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登月计划 » 第三十四章 访郭

第三十四章 访郭

    热热闹闹的日子眨眼过去。

    阴历的九月初一,比起前段日子的酷热,就显得分外清冷了。

    国公西圃。

    早上,卢飞坐在采莲亭中,拿着一卷书默默翻看。

    这是一本描述北宋民间英雄故事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没错,正是《水浒传》。

    本来才休沐一天,卢飞也不想看这种比较长的小说。

    可是,又找不到像“三言二拍”这系列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毕竟人家作者还要晚几年才降生呢!

    《水浒传》作为中国经典传统文学的一部分,自然是令人百看不厌的。

    但要是给你一本通篇文言文,长达几十万字的小说,请问在座的,又有几人能耐住性子看下去?

    而卢飞,显然不在其列。

    他觉得,穿越明朝,看宋朝小说,会不会有点闲的蛋疼。

    只见他放下书,拿了一块米酒糕放进嘴里,站起身来,望着这片被浓雾笼罩的莲花池,来回踱步,半晌才沉吟到:

    “谢却铅华养生机,一团凉雾涤秋池。淤泥沉沉霜飞晚,滋养枯荷出芙蓉。”

    这是他改编的一首诗。

    很显然,音律韵脚,一塌糊涂。

    但这并不影响他此刻非常想尝一尝羊肉炖莲藕的滋味。

    咂了咂嘴,他又从桌子上拿了一块山楂糖含在嘴里,想起了其他心思。

    咱好不容易来到大明朝,好不容易轮到一天休假。

    如果不找点乐子的话,于上,对不住上天赐给的穿越机会;于下,对不住脚下这片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于中,对不住自己床板中夹着的几千两银票。

    如此天时地利银和,大善!

    那么?

    赏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谈到菊花,他就联想到这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不不!我不想种田,也不想隐世,还是算了,莫要因此松动了心中的信念。

    打猎?

    阿弥陀佛,贫僧一向仁慈济世,敬畏生命!怎么能干这种残忍不仁,妄造杀孽的事儿?

    吃螃蟹吧?

    蟹螯即金液,糟秋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算了算了,咱吃多了螃蟹会过敏的!不吃多?那可能吗!

    再想想!

    登高?

    携一群文友和弟子,登上高山,吟诗作画,曲酒流觞。末了,再豪放地规劝一句:“秋色无限好,诸君,不醉不归!”

    罢了罢了!俺读书少,没啥文化,就别去献丑了。

    再说了,要是喝醉了,一个不留神,摔了,岂不成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

    采莲亭中,卢飞左想右想,瓜子壳散落一地。

    ……

    诶?

    俗话说,饮水思源。我今儿个能在这里悠闲地嗑瓜子,也得亏那位老头救了我一命,何不前去报恩?

    想到做到,知行合一。

    于是,他连忙赶回东厢院,将老大徐维志,老二徐春阳,老三徐文远,老四徐怀志,老五徐维玉,老六徐维燕,以及老七林德华七人叫到身边。

    听说了师父宣布的行程,众人也没有异议,也就当做是出游散心,陪他去了。

    对于卢飞来说,叫上七名弟子同去,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他们师兄弟妹之间的日常情感交流。

    这些弟子是他的核心骨干,他不希望看到有人发生矛盾。

    ……

    为了这次拜访,卢飞准备了很多礼物。

    包括大米、食油、面粉等日用必需,还有榛子、金桔、葡萄、橄榄等各样果子。

    另外还有几只大竹框,里面鸡鸭各十只,幼牛一头。

    除此,还有一口大箱子,里面放了五匹松花棉布,和一床绣花锦褥。

    这么多的行李,他们不得不再带上十名帮衬的仆人。

    就这样,他们一行人,包括礼物,分乘五两马车,来到了上元渡口。

    好巧不巧的是,这时江边剩下的最后一艘渡船离开了码头,划向对岸。

    无奈,路上耽搁了,这会儿也差不多下午五点了。

    于是他们只好在江滩边等候,由随行的仆人看守行李。

    望着这源远流长,一望无际的大江,吹着这湿热而清新的江风,弟子们感觉很是欢欣。

    秋高气爽,暖阳当空,感受着眼前波涛澎湃的气息,而且正值休沐,这怎能不让一个人得意忘形呢?

    莫说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了。

    其中,老五,老六两个女孩儿在被江水浸湿过的沙地上,赤着脚,写写画画。

    一旁观看的哥哥们,觉着她们的行为很是幼稚,便捡起来一些小石子,投向江中,比谁扔的远。

    卢飞看着这群正值美好青春的孩子们,听着他们的欢叫,心中甚是舒坦。

    于是也脱去鞋子,来到江边,寻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坐在上面。

    江上,波浪滚滚,将一股清爽的气息拍打上岸后,独自东去。

    归巢的鸟儿,疲倦地伏着江面滑翔,展开双翼,欲将这最后一抹斜阳驼回去。

    然而,这样实在是太累了,于是扑打了几下翅膀,任由夕阳坠入水里。

    江边的芦苇从,随着湿热的晚风摇曳,花白的头发,在这天然染色剂下,变得如虹似火,将鸟儿最后的踪迹掩藏。

    多么熟悉而自然的画面啊。

    看着这条养育自己的母亲河,卢飞无法不升起对这个关联了他两种生活世界的纽带的无限柔情。

    ……

    好在一艘渡船在天黑前从对岸驶了过来。

    但看船上的旗帜,好像是他们南京城的船家。

    等到船只靠了岸,卢飞拿出好些银子,再一番软磨硬泡,船老大这才同意再跑最后一趟。

    是夜,一行十八人住进了江浦县城客栈。

    一个人去吧,岂不成了孤芳自赏?亦或是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