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救国与误国

救国与误国

    刘启削藩的诏书,抵达吴国,送到吴王刘濞手中。刘濞正式开启了反汉生涯。他的封地,是高祖分封,没有人可以拿走。

    刘启要削他的封地,他就要夺取刘启的天下。

    传达皇帝削藩指令的官员,全部被射杀,正式拉开了刘濞反汉的序幕。

    造反,看上去是两个字。但,它象征着没有回头路。一旦,你踏出了这一步。只能奋战到底,不成功,只有死。

    刘濞在封地进行招兵买马。招兵年龄段,是从14岁到62岁。十四岁是刘濞最小的儿子年龄,六十二岁是他本人的年龄。他要反,就需要更多的兵马。

    刘濞个人能力不错,他不仅是跟随刘邦打天下,还坐断东南四十多年。他要造反,就要周密计划。

    如何打,以谁为将,行军路线等,这些问题都要解决。

    刘濞干的是造反大业,把兵权交给别人,怎能放心。他要亲自领兵,打进长安。刘濞有作战经验,亲临战阵,自立为统帅,封近臣田伯禄为大将军。

    如何打,产生了分歧。

    大将军田伯禄认为要出奇制胜,才能打进长安。他的奇策是这样的:我亲自愿率领五万人,沿着长江、淮水而上,收聚淮南、长沙的军队,攻入武关,和吴王会师。

    刘濞为正面战场,吸引汉军的注意力。田伯禄开辟敌后战场,出其不意。这条计策,的确是奇策。

    田伯禄这个计策,定是研究了诸侯如何能够打进关中。其中,刘邦亡秦的路线,是他参考的重要对象。

    正面攻击,不仅有梁国国都睢阳,还有荥阳,洛阳,以及函谷关。这条路线,很难打,也相当难打。毕竟,战国时期,六国精兵悍将都很难攻破函谷关。

    然,田伯禄这个奇策,却被一个人否定。这个人就是吴王的儿子太子刘驹。

    刘驹是这样说的:我们是在造反,应该集中兵力,将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我们把军权交给他,单独行动。他来造我们的反,又该如何。

    刘濞也认可儿子的建议,他造反本来兵力就薄弱,应该集中力量。进而,也从侧面提现出一个信息:刘濞对身边的将领不够信任。

    另一位将军也给出新方案,他叫桓将军。

    桓将军看出了敌我双方的优势,比如吴军多步兵,适宜在险要地形作战。汉军多战车骑兵,适宜在平地作战。

    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桓将军制定了这样的作战策略:绕过城池,直袭洛阳,占据敖仓,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西进,打进长安。

    刘濞听后,召集身边的将领讨论。然,这些老将全部反对。他们认为桓将军人太年轻,没有战场经验,此计,是推锋之计,不是深谋远虑。这些老将认为,他们应该集中兵力,联合诸侯,稳扎稳打。

    最终,刘濞还是采纳了老将的意见。

    经过商定,刘濞制定出了一套自认为十分完美的作战路线。从广陵起兵,西渡淮河,与出军汇合,先灭梁国,号召诸侯一起打进长安。

    正式举起造反旗帜之前,刘濞要打舆论战。其用意是告诉天下人,不是我刘濞要反,是皇帝受奸臣蒙蔽,乱治理天下。

    我打进长安,是为了匡扶汉室,纠正皇帝的错误。为了误导天下人,刘濞高喊了一个口号:清君侧,诛晁错。

    为了让诸侯王与他并肩作战,刘濞在幕僚的谋划下,写了一篇告诸侯王宣言。

    告诸侯王宣言的内容比较长,概括起来只有有几点。

    1.我们为什么要打进长安。

    汉有奸臣,无功天下,却搅乱汉家天下,使刘氏诸侯王骨肉相残。

    现在的皇帝多病,神志不清,又被蒙蔽。

    为了汉家江山社稷,我们要清君侧,诛奸臣。

    2.展示吴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吴国地方三千里,得兵五十万,还有诸越相诸,得兵三十万,总计加起来有八十万。

    3.告诉诸侯王,如何打,才能取胜。

    越和长沙接壤,他们可追随长沙王的儿子平定长沙以北,然后迅速向西进攻蜀汉。派人告诉东越王、楚王、淮南王三个侯王,和我一起向西进攻;齐地诸王和赵王平定河间、河内后,有的进入临津关,有的和我在洛阳会和;燕王、赵王本来与匈奴王有盟约,燕王在北方平定代郡、云中郡,然后统领匈奴军队进入萧关,直取长安,纠正天子的错误,来安定高祖庙。

    还要拉拢了楚元王的儿子,以及淮南三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共同加入。

    4.调动诸侯王反汉的积极性。

    能逮捕杀死大将军的,赏赐黄金五千斤,封邑万户;逮捕杀死将军的,赏赐黄金三千斤,封邑五千户;逮捕杀死副将的,赏赐黄金二千斤,封邑二千户;逮捕杀死俸禄二千石的官员,赏赐黄金一千斤,食邑一千户;逮捕俸禄一千石的官员,赏赐黄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户;以上有功的人都可被封为列侯。

    那些带着军队或者城邑来投降的,士兵有万人,城中户口万户,如同得到大将军;士兵城中户数五千的,如同得到将军;士兵城中户数三千的,如同得到副将;士兵城中户数一千的,如同得到二千石的官员;那些投降的小官吏也依职位差别受到封爵赏金。其他的封赏都一倍于汉朝规定。那些原有封爵城邑的人,只会增加不会保持原状。希望诸王明确地向士大夫们宣布,我不敢欺骗他们。我的金钱天下到处都有,不一定到吴国来取,诸王日夜使用也不能用光。有应赏赐的人告诉我,我将前往送给他。恭敬地奉告诸王。

    刘濞这封造反宣言,赢了很多诸侯王响应。也在舆论上给大汉带来了很沉重的负面影响。

    赵王刘遂,反。

    楚王刘戍,反。

    淮南王刘安,反。

    衡山王刘赐,举棋不定。

    再加上,齐地六王,反。

    这就是汉初,诸侯王反叛长安,也被称为十王反叛。

    刘濞是同姓诸侯王当中,资历最老、年龄大大、战功最多、地盘最广、钱财最多。所以,他成为领头人。不久,同姓诸侯王同盟反叛,以及刘濞告诸侯王书,传到了长安,引起了强烈的地震。

    皇帝刘启怎么也没想到,他削藩,吴王会反。其他诸侯王,也会跟着反。刘启的压力很大,而,主张削藩的晁错,压力更大。

    晁错的压力,不仅来自诸侯王、朝臣和皇帝,还来自他的家族尤其是他的父亲。

    晁错成为御使大夫,大刀阔斧改革,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导致诸侯们怨声载道,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用自己的生命,劝自己的儿子停止削藩。

    晁父是这样说的:新皇继位,你执掌政权,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晁错面对诸多压力,也不认为自己是错的,用这样的话回答:我不这样做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

    晁父知道儿子的个性,很难改变,无奈地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

    晁错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题:一边是为父敬孝,另一边是为皇帝敬忠。

    而,晁错做了伟大的选择:为皇帝敬忠。

    那怕天下人都说他,不理解他。他也要为皇帝做事,将削藩进行到底。

    晁父来了,没能做通儿子的思想工作,他失落的离开了。

    他应该为儿子感到骄傲吗?

    一点也不骄傲。

    在晁父眼里,这个儿子是逆子,给家族带来了灾难。晁父回到家,服毒自尽,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当晁父的死传来,晁错流下了泪水。削藩是救国大计,为何天下人不理解他,就连他的父亲也不理解。

    为什么!

    没人给他答案。

    既然他选择了这条路,那怕失去了父亲,他也要继续走下去。他的削藩之策,不仅令诸侯王反,还让老父亲服毒自尽。

    现在,他已经家破人亡,孤身一人,还有什么好顾及的。他悲伤,他难过。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削藩。

    刘启看着送来的反书,又听着大臣的议论,心中的那个信念开始动摇了。

    削藩,是救国,还是误国。

    晁错是为他,还是为了自己。

    面对诸侯叛乱势大,晁错为了保住汉家江山,谏言皇帝亲征平叛,自己留守长安。怎知,这个谏言让刘启下定决定,杀晁错,平息诸侯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