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帝刘恒去世,被追封为文帝。其子刘启继承帝位,成为大汉第六位皇帝。刘启要想在皇帝这个岗位上做出成绩,就要组建一个新的领导班子。

    汉文帝给他留下的班子,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他当太子时,跟随的人,不仅要用,还要重用。这里有几位太子东宫的代表人物:安丘侯张欧、太子太傅万石奋君、郎中令周仁、智囊晁错。

    张欧,是安丘侯张说的庶子。因善于刑名之学,侍奉太子。但,他的为人却与法家不同,是个忠厚长者。刘启很敬重他,让他位列九卿。

    万石君奋,这个人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也没有卓绝的军功,更没有鲜明的特点。他初为小吏,侍奉刘邦。

    刘邦与之交谈,将其姐姐纳为妃,给了他一个官职:中涓。

    还允许他,把家迁到长安。万石君奋,也算是外戚成员,但,这位外戚没有才华,却有一个优点:恭敬谨言。

    及至汉文帝时,他靠苦熬资历,成为太中大夫。

    张相如因为参与倒贾风波,成为汉文帝重点打击对象,不久免去了他教导刘启学业的职业。刘恒重新为儿子选老师,万石君奋因为恭敬,被朝臣推举,成为太子太傅。万石君奋,虽然很平庸,但他却培养的后人很厉害,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管,有十三人。刘启很敬重他,让他位列九卿。

    周仁,有个显赫的家族背景,据说是周平王二十二世孙。东周被秦灭,成为历史。周仁人生经历,没有详细记载,他有一个很好的名声:医术高明。

    因为医术不错,被皇帝召见,以舍人身份,侍奉东宫。

    他还有两个特点:

    1.为人沉静少言,不泄人隐秘。

    2.廉洁奉公。

    刘恒即位,任他为郎中令。以续周朝之嗣,复封他为汝坟侯,赐号“正公”。据说,汉景帝与后宫秘戏,他亦在旁,终无所言,足以见得嘴是多么严。他的后世子孙,有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他的十五世孙,东吴名将周瑜。

    晁错,是贾谊之后,又一个优秀的人,他兼备儒法,因擅长尚书,侍奉东宫,做到了太子家令。汉文帝十五年,举行了一次考试,他获得第一名。

    汉文帝要求朝臣推举贤能,晁错得到朝臣推荐。正当,晁错兴致勃勃,认为自己将会得到汉文帝重用。他就可以大展拳脚,登上舞台时,现实给了他一巴掌。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给皇帝进言,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削弱诸侯。

    刘恒看后,只是口头表扬,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从此,晁错将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认真辅佐,并给他灌输同姓诸侯王的危害。

    刘启继位后,提拔他为内史,也是未来负责改革的最佳人选。安排好了侍奉东宫的人后,他要对刘恒留下的班底,进行筛选。

    先来看大汉最重要的两个岗位:汉相、御史大夫。

    汉相是故安侯申屠嘉,御史大夫是开封侯陶青。申屠嘉这个人物,前面讲过他的个人事迹,这里就不多说了。

    陶青,他有一个厉害的父亲,叫陶舍。

    陶舍出生在公元前263年,出生地济阴,属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被灭,济阴被设邑,归东郡管辖。秦二世时,他有个职业:少府铜丞。

    诸侯反秦,他有一个身份:将兵长史。

    他第一次登场,取得显赫成绩:离间田臧与吴广,导致吴广被杀,解除荥阳之围。他第二次登场,在下城父,使计收买庄贾并诛杀陈胜。

    随后,跟随章邯平定叛乱,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他和章邯等人也被誉为大秦的最后军事支柱。

    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王离,与章邯、陶舍在棘原僵持数个月。后因赵高谗言,秦二世诛杀其父,陶舍率部从投项羽,为黥布太宰。

    楚汉争霸,刘邦以随何入九江,有说九江王反楚。陶舍与随何是故交,一起做通英布反楚的思想工作。

    垓下决战,陶舍也亲临现场,攻杀项羽。以军功领受右司马从刘邦,驰入韩信军中,夺其兵权。

    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他也积极参与。他以中尉身份,跟随刘邦,做了很多大事:

    俘燕王臧荼。

    破项羽故将颍川侯利几。

    伪游云梦,在陈智擒楚王韩信。

    伐韩王信和征匈奴,白登山之围,单骑入匈奴营。

    击韩王信残部于东垣。

    破获贯高谋刺高祖案。

    陈豨叛乱,以身卫刘邦,胸中流矢。刘邦感念其功,封他为开封侯,在西汉开国功臣榜中排名115位。

    陶舍历经战国、大秦王朝、楚汉争霸、大汉王朝。他的每个时期,都是厉害角色,还是为了保护大汉王朝开国之君而死。陶舍死后,其子陶青,继承开封侯爵位。

    陶青的记载很简单,他是开国功臣之子,做了一件事,奉命出使匈奴。他再次出现在历史当中,是张苍辞相,申屠嘉升迁汉相,他出任御史大夫。陶青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子孙,他就是第十六世孙陶渊明。

    申屠嘉是功臣,陶青是功臣之后,这两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干了五年。虽没有功,但,也无过。

    刘启继位,他们还解决了一个难题:建太宗庙。

    刘启见这两人对自己没有威胁,是个老实本分干工作的人。于是,这两个重要岗位,不做出调整。

    刘恒临终前,告诉刘启,有一个人要重用。这个人就是周勃之子条侯周亚夫。刘启不仅听进去了,还按照刘恒的遗嘱办事,提拔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在汉文帝时,成为一个固定职业,有幕府。第一个享受这个职业的人:薄昭。

    这个官职,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武官,也是高级将领,只有亲信才能担任。他的职责: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诏、荐举官吏、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等。

    周亚夫因为细柳营故事,被汉文帝认定为未来闪烁的将星。刘启也认可他的父亲的观点,不仅要用,还要重用,大力提拔。

    有一个人刘启没有变态,他既没说用,也没说不用。这个人就卫绾。卫绾是代郡大陵人,他出身很差,能力也比较一般。

    但,他有一个特长:有弄车之技。

    因为这个特长,他有个身份:郎官。

    他的任务,是服侍汉文帝,为他驾车。他的个性比较低调,说话办事也谨慎,并没有因为是皇帝的近臣,恃宠而骄。相反,他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显得默默无闻。他的想法很简单,苦熬资历,累积功劳,多挣点钱,直到退休。

    然,剧情也是如他想象那样发展。他认真工作,又加上性情敦厚谨慎,没有其他杂念。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平静。这个人就是皇太子刘启。

    刘启为太子时,曾邀请汉文帝身边的近臣吃饭。对于,有想法的人,自然不会错过结交太子的机会。

    卫绾是老实,但,不傻。太子这样做,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他去,结交了太子,未来在仕途上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会留下一个隐患。会被汉文帝认为,他在结交太子,不忠不义,是一位攀附权贵的人。卫绾苦心经营多年的人设,就会毁于一旦。

    如果不去,就等于不给太子面子。一旦,太子登基,成为大汉皇帝,他的人生也到头了。

    卫绾也没去多想,毕竟,他的出生不高,替皇帝开车,身份卑微。他不去,也不会有人注意。卫绾以病为由,拒绝前往。

    刘启邀请父皇身边的近臣吃饭,出于什么目的,一目了然。来的人,他登记在册。没来的人,名单也记下。因为这件事,刘启记住了不给自己面子前来吃饭的卫绾。

    这件事,刘恒知道。他儿子那点心思,他也知道。刘恒看透不说,更加认为卫绾是一位可靠、忠厚的人。

    刘恒善待他,提拔卫绾为中郎将。这个信号,也是告诉其他人,我还活着。刘恒临终前,还特意嘱咐儿子,说卫绾是我身边厚重的老人,你要善待他。

    刘恒心意是好的,他想要保护卫绾。但,他的举动,却让刘启想起来那个不识抬举,不赏脸吃饭的人。

    刘启对于父亲的嘱托,并没有付出行动。卫绾依旧是中郎将,负责开车。但,刘启没有成为他服务的对象。

    这一闲置,就是一年多。

    刘恒去上林苑,卫绾作陪。刘启直接问他:我当年请你吃饭,你为什么不来。

    卫绾没有因为刘启是皇帝,跪下请罪而是心态平和地回了一句:我确实病了。

    刘启半信半疑,赐了一把剑给他。卫绾推辞说:先帝已赐给我六柄剑了,臣不敢再接受赏赐。

    刘启有些微怒,说了这样一句话:剑,容易被人拿去交换。难道你把那些剑保存至今么?

    卫绾答:一直留着。

    刘启让人去把六柄剑去来,见剑都在鞘中,不曾取用过。这一刻,刘启释然了。卫绾是个忠厚的老人,值得用。

    当然,卫绾最高光的时候,是汉武帝。他从一介车夫,升迁为汉相,成为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些事,放在以后再说。

    还有一个人叫复阳侯陈嘉。他是功臣之后,其父叫陈胥。诸侯反秦时,他以卒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反秦时,立下大功,以将军的身份,随刘邦入汉中。

    楚汉争霸时,他以右司马的身份,定天下,围杀项羽。汉高祖七年,陈嘉封为复阳侯,食邑千户。汉文帝十年,去世。其子袭爵。刘启继位,给陈嘉安排了一个新的官职:中尉。

    有这个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担忧,他就是廷尉张释之。张释之以钱得官,在袁盎的举荐下,水长船高,一路扶摇直上成为廷尉。

    张释之成为廷尉,做了两件事,让他留下了一个美名:秉公执法。

    甚至,还有这样的荣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第一件事是百姓惊扰汉文帝马。

    汉文帝大怒,想要杀了他。张释之认为情有可原,只交罚金,且以法相争。

    汉文帝妥协了。

    第二件事是有人盗取高祖庙的玉杯。

    汉文帝得知大怒,不仅要杀当事人,还要灭其三族。张释之认为判得太重,以法相争,还有薄太后出面。

    汉文帝再一次妥协。

    张释之维护汉法,能够在皇帝亲自干预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原则。这两件事让他留下了好的名声,也结交了两位好友:条侯周亚夫、山都侯王恬。

    然,汉文帝去世,刘启继位。张释之内心充满害怕。张释之敢维护汉法,顶撞皇帝,是因为他知道刘恒是一个好皇帝。而,新皇帝,却没有先皇的脾气。司马门事件,令刘启很难堪。现在,刘启成为皇帝,自然要找张释之算账。

    张释之有两个选择:

    要么,辞职。

    要么,向新皇帝认错。

    辞职,他又担心新帝找个理由,将他诛杀。向皇帝认错,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张释之想了一个常用的办法:假装称病。

    这时,一个人站出来给他出主意。这个人叫王生。王生记载的信息不多,只知道他年纪大,擅长黄老学说。他做过一件事:当着三公九卿的面,让张释之给他穿鞋。

    前有张良,给黄石公穿鞋。

    现有张释之,给王生穿鞋。

    王生在所有人都说他不识抬举之时,口出惊言。表面上看去,他让张释之受辱。实则,是造就了张释之谦恭的美名。从此,王生成为张释之关注且尊敬的长者。

    王生如何给张释之献策,史料没有记载。通过脑补,王生对当前的环境,以及汉景帝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让张释之去见汉景帝。

    他也许还提前替张释之准备了很多话,来平息汉景帝心中的愤怒。以张释之廷尉的身份,再加强他留下的美名。刘启心中有气,也不敢发作。

    张释之按照王生的意思去见新帝,刘启没有为难他,让他继续担任廷尉。只到一年后,才将张释之外放淮南。

    最后一个人就比较悲剧,他就是汉文帝的弄臣邓通。

    汉文帝因为一个梦,让他平步青云。许负给邓通算命,说他会饿死。刘恒不仅让他富,还让他贵,甚至经常去他那里喝酒。

    邓通仗着皇帝的宠爱,不把朝中公卿大臣放在眼中,走路不仅带风,还在朝堂上指手画脚。申屠嘉为相,拿他当反面教材,震慑其他人。邓通还不知错,向刘恒哭诉。

    邓通最大的过错,是得罪了一个人物:皇太子刘启。

    刘恒晚年,得了一种病,叫痈疽。用现在的医学来解释,它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好发于颈部背部、肩部、臀部以及大腿等处。

    西汉时,医学有限,很难治。

    刘恒疼痛难忍,医者无策。邓通自告奋勇,做了一件事:用口吸。

    进而留下了一个成语:吮痈舐痔。

    刘恒大为感动,问了一句:天下谁是最爱我的人。

    邓通随口说出一个人名:太子。

    不知道邓通为什么会给出这个答案,也许是为了拍皇太子的马屁。但,他的马屁,拍到了马蹄上。

    刘恒脑海产生了一个观点:爱我就要替我吮痈舐痔。

    刘启来询问父皇的病情,刘恒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吮痈舐痔?

    不做吧!

    刘恒会生气。

    做吧!

    会令天下人笑。

    但,刘启为了让刘恒高兴,只能无奈去做。刘启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表情,他做了,但,表现出面露难色。用现在的话说,事做了,还讨人厌。

    刘启事后得知,这是邓通出的馊主意,深深感受到屈辱。刘启继位,邓通失去了刘恒这个靠山,就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刘恒给他富,刘启要收回来。

    刘恒给他的贵,刘启要拿回来。

    有人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刘启治他重罪。曾经富逾王侯的邓通,竟如乞丐,饿死街头。也,应证了许负的预言。这是天意,人力不可违。邓通从富贵到极贫饿死,这才是人间惨剧。

    刘启继位后,对朝中大臣进行了安排。

    我要你生,你就生。

    要你死,你就得死。

    真可谓,一朝天子一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