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支教札记 » 第124章 一样高大

第124章 一样高大

    小子的眼珠子也骨碌碌的乱转,吞吞吐吐:“没,早上,走得忙哩。”瞅着小子心神不定的模样,苏丹摇摇头:“你刚才一直很老实讲真话,怎么又说假话了呢?告诉老师,这么底是怎么了?”“没,是早上,走得忙哩。”小子仍吞吞吐吐的:“真是哩,苏老师,俺没骗你,俺说假话,俺爹最恨说假话的人哩。”

    “好,那我们就晚上你家,问问你爹,是不是他穷得买不起裤带?”

    铃……小子急了,又不敢跑,只好抓着裤头求救般望着苏丹。苏丹也不说话,抓起他脚踝断了的二条草绳,迅速的结好还给了他:“自己穿好进教室,去吧。”“谢谢苏老师!”左右为难的小子大喜过望,敬礼也顾不上了,说声:“谢谢老师。”拔腿便跑,边跑边系裤子,飞快地跑过操场蹦上教学楼台阶,接着身影一闪消失在了走廊。

    苏丹全校慢慢巡视了一大番,来到了食堂。

    正听到厨房里的崔大娘,正在唠唠叨叨的埋怨着女儿:“……叫你剥菜,你把好菜扔掉,留下烂叶帮子。让你淘米,你把瓦罐的米冲掉,留下半罐白水……俺真是不明白哩,那书有什么念头?那字有什么记头?你一个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哩,”

    “俺不嫁人!就念书识字哩。”

    没想到,貌似温和没脾气的张花,居然还敢吼她的亲娘:“你要想俺成为你一样,俺不愿意哩。”“你不愿意,由得你不愿意哩?”崔大娘好像是火啦:“半山寨村就从来没有过,”“半山寨!半山寨!”蓦然,张花的吼声,盖过了亲娘的唠叨声:“俺恨死了这个鬼地方哩,俺早晚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哩。”

    苏丹急切地一步跨进了厨房。

    母女俩立即停止了斗嘴。“苏老师好!”“苏老师,来得好,请您给评评理儿哩。”苏丹微笑着:“大娘你得担当点,张花念书学字是好事儿啊。就是将来嫁到夫家,也比那些不识字的强上百倍。对方会对你伸起手指头,夸你贤淑教子有方啊,让你高兴都高兴不过来呢。”

    苏丹完全是既兴发挥,没想到,反倒说到崔大娘心里去了。

    顿时,校工大娘笑眯眯的点头:“要说哩,也是这个理儿。就是俺们半山寨,自古女孩儿,”“自古的事儿多了,”苏丹不客气的打断了她:“比如你崔大娘,从没开过旅社,被别人嘲讽什么也不懂,只懂生娃,一气之下你跑到县城,硬生生的学会了开旅社,然后又回村里继续开。上次那几个东北大学生,不正是冲着你那个御皇旅社来的?崔大娘呵,你名声在外呢。你说,这该是自古有过的事吗?”

    校工大娘虽然被呛得说不出话来,却也高兴得连连点头。

    半山寨村民最在乎自己的名声,一向特别看重村民和外人的评价。苏丹这两记重拳,重重地击在了她心里。说什么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和封闭造成的习俗?其实是,山区村民就好认个死理儿。因此,若通,也就是通了,立马就翻了个个儿。

    现在,崔大娘眨巴着眼睛,直直的看了苏丹一会儿。

    忽然点头道:“我明白哩,一嘴:一句话好说的意思(下同)。一嘴,一嘴。好,读哩念哩,我不反对了哩。”转向女儿:“你对读书念字那么上心,做事也要上心,对哩?”张花见顽固不化的母亲,居然被苏丹说服,并当面这样表示,高兴得直点头:“上心,上心,一样的上心,娘您就放心哩。”

    崔大娘毕竟是崔大娘,警惕的看看苏丹,再瞅瞅女儿。

    “俺没说让你光读书念字哩,还没那好事儿。再说,家里哪有钱供你上学?你下面还有二个弟弟哩。”苏丹给张花使使眼色,代答到:“行,暂时就这样吧。”张花也点头。崔大娘高兴了:“行,你说让艳艳和盼弟她们来食堂玩儿,就让她们来哩。嗨,不忙,”嘎然而止,有些不好意思的看着苏丹。

    苏丹则满意的笑笑。

    “学校有规定,这事儿呢,我得问问。好,我也该到处看看了。”午饭后,看看陶校长和穷主任出去后,苏丹把情况给何老师讲了。何老师听后,静静想想,说:“看来,晚上我们还是得到周都都家去一下,至少要了解他到底是什么病?这孩子,平时就瘦弱得很,是不是营养不良造成的,还很难说。”

    莎沙提议:“何老师,我们是不是买点礼物去?留守家庭一般经济都不好的。”

    苏丹有些迟疑:“可上午听穷主任的口气?”何老师点头:“等会儿我和穷主任沟通一下,应该没事儿的。”“还有张花邀请艳艳和盼弟她们来玩儿?”“这事儿,得给陶校长说说。”班主任面无表情,可内心一定有点纠结:“没事儿,等会儿一起沟通。”

    说着,陶校长进来了,面露喜色。

    “大刘老师,刚才几个小家伙找到俺办公室来哩。”闺蜜俩和班主任一起看着大刘小刘,以为他俩惹了什么祸事儿?“怎么,你们那个足球队还不要人家哩?”陶校长笑到:“这几个小家伙是顽皮了点,可人都是挺聪明,身体也好,在小男生中有点威信哩。”

    原来这样,何老师露出了笑容。

    大刘小刘真是聪明,虽然从没给他俩说过,但是他俩却知道如何配合,这就令何老师放心了。陶校长说得对!二小子是聪明,身体也行,在小男生中有点威信。正因为如此,故意凉一凉他们对他们加入后,遵守纪律听从队里安排等方面都有好处。

    特别是,对其他小男生更有震慑性。

    大刘小刘只是笑,燕子朝苏丹瘪瘪嘴,挑衅式的问:“大刘老师,球队多久亮相哇?”大刘答:“正在准备。”“话说,你会踢球吗?”燕子板着脸孔:“是球踢你,还是你踢球啊?”“大刘老师,是球踢你吧?”苏丹也哼哼叽叽的:“也顺便踢踢小刘老师,然后,你们两个一起尖叫,对吧?”

    不明究里的陶校长,望望这个,看看那个,一脸讶然。

    何老师却招呼他:“陶校长,正有二件小事儿想给你汇报汇报,现在,有时间吗?”“请讲!”陶校长坐下来,仍望着四个年轻人。要知道,10年前的自己也和他们一样:青春焕发,生机勃勃,走到哪儿都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给别人带去能量和热忱,爱到别人暗地的赞美与羡慕。

    然而现在,唉!陶校长的眼神有些迷茫。

    可当听完何老师的汇报,立即明亮起来:“二件都是大好事哩。去,周都都的家访早该去哩。俺记得,去年县乡教委组织慰问留守儿童时,俺和穷主任去过,就再也没时间去哩,唉,学生是不多,可总是忙忙碌碌。”

    停停,看看领着女儿在厨房里腌青菜的母女背影,压低了嗓音。

    “张花能把艳艳和盼弟她们几个小姑娘引到学校里来,是件大好事哩。俺们不正求之不得?能挽救一个算一个,能学会一个字算一个。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坚持不懈,就让县乡教委交给俺们的任务,又完成一分。”

    抬起头,看着何老师和四个支教老师,缓慢而充满感情的说着。

    “关于这一点,俺们以前不是没想到,只是心有余而无力,想得到做不到。你们来了后,包括以前好几批的支教老师,都为这一点做出过积极主动的贡献。俺和穷主任,真的谢谢你们。俺认真想过,给上级部门打报告,把张花作为半个临时人员聘用。这不是工资多少的事儿,而是张花可以名正言顺到校帮厨读书纪习字,在工余时间,就让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课。”

    “对!对!”

    何老师心领神会,高兴的叩叩桌沿:“至于课本课程什么的,我们都可以想想办法。”陶校长就在桌沿上重重一叩:“那,俺们就这样定哩,下午,俺就通知穷主任打报告。”“好,谢谢你!”那边儿,闺蜜俩正对大刘小刘,联手进攻着。

    燕子义正严词地敲着桌子。

    “虽然是上次何老师归纳总结的合理化建议,可我认为,你们那个破足球队,就是剽窃!就是盗用!就是东施效颦!还好意思成立吗?现在悬崖勒猪还来得及。”“话说,成立了足球队,你俩谁是队长,谁又是副队长?”苏丹漫不经心的举着自己的十根指头,一一慢吞吞的细看,犹如在巴黎的香舍丽榭大街上,欣赏那些时装美女。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南宋姜夔】队长副队长会不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相互拆台啊?”

    大刘小刘笑嘻嘻的,就听着笑着不说话……

    “苏老师!”苏丹扭扭头,班主任问:“依你看,那小护花系裤子的草绳,是哪来的?”苏丹摇摇头:“或许,晚上我们到周都都家访时,可以顺便了解清楚。”何老师也摇头:“你不是答应了那小子不家访?事情刚开始有了点眉目,不守信用不好。暂时不清楚也没什么,系着就系着呗。”苏丹微笑默认。

    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大课。

    体育老师陶校长简单讲几句后,宣布,本节课由支教大刘小刘老师教学,就离开了。来半山寨小学快一个月了,苏丹这才认真的看到了二个刘的体育教学。对锻炼这一套是外行的苏丹,站在边线上看一歇后,觉得全是活动身体,小步慢跑,扭腰下蹲踢腿等等小儿科,没多大兴趣也离开了。

    没走几步,张花就兴冲冲的小跑了过来。

    “苏老师,她们来哩。”“好呀,人呢?”“铜铃在响,你听,”张花指指大校门:“在敲门哩,听!”苏丹就快步跑过去,拉开了大门,好家伙,五个背着小婴儿的小姑娘,一溜儿的站在门,眼巴巴的看着她呢。“艳艳,盼弟,顺顺,石头和小调皮,你们来哩?”

    跟在苏丹后面的张花,高兴地叫到。

    “给你们介绍介绍,这是学校的苏老师。”五个小姑娘就一起甜甜的叫到:“苏老师好!”张花连连摇手:“嗯,不对不对,应该先敬礼哩。看,”她面对苏丹,恭恭敬敬的弯弯腰:“就是这样,苏老师好!来,你们重来哩。”

    于是,五个小姑娘也一个起对苏丹,恭恭敬敬的弯弯腰:“苏老师好!”

    苏丹高兴得满面红光:“请进来,先请进来吧。”小姑娘们进来了,苏丹关上校门,五个小姑娘,有点儿高矮不一,可年龄大致都在12—13岁之间,最奇怪的是,她们背小弟弟的背兜布,都是鲜艳的大红色。

    看上去,背兜布的质地优良,制作简单。

    也就像城市里的小商贩们,摆地摊所用的地摊布一样,长方形布的四角上都拴着长绳,做生意时长绳随地一放,布上的各种小商品就琳琅满目,任顾客挑买。遇到被追撵,双手一提或收紧往自己背上一背,撒腿便跑,方便又有效。

    只不过,现在背在她们背上的不是商品,而是活生生的小弟弟。

    五个小姑娘大约是初次来到传说中的校园,一个个胆怯而新奇的睁大眼睛,东看看,西望望,西瞧瞧,东瞅瞅,总是看不够。苏丹认识其中的艳艳与盼弟,就招呼着她俩:“艳艳,盼弟,以前来过学校吗?”艳艳摇头,盼弟点头。

    盼弟还把操场上高高飘扬的国旗,指给小姑娘们看。

    盼弟姑娘还骄傲的说:“看到哩,这是国旗,五星红旗。是俺姑姑亲手从县城领回来的哩。”小姑娘们就双手托着背兜小弟的屁股,一起仰起小脑袋,迎着四月灿烂的阳光,眯缝着眼睛向上看着。艳艳羡慕的说:“好高好大哩,和乡政府院里的一样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