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文帝本纪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出巡(四)

第三百一十七章 出巡(四)

    运河修到扬州一带就是终点了,要想继续南下,只能走陆路或是海路。一行人在耀州换乘海船。众皇女们都没有见过海,纷纷在甲板上好奇地观望。

    曲亦瑶传信来,乘船而来的商队已经抵达了桃州,桃州商会和外来的商人们已经在谈生意了。在海上行了三天后,元晗的船队也抵达了桃州。

    自元晗要求工部试造大船开始,曲亦瑶就一直盯着桃州。这十余年间,曲亦瑶和这些商队陆续有了交流。每一次接触、交易的细节,都呈到了元晗的案头。

    元晗知道了这些人来自于一个和大食接壤的小国家,她们沿着大食的边境线,走到海洋边的港口,然后乘船沿着陆地向东,一路上经过许多国家,最终到达大周的桃州沿海。

    她们带着各国的香料花草地毯宝石,到大周来换取丝绸茶叶瓷器铜铁器,再原路返回。这一来一回短则一年,长则数年,甚至有沉船的风险,但带来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这几年,曲亦瑶也派出商队沿着她们说的路线走了一趟,回来所描绘的情景,更加坚定了元晗要造船出海,发展贸易的决心。

    元晗顶着“商人不得为官”的祖训,破例给了商人入朝为官的机会,也是要借着她们的手,走到更广阔的地方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商人们带回来外面的消息,才能知己知彼。

    听说大周的皇帝南巡至此,商队的主事在曲亦瑶的带领下前来拜见。主事约摸不惑之年,高鼻深目,相貌的确与中原人不同,但远没有到渔民口中“鬼怪妖异”的程度。

    主事女子说着半生不熟的中原话,向元晗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显见是有人教导过。曲亦瑶找了随商队去过异域的人来,充作翻译。

    元晗对商队的兴趣,远远不是语言上的障碍所阻挡的。耐着性子交谈了许久,居然还有意外之喜。

    主事的女子叫哈米什,来自一个叫涅斯的小国,是这个国家的贵族。涅斯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商业十分发达,有些类似于伊昌,但是听上去,要比伊昌四镇都要繁华。哈米什是涅斯国王的幼妹,天生热爱冒险。跟着她来的,虽说是商队,可是看着她们一举一动,恐怕和涅斯的朝廷脱不开干系。

    元晗本就打算借着商队的名义和异域交好,哈米什出身贵族,自然是更好了。吩咐青岚从各地的贡品中挑选出一些精品,赏赐给哈米什。大周的丝绸瓷器本就精美,何况是贡品中的精品,直将哈米什看的惊呼连连。

    元晗指着曲亦瑶笑道:“这是大周商部司主事,也是大周顶尖的商人。朕对涅斯的香料毛毯都十分感兴趣,不日将派商队前往涅斯。要知道,大周可不仅仅是茶叶丝绸这些东西。”

    哈米什对着翻译连比带划,总算是让元晗明白了她的欣喜之意。曲亦瑶也喜不自胜。

    皇帝派出的商队,和自行组织的,在安全上不可同日而语。商队在外,最怕的便是天灾人祸。

    这件事敲定下来,曲亦瑶马不停蹄地联系各地大商贾,邀请哈米什一起,敲定商队的货物。

    元晗也在返程的路上和朝臣商议这件事。船厂紧锣密鼓地造船,随船护送的人选需要确定。

    士农工商,商人和工匠们自古联系紧密,商业的繁荣会带动工匠们的富裕,但对于农业却是重大的打击。百姓不务农事,都去从商,是动摇国家的根本。

    不仅仅是御史们,连崔致都不太赞同元晗对商业的扶持。反倒是李秋爽,最懂得元晗的心思。

    看着崔致忧心忡忡的脸,李秋爽笑道:“格廷,伊昌都护府设立十余年了,和高丽的通商也有十年了,更不提陛下破例抬了曲亦瑶的身份。大周的商业繁荣了这么多年,可有良田荒废、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的情况?大周的官仓义仓转运仓可有不丰实之处?”

    崔致摇头:“可这些都是陛下以国库贴补农户,李菁带着一群人殚精竭虑改良稻种的结果。”

    “这你就是着相了,”李秋爽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下一个数字,“去年户部上的折子你注意了没有,即便陛下以每斗十文的价格赈济百姓,国库的收入依旧涨了这么多,这些钱从哪来?”

    各部重要的折子,左右二相都要细细研读。崔致努力回忆,方才发觉,以国库赈济百姓,百姓手上有了余钱,便要采买些物品,这些钱过了商人的手,又以赋税的形式收了回来,但百姓的生活却明显变好了。

    李秋爽见她想明白了,补充道:“我知道你们崔家诗书传家,素来清高,从不将金银俗物放在眼中。我们李家,说起来鼎盛一时,可我是真正过过苦日子的,娶正夫之前,得自己操持一家子事。我比你看得明白这些道理。”

    崔致被点明了其中关窍,思路也开阔起来:“若是曲亦瑶带着商队满载而归,国库又多了一笔赋税。到时候陛下减些粮食税收,甚至免了,再控制一下商人对土地的占有,不仅能进一步让百姓富裕起来,甚至还能延缓均田制弊端的爆发,对人口增长也是有好处的。”

    “是啊,唯一利益受损的,就只有士族了。我怀疑陛下早有了应对之策。”

    士族长久以来占据大多数资源,商人农民工匠的崛起,也就间接导致了士族地位的下降。

    崔致将元晗登基后所有的动作想了一遍,不觉呼吸急促:“澄明,你是说伊昌?高丽?塔里?甚至是这什么涅斯?”

    李秋爽点头:“伊昌已经是大周国土,薛绍卫舒在那边经营了十几年,高丽这几年朝政逐渐掌握在荣安公主手中,杨茵也在高丽做了十年官。”

    话说到这里,二人心中都明白,元晗一面动了士族的利益,一面又用更大的利益在弥补。

    让士族外迁,既能使异域人尽快归化为大周子民,又能安抚住士族,保证中原地区的平稳发展。若干年后,焉知关外薛氏不会变成伊昌薛氏,苏州杨氏不会变成高丽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