是碍于今天的名声。我,也算是名利皆收了吧?

    吕布的心情,一时如同泥沙俱下的河水般,极度的难言与复杂。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感觉到整颗心灵都空荡荡的,感觉不到几分春天的暖意了。

    远方的榆树上,几只黄鹂鸟叽喳喳的振翅展飞,冲上了半空。只有那只掉队的黄雀,发出了一分悲泣的哀鸣。那种失群的叫声,传到榆树下吕布的耳里,让他觉得有几分熟悉,就有了几分的讽刺感。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