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疯狂的游戏 » 第一章 大山深处成长记

第一章 大山深处成长记

    序

    《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如何能让自己这一生活明白,中华民族的先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探究自然规律遵循的基础,这就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力量。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提到,世界上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的游戏,一种是无限的游戏。有限的游戏都是以取胜为目的的剧本***,无限游戏是传奇***,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的游戏。历史上像老子、孔子、苏东坡、达·芬奇这样的人物,无疑都是无限游戏的高手。

    如何让大家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来进入无限游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当下,有些鱼龙混杂的思想观念抢占着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形成间歇性“文化战争”,部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不深,当不良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观念侵入时,他们就会失去理智,误导有些人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像有些人吃不了学习的苦,早早走出校门,流落社会又吃不了生活的苦,就到大城市地铁口、立交桥下开短视频直播,或搞诈骗等非法活动,绞尽脑汁想一夜成名,想一夜暴富,时间久了,受冻挨饿不说,人的意志力也会丧失殆尽。

    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年轻人很少有时间认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在社会不同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盲流”现象。在名利的驱使下,大家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好像人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升职加薪,玩的也是简单的有限游戏,而很少思考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自己还能做什么?缺少玩无限游戏的长远考虑,究其根本,是缺少人生奋斗意义这个“魂”。

    一个人要有灵魂,一个军队要有军魂,一个民族要有国魂,这个“魂”是什么?“魂”就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魂”就是“我们把该打的仗打完了,后辈们就不用再打了”,“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才是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的去找寻、去奋斗的。

    一次疫情,打破了人民忙碌的生活。静默化管理,正好开启了大家对无限游戏的思考,本书中主人公魏江海通过反思过往的工作和生活,以不断内求的方式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找寻人生的意义,重新思考和定位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终其一生玩的无限游戏。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有选择的理由。本小说通过讲述农民家庭出身的魏江海以多段式的人生经历,告诉大家“幸

    福是奋斗出来的”。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教育、基础财富积累等,书中也提出了参照建议。本书以魏江海为代表,引导年轻群体要用实际行动在人生大舞台上绘制无限游戏的美好画卷,凝全国之心、举全国之力,推动华夏文明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引领世界人民遵照自然规律走好发展之路,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22年10月

    目录

    1.喜得三子

    2.童年生活

    3.母亲智慧

    4.儿时游戏

    5.母亲务工

    6.夹缝成长

    1.大学求学

    2.偶遇初恋

    3.保持运动

    4.艰难抉择

    5.步入社会

    6.创业维艰

    1.与友话别

    2.心向远方

    3.进退无门

    4.身陷囹圄

    5.背水一战

    6.冰解冻释

    1.事在人为

    2.二次创业

    3.初任教师

    4.喜结连理

    5.购置婚房

    6.喜得贵子

    1.再度备战

    3.念子悠悠

    4.老家探亲

    5.相亲相爱

    6.升维思维

    1.玄机谈话

    2.探秘右脑

    3.一张照片

    4.奇妙生活

    5.开启心智

    6.生命意义

    1.培根铸魂

    2.科技菜园

    3.游戏乐园

    4.必修医学

    5.新型工厂

    6.分段人生

    1.诡异病毒

    3.状告父亲

    4.婆媳游戏

    5.不孝子孙

    6.母亲皈依

    1.文化传承

    2.静默禅思

    3.病愈心阔

    4.资本积累

    5.忠实朋友

    6.空灵自然

    1.喜得三子

    在316国道边上有个岔路口,路口有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岔路径直通向一条深不见底、宽五十多米的狭长山谷,山谷两侧都是山,山上树木茂密,绿草如茵,鸟蝉合鸣。河谷中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河床上开满了颜色各异、高低不同的野花,能叫上名字的有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辣蓼草,白色的野菊花,淡蓝色的地胡椒……还有木贼、狗尾巴草、野燕麦、牛筋草等野草,偶尔还会看到从山上窜出来的野兔、野鸡、刺猬等小动物。虽是盛夏时节,太阳炎热,可是只要走进山谷,丝丝的凉风迎面吹来,让人顿感惬意。

    顺着峡谷看进去,还延伸着一条幽深的羊肠小道。沿着这条羊肠小道一直走大概3公里的路,就可以看到半山腰有个村庄,村庄远观呈V字型,山上树木繁茂,远远就能听到鸡鸣狗吠、孩童嬉闹的声音。有老人说,这个V字型的村正好是龙骨脉象,南面是龙头,北面是龙尾。从山脚下再爬1公里左右的山路,就可以进入村庄了,这便是魏家庄。

    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却是远近几个村里公认的“才子村”。村上只住着68户人,可是陆陆续续已培养出大学生12个,有搞科研的、有当公务员的、还有当教师医生的……山上有这样一对夫妇,育有两个儿子,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第二胎生完就要采取节育手术。妻子跟村上的4个同龄人躺在门板上采取了节育手术,谁知节育3年后,突然有一天,妻子告诉丈夫说她怀孕了。丈夫不相信,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确实怀孕了。

    丈夫对妻子说:“这是他们节育手术没做好,跟咱们没关系,既然有了,咱们就生吧。”

    妻子觉得丈夫说的在理,母子连心,既然有了,就顺其自然养着吧,她也舍不得孩子。

    十月怀胎,又产下一男婴。丈夫高兴地喊着“三儿,三儿……”妻子心想已经有两个儿子了,又生一儿子,心里有些不情愿。丈夫抱着儿子说:“希望孩子以后能有见识,像江海一样包罗万象。”于是,给孩子起名为魏江海。

    魏江海出生没几天,小队长就带着几名工作人员来他们家,追查超生的原因。魏江海的父亲是个农民,憨厚老实一看这么多人怒气冲冲的走了过来,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工作人员先是看了看出生不久的魏江海,然后走到魏江海父亲跟前质问到:“为什么不早报告,超生了你知道不知道?”

    这位可怜的父亲本来还想说,妻子已经在二胎后采取了节育手术,可一看这么多人,他大脑一片空白,像犯了错的小学生一样只是不住的点头。

    工作人员训斥了魏江海父亲有半个多小时后,开始语气变得缓和。他们告诉魏江海父亲,孩子已经生了就养着,可是要交300元的社会抚养费。那时候的300块钱,对魏江海的父亲来说,收入全部靠种地,地里收成好了,卖了粮食才能换钱,可是现在家里人多地少,300块钱对于他来说,至少得两年省吃俭用才能攒够。

    魏江海的父亲没办法,只能咬咬牙,挨家挨户的开始凑钱。好不容易凑了300元交了社会抚养费,这件事才算平息。农民人都有“一亩三分地”,可是魏江海因为是超生,村委会没有给他分耕地,后来家里人就经常拿这些事跟他开玩笑,说魏江海是家里人花钱买来的,吃的饭也是家里其他成员的份。从小家庭环境宽松和谐,也造就了魏江海积极乐观的性格。

    爷爷奶奶跟三叔一起住,父母还要上地干活,魏江海没有大人照顾,两个哥哥就担负起了照看他的责任。

    有一次,父母在地里割麦子,大儿子就带着两个弟弟在田埂上玩。玩的开始时,他们就把鞋子脱了踩在土里面玩,玩的时候总是感觉时间过得飞逝,很快就要天黑了。父母地里一天的农活也忙的差不多了,喊他们一起回家吃饭。就在准备回家时,魏江海的一只鞋子找不到了,两个哥哥帮忙找也找不到,魏江海一看鞋子没了,急的哇哇大哭。累了一整天,父母已经嘴皮干裂,想的早点回家吃饭休息,谁知又把鞋子丢了,母亲气不打一处来,先把老大和老二各揍了一顿,然后又把魏江海拎到麦茬地里,魏江海被扎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蹦蹦跳。趁母亲整理麦穗的间隙,大儿子背起魏江海,提上另一只鞋就赶紧直奔家里跑去,二儿子一看老大往回跑,瞬间明白了意思,他一边不时的回头“放哨”,一边紧随老大奔跑。

    回家后,老大和老二简单分工,老大忙着给魏江海检查脚有没有受伤,老二赶紧给找吃的。老大和老二虽然挨了揍,此时还顾不上自己,第一时间想到的却还是最小的弟弟,看弟弟脚只是被麦茬扎红了,也没什么大碍,两个人这才撩起衣服互相检查了下屁股有没有被打肿。检查完后三个又跟什么事也没发生的一样,在一起高兴地玩了。小孩子永远都是那么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打疼了就会大声的哭,哭完之后擦干眼泪继续玩、继续笑。

    父母虽然平时教育孩子们很严厉,但事情过了又很心疼的摸摸这个的头、摸摸那个的头,觉得哪个都可心疼。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三兄弟从小就很有礼貌,有什么好玩的,大的总是先让给小的弟弟玩,小的有什么好吃的总是“拍马屁”式的先给哥哥吃,三兄弟把“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内容在家里用的淋漓尽致。

    三兄弟懂感恩、懂孝顺,感恩给自己教书识字的老师,感恩自家有困难时接济自己的乡里乡亲,感恩给予他们宝贵生命的伟大父母。

    2.童年生活

    魏江海的童年生活跟大多数“80后”的农村孩子一样很值得怀念。苦着、累着、笑着、闹着……这也给魏江海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最让魏江海印象深刻的还是关于魏家庄来历的神秘传说。

    父辈们经常说,很久以前,这个村上来的第一户人家姓高,来了很快就通过做生意变的有钱了,结果到了第二代,也就是父传子业后没多久,因为家人陆续生病,最后导致家破人亡。后面又来了一家姓张的,也是因为做生意很快就挣了大钱,但是结局跟第一家的情况一样。最后来了姓魏的,因为老实憨厚,也不会做生意,就开始种地,虽然日子过得一直平平淡淡,但是全家人都很健康,就这样,村上的第一代人就安家了,也就是魏江海的祖祖祖……爷。谁也记不清第一代人是什么时候搬来的,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加上后面还有搬来的住户,现在已经有68户规模了。不知这样的传说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父辈们之所以这样讲,可能也是在告诫后人不要贪图富贵,只要家人平安健康,平平淡淡又何妨?

    只有在冬季,农民才会稍微稍闲一些,冬季过完就马上开始农忙了,尤其在丰收的季节,魏江海的父母为了一天能在地里多干一些活,恨不得住在地里干,经常是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三兄弟晚上放学回家没饭吃也是常有的事。魏江海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二哥上四年级,大哥上五年级,爸妈不在,大哥自然要充当监护人的作用。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能让父母回家吃上热乎的晚饭,三兄弟总是一放学回家就开始生火做饭。经过长期的摸索,大哥已经总结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流水线作业流程。大哥的主要任务是做面或是蒸米饭,二哥是准备蔬菜、炉灶烧火,魏江海是外面找柴火、“刺探”父母归来的“军情”。三人合作有序、分工明确,往往在父母下地干活回来时,他们就已经把饭做好了。魏江海自记事起,就记得大哥和二哥经常站在母亲身边,看母亲如何做饭。而当魏江海能帮上忙的时候,大哥也只不过还是个10岁的孩子,就要准备家里5口人的饭。

    做饭只是农村孩子十八般武艺中最基本的一项技能,除此以外还要上地干农活。干农活可是一件辛苦的事,要在接受烈日的炙烤,还要弯下腰,要么拿上锄头、要么换上镰刀,时而挖、时而刨、时而还得把挖出来的土疙瘩拍细,为了赶时间,基本都是中午不休息,吃点馍馍喝点凉开水,微微歇歇脚,就得抓紧时间干。种的都是冬小麦,6月收了麦子后,再种上玉米,或种上土豆、胡萝卜……人勤地不闲,农活干了一天又一天,庄稼种了一茬接一茬,在魏江海的记忆里,在能拿起锄头的那时起,他也算是家里的一名合格的劳动力了。

    作为农民,不光要会种庄稼,还得学会种菜,不管种什么,都要把握好农时。“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这句农谚就是教人们如何种菜。这些农谚父亲背的跟顺口溜一样,魏江海受其父影响,没上学的时候就学会背二十四节气歌了。听母亲说,父亲是高中生,毕业后就选择回村上当医生,因为一直上学也不会种地,老被爷爷骂,于是他买了农谚书自己学,于是他不仅学会了种五谷杂粮,还学会了“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最后竟成了村上种地的半个“土专家”。

    魏江海最不想干的就是跟哥哥去河坝抬水。由于村子在半山腰,村上又一直缺水,大家日常用的水都是山谷里的泉水。魏江海家里有5口人,平时吃水比较费,父母忙地里的活,水的任务基本上都是三兄弟包揽的。家里为了攒水准备了一口大缸,攒满这口缸通常需要20L的水桶装5桶。先是两个哥哥抬,等魏江海能抬动的时候,大哥就留家里做饭。一到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三兄弟就会自觉的把水缸和水桶攒满,如果不洗衣服,这些水就可以够一家人吃一个星期,否则就要利用中午放学时间去抬水。那时魏江海最烦听到的就是妈妈说“洗衣服”三个字。后来有了可在架子车上放的大水桶,这才由原来的人抬水变成了车拉水。虽然程序上比以前复杂多了,还得让牲畜拉架子车,可是总算人力被解放出来了,再听到没水的时候魏江海也没那么恐怖了。

    为了节约用水,魏江海三兄弟和村上的其他同龄人一样,一般都会在衣服兜里装一点洗衣服,然后去山泉抬水的时候,便在旁边的河流里洗头发、洗脚,有时候天气热人比较少的时候,还会到村民们专门挖的“天然游泳池”里洗个澡,村民们考虑孩子们游泳,就同时挖了一个1米5左右的深池,挖了一个0.8米左右的浅池。

    为解决吃水问题,小小的魏江海,脑子里就整天在琢磨,怎么样才能把牛拉车变成像摩托车一样的自动车呢?他设计了类似脚蹬自行车式的模型,设计了皮带齿轮式的模型,还设计了电动+牛车的混合模型,但是终因不符合实际,被父亲全部否定了。

    尽管孩子们都要干家务,忙农活,但是学习也不能耽误,这是魏家立的一条死规定。三兄弟为了都不掉队,就让老大辅导老二、老二辅导老三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三个人学习成绩一直保持较好,只是对孩子们来说,除了魏江海,老大和老二都要面临辅导学习和劳动的双层压力。后来,魏江海成家立业后,他还总是把大哥形象的比喻为船上的掌舵人,正是因为大哥很清楚“航向”在哪儿,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给他跟二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才在村上出现了一家培养出3个大学生的“盛况”。

    3.母亲智慧

    在魏江海的印象中,父母总是抢抓农时耕地、播种。魏江海父亲有个“秘籍”,就是在种庄稼一定要勤快,万万不可偷懒,下地前既要关注农时,还要关注天气,尤其是夏季的雷雨或大风天气,来的很突然,如果把握不好时间,成熟的小麦往往就会被大风吹倒而难收割,或者就是被雨水浸泡后出芽。为了跟老天爷抢时间,父母半夜起来上地都是常有的事,也是因为常年坚持的原因,魏江海他们家的粮食产量每年都能进村上的前三名。

    春季来临,布谷鸟开始叫了。母亲就给孩子们讲她听来的关于布谷鸟和“现黄现割”鸟的民间传说,从前一个村上有两个人,第一个,当村民都忙着犁地、除草、播种了,就他一直睡懒觉,有人去问他为什么不播种,他总是说:“还早呢,急什么?”等他睡醒去播种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农时,结果种子撒下去,一粒都没长出来,他因过度着急病死了,最后变成一只鸟,每到春季播种的时候,它就叫着“种谷、种谷……”提醒大家不要走他的老路,按时播种;另外一个人种了小麦,他想一块地的小麦全部成熟后再收割,结果等到最后,先成熟的小麦已经掉完了,严重影响了收成,从此,他见人就说“现黄现割”,去世后也变成了一只鸟,一直叫“现黄现割”,以此提醒大家庄稼成熟了就要收割,哪怕是一块地里不同时期成熟的谷物,也要分区域收割,千万不能等,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母亲讲的这些民间传说,一方面告诉孩子们种地要赶农时,否则只能变成“布谷鸟”“现黄现割”;另一方面启迪孩子们学习要珍惜时间,好好把握学习机会,在该上学的时候好好上学,否则将会是“少壮不努力,大儿子徒伤悲”。

    母亲家里打扫卫生的清洁程度是村上出了名的,除非在外干活走的早或生病躺炕上休息。母亲每天早上睡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卫生打扫完才准备洗漱,几十年来,她一直坚持这样的起居方式。母亲说:“房子打扫干净了,人的心才会变得一尘不染,而且心情也会好。”

    魏江海曾问过母亲:“昨天打扫的房子,今天看着也没什么地方不干净,为什么还要打扫呢?”

    母亲说:“昨天打扫的卫生再怎么干净都已经是昨天的事了,就像你吃饭了一样,今天吃了,明天你还能说你昨天已经吃过了吗?”当时魏江海并不是很懂母亲的教导,后来他读书多了才明白,看似平常不起眼的日常洒扫,却成为母亲的一种处世哲学。

    赵玉平博士曾在讲述《西游记》中唐僧在西域祭赛国打扫金光寺金光塔时,他是从第一层往上扫,常人一看这是违背常理的,因为从下往上扫,干净的永远就只有最上面的一层。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低起点、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的道理。赵玉平博士说真正的修炼就是擦桌子扫地,擦桌子的时候认真擦,扫地的时候认真扫,把眼前该做的事扎扎实实做好,这是提升的根本境界,这种状态叫平常道,大家不要小看擦桌子扫地,那也是真正的修炼,所以唐僧扫塔告诉大家家常洒扫之事,如果你能聚拢精神,专注去做那也是修炼,真正的修炼不在天边,不在深山,而就在平常生活之间,修的一份平常心,保持一份平常道,如果真有这种平常心了,做任何事情都会做的特别好。

    键山秀三郎在《扫除道》一书中讲到:他幼年时,生活不管好与坏,父母总是每天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甚至每天打扫好几遍,这样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

    魏江海家里孩子多,母亲一方面要考虑家里柴米油盐的开支,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给孩子们买衣服,准备供3个孩子上学的学费。那时候,为了能让孩子们穿的“体面”些,母亲总是在集市上买一些估衣,拿回家洗干净后就当是给孩子们的新衣服了,那也是三兄弟感觉最幸福的时刻。有时候实在手头紧,母亲就会把老大穿着比较小的衣服,改一改再给老二和老三穿,所以,魏江海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两个哥哥穿完打了补丁的衣服。那时听母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她跟父亲穿的衣服,往往一件就穿五六年。

    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比较独特,从来都是“先礼后兵”,当孩子们犯错时,她首先是提醒、口头教育,如果多次提醒后还是没效果,她就会不声不响地去找一根刚发芽的细柔树枝条,抓住就是一顿猛抽,这也是母亲的“必杀绝技”。魏江海三兄弟都是吃过“苦头”的,所以平时也不敢过分的惹母亲生气,只要听见母亲“河东狮吼”后突然没了声音时,三兄弟总是很默契的像老鼠一样四散逃走。

    母亲说:“打大的孝子惯大的贼”。她就用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才让三个孩子从小在村上就被贴上了懂事、礼貌、孝顺、学习好的标签。三兄弟那时候任务,在村上能得到大部分人的普遍认同,是一件脸上很有光彩的事。当然,谁不希望让别人说自己家的孩子好呢?也许三个孩子从小就在“别人家的孩子”鼓励声中长大的,才让他们一直自信满满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经常听母亲说,她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念书,只可惜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外公想她又是女儿,迟早要找婆家,就把机会留给了儿子。本来都不打算让母亲上学,只因母亲念书意愿太强烈,每天哭着闹着要去上学,外公拗不过她,就象征性的把她送到学校念了100天左右,又把她叫回来喂猪喂鸡干农活了。母亲说,上学的时候她很用功,每次老师讲的内容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每当母亲回想起那段读书往事时,脸上总是充满了喜悦。母亲虽然没上过几天学,却时刻以她自己独特的智慧来照顾家庭、教育孩子。

    4.儿时游戏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是三五成群的一起玩闹,玩的高兴上了头,总是忘了吃饭,忘了学习,忘了回家……

    魏江海小时候也是一样,比较贪玩,有时是跟两个哥哥,有时是跟村上的其他同龄人玩,基本上出去玩时都是被母亲扯开嗓子喊着叫回家的。那时孩子们能卖到的玩具并不多,也没有网络,可是孩子们并不缺少玩具,他们的玩具要么就是三五个人凑在一起研究出来的,要么就是“师傅”教“徒弟”的师徒传承学习搞出来的。男孩一般能买到的玩具有彩色玻璃球、洋片儿、弹力球、塑料水枪、铁皮青蛙或铁皮公鸡、俄罗斯方块游戏机等,玩的最普遍的就是2分钱买到的玻璃球。不花钱的玩具有河坝捡来的火石、铁环、手翻绳、泥巴、纸手枪、纸飞机、竹蜻蜓、打火机中的电子点火器、木陀螺、弹弓、抓石子、纸面包等等,当然体能训练的游戏还有斗鸡、捉迷藏、“三个字”、“跑城”之类的游戏。

    女孩玩的主要有跳方格、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等等。

    小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有时是一张纸,有时候是一堆泥,有时候是一根绳子,有时候只是捡来的几颗小石头,孩子们裤兜里没有钱,揣兜里的多数是几颗石头或是一根雪糕把制作的木蜻蜓。孩子们普遍动手能力比较强,为了在朋友中争当“师傅”,自己琢磨的可用功了。

    魏江海小时候玩具多数都是三兄弟一起做的,玩具的原型一般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玩具以外,他们还自己动手做了独具风格的木剑、三轮车、小手枪、旱烟斗等玩具。

    魏江海有3把木剑,他学做第一把木剑还是从隔壁村上的一位阴阳先生那里学来的。有一年正好过年,魏江海家的一头小牛突然暴病死亡,多数人说可能是吃毒草毒死了,可是那时候农村人都比较迷信,于是父亲就请了一位阴阳先生来念经,阴阳先生念了什么魏江海不得而知,后来阴阳先生说还要做一把“桃木剑”,这三个字一下子吸引了魏江海。等阴阳先生走后,魏江海学着人家的样子自己制作起来,他找了一截20公分长的细木棍,用砍柴刀劈出了一个剑的大概形状,然后用镰刀削出剑首、剑柄、剑脊、剑刃等,最后再用割麦镰刀的刀刃进行细加工。做完剑体后,魏江海又找来烟盒的铝箔纸,撕下来贴在剑身上,上面再歪歪扭扭的写上“尚方宝剑”字样,被这么一包装,木剑竟然开始闪闪发光。最后一步就是制作剑鞘,刚开始用了硬纸壳,可是达不到魏江海想要的效果,于是又偷偷地把厢房顶上铺的防雨油毡撕下一大块,量好尺寸后用剪刀裁好,接口的位置则用线缝起来,至此,一把木剑就制作完成了。魏江海为了一把木剑把家里搞得一地鸡毛,他本来想的晚上是不是又要挨揍了,可父亲看到后却说:“这孩子没准以后能当个木匠,你看做的这木剑比阴阳先生都做的好。”

    玩腻了2元钱的塑料水枪,魏江海又忙着在村上、在学校到处“拜师学艺”,他想学做小手枪。小手枪是用链条做的,制作需要准备8到10颗自行车或摩托车上的链子,然后用一根8号铁丝做成手枪枪架和梅花型的助推器,弯好后用细扎丝固定好,再从自行车内胎上剪下来的5根胶皮圈,最后一道工序比较麻烦,需要把1个废弃的子弹壳跟一颗链子铆钉到一起。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开始组装,先把链子一颗一颗的串到枪架的杆子上,组合的子弹壳套在最后一颗,装上梅花型助推器,拉上3根胶皮圈,剩余的两根直接拉到枪托处稳固链子不要左右摇晃,将梅花型助推器拉到扳机的机关处,用一根火柴棍堵住枪口的小眼,再拧开第一口链子的位置,装上3根火柴头上的红磷,扣动扳机,由于梅花型助推器在胶皮圈的拉力作用下,对第一口链子处进行冲击,使红磷在瞬间爆炸,发出噼啪的“枪”响声。魏江海看着还在冒烟的枪口,吹吹枪口上的青烟,甚是威风。当哥哥告诉他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后,他又开始琢磨能否通过这个原理制作出自动小手枪,最后在家里实在找不到磁铁才作罢。

    村上同龄的孩子们有的是父母做的三轮车,有的是请木匠做的,魏江海父母和哥哥不会做,请木匠又没钱,魏江海日思夜想的想拥有一辆三轮车,做三轮车最起码需准备三个滑轮和三角支架,费了大半年的功夫,魏江海通过纸面包、玻璃球、洋片儿等玩具,与小伙伴们多次商量,才交换获得了三个大小不一的滑轮,三角架则是父亲在果园里锯下来的一个三角形树叉。接下来需要在三角架和前轮安装的部位锉开几个洞,有的是封闭的洞,有的是半封闭的洞。锉洞最基本的是需要锉刀,可从哪儿搞个锉刀呢?魏江海又开始在家里找工具,他发现房梁上有钉冒较大、钉身有15公分长且成方形的“洋钉”,于是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拔下一颗,把尖头去掉,再以“铁棒磨成针”的毅力磨出刃口,就这样,日积月累的一点一点的锉洞-磨刀-锉洞,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锉开了所有的洞,又经过不断的试装、修整后才开始正式的组合安装,安装好的那天,可把三兄弟高兴坏了,你争我抢的整整搞了近一个月,这也标志着魏江海又一个新玩具“诞生”了。

    看到别人都在滚铁环,魏江海又开始动“歪脑筋”了,他找遍家里的家当,倒是找到了一截钢筋,可是魏江海手上没劲,对付钢筋他还没那么大力量。经过几天的观察,他把目标锁在了家里的一个木桶上。因为木桶的上中下位置共有3个铁圈,经过魏江海缜密的观察发现,他觉得最上面的一圈比较好拆,于是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把铁圈拆下来了。让魏江海没想的是拆了铁圈的木桶开始漏水,他自己装了几次又装不回去,只能悄悄的拿出去玩了一会儿后又放回去,乖乖的等父亲回来处理。

    魏江海不仅在家自己做玩具,还喜欢拆卸电器,家里的一台旧收音机、一块旧手表几乎成了他练手不可或缺的对象。由于他经常“搞破坏”,家里的东西找不见或损坏了,家人都会追问他,他在家里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破坏大王”。

    5.母亲务工

    随着魏江海三兄弟不断长大,家里的开支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对农民家庭来说,粮食、蔬菜少了可以多种一些,可是上学要的是真金白银。大哥上大学后一年要花去一万多元,二哥读高中需要花三四千,魏江海上初中还需要千八百,眼看家里这些年就靠卖粮食,节衣缩食省出来的钱已经花完了,魏江海父母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天晚上吃完饭后,父母趁家人都在就开了个家庭会议,主要说了家里的实际收入情况和后期的打算。爸爸说:“孩子们,家里现在也没钱了,按照我们当前的花费情况,估计马上就要到处借钱了,按照我跟你妈的想法啊,我留在家里耕地照顾你们几个,让你妈出去打工,你们都是什么意见啊?”

    “让我妈出去打工?”老大反问道,魏江海和老二也是惊奇的看着爸爸。

    “嗯”爸爸发出一声沉闷的声音。

    “那妈妈要去干什么工作?”老大继续问。

    “嗯,是这样的,你二舅有个工地,现在缺一个做饭的人,所以呢,我就跟你妈商量,让她去你舅那儿的工地上给工人做饭,现在工地上大概有三十多个人,一天说的17元。”父亲停了一下,接着说:“工作也就一天三顿饭,不算太累,你们别担心,就好好的读书吧。”

    父亲说完后,空气变得跟凝固了一样,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父亲说的不累,只不过是想安慰一下家人,三兄弟都会做手擀面,心里都很清楚。且不说工地远不远、工资高不高、一天做三顿饭,就中午那一顿,三十多个工人的手工擀面就要擀两三个多小时,而且母亲还患有肩周炎,疼的时候做家里5个人的饭都很吃力,三十多个工人每天都要上班,吃饭可一天都不能断,这让母亲到底怎么做?

    老二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妈一个人去外面打工,我就算是停学也不想让妈妈去打工。”

    父亲一下子也变得严厉起来:“放屁……我跟你妈辛苦这么多年,目的就是要供你们好好上学,等将来有出息了,能找个好工作,不要再走我跟你妈的老路。”

    老二不服气的把头侧向一边,委屈的抹眼泪。

    父亲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说:“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几个都心疼我跟你妈,不想让你妈受这个委屈,可我跟你妈又何尝不是心疼你们呢?我跟你妈看着你们一个个没有桌子高,就站着凳子擦桌子打扫房间卫生,没有案板高就开始给家里做饭,没有一个锄头柄高就开始下地干活,本该是好好玩耍的年纪,却要跟着我跟你妈受劳累之苦,这就是因为我跟你妈读的书不多,除了种地也不知道还能干啥,才落到今天只会种地的地步。孩子们,我跟你妈含辛茹苦把你们拉扯大,让你们好好读书,就是希望从你们这一代开始,把门分转过来,再不要只知道出苦力挣钱了。”

    父亲说的这些话,一幕幕的跟放电影一样的在魏江海脑海中浮现,等父亲说完后,孩子们都已经哭成了泪人,母亲也开始不停的抽噎。

    这哪是征求意见?原来父母早都已经背着孩子们商量好了,这次吃饭,只不过是想把他们商量的结果给孩子们告知一声。

    九月份,家里接到了二舅通知开工的电话。此时,大哥去外地上大学了,母亲打包好行囊,由父亲送她去工地。父亲背着被褥,母亲背着一大包衣服,手里端的脸盆,盆里还放了一些洗漱用品。父母走在前面,魏江海跟二哥跟在父母后面,却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们也怕走的太近了妈妈太难过。自从母亲出门的那一刻两兄弟就开始低声的哭,可父母只顾低着头大跨步的走路,一直没回头。两兄弟知道,母亲一定也在哭。一直到父母看不到的时候,魏江海才跟哥哥擦擦眼泪返回家中。

    晚上7点多的时候,父亲回来了。进大门的时候顺手扯了一把烧火的柴禾进了厨房,父亲刚想划根火柴点燃柴禾时,一下子丢下手中的柴禾哭了起来。那是魏江海第一次看到父亲哭,他总觉得父亲是一个铁血男儿,谁知此刻的他也变成了柔软心肠。

    过了一个多月,魏江海想母亲了,就利用放假时间,按照父亲给的地址去工地上找母亲。魏江海骑着自行车一路打听,才找到母亲。见面后,母亲又是摸头捧脸的,又是背包提袋的,很是疼爱。母亲带着魏江海进了厨房,叮嘱他厨房太热,可以让他先到屋外转一转。魏江海不愿意离开,他想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跟母亲多呆一会儿,而且他也想实地看看母亲的工作环境。彩钢结构的厨房,大概有15平方米,母亲做饭跟住宿在一起,布局比较简单,推开门,门后就是母亲的床铺,紧挨着放的是购买的蔬菜、蒸笼、面粉等,门对面是灶台,灶台上装有一口大铁锅和一口小锅,灶台对面是擀面切菜的大案板。

    已经到九月份了,可厨房每天要蒸馒头、煮面条,温度一直高达近40℃,看着妈妈忙前忙后额头上沁出的汗水,魏江海不仅一阵心酸,鬼知道八月份那么炎热的天气,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

    因为白天做饭有很多的蒸汽,房子通风情况又不太好,母亲虽然把被褥都卷起来了,可魏江海试了试,里面还是潮潮的。趁着母亲给大家打饭的时机,魏江海悄声的把母亲的被褥晾晒在了室外。

    有一名工人问母亲:“这是你们家孩子吗?”

    母亲一边打着饭,一边高兴的说:“是啊。”

    工人笑着说:“你们家孩子真懂事,刚才还在给你晒被褥呢。”

    母亲回过头看看床铺,瞬间没有了笑声,也没有答复工人。此刻,只有母子俩心里懂得。

    6.夹缝成长

    魏江海三兄弟的上学都是分段式完成的。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在本村上的学,教师就是村上的村民。三个年级都是一个老师来教,一会儿语文,一会儿数学,偶尔还会上一节音乐或体育课。教师上这个班的课时,另外两个年级的学生写作业,由班长负责课堂纪律。三个年级有两个教室,往往哪两个班的学生较少,就把这两个班合并到一个教室。

    三年级上完就转学到另外一所学校上学,这所学校就在316过道旁的岔路口,也就是周边所有村赶集的地方。学校有五六百名学生,教师有50多人,由于教师工资每月只有300多元,有些聘用教师甚至才90多元,于是,个别教师就动起了歪心思,魏江海四年级的班主任就是其中之一。

    魏江海的班主任姓赵。一天,赵老师来到班里说:“明天收班费,每人30元。”

    有个胆子大的学生小声的问老师:“学校公开的不是21元吗?”

    “同学们,你们多交的钱都是班费,最后还是大家花。”赵老师说。

    “对啊,是21元啊,为什么又是30元呢”这个学生一提,大家都开始质问。

    只见赵老师不慌不忙的坐下来给大家讲了个故事,说从前有个士兵是口吃,一次军官让他到前方打探敌情,回来后士兵报告说,前面发现了鹰(人),军官一听有人,迅速集结部队赶过去,结果发现是一只鹰。赵老师总结说,我就担心有些学生跟这个士兵一样,把21元和27元分不清楚交错了,所以才让大家统一交30元。

    同学们听着笑了,也就按照找老师的要求交钱了。魏江海自小顽皮,过了几天他便跑去把赵老师多收钱的事告诉了校长,校长立马找来赵老师,批评完后要求赵老师立即退钱。可是两天过去了,赵老师并未退钱,于是初步尝到“告状”甜头的魏江海下课时发现赵老师过来了,便喊叫一声:“赵老师,退钱!”

    枪打出头鸟。恼羞成怒的赵老师进教室径直向魏江海走来,过来就是狠狠的两个大嘴巴子,只见魏江海口鼻里全是血,赵老师才骂骂咧咧的走出门去。

    从此,大家的利益维护了,魏江海的鼻子毛细血管却永远的打断了。虽不赞成棍棒极端教育,但是也要适度教育,如无拘无束、任其发展,魏江海很可能将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无法无天。

    考高中时,魏江海没有考上心仪的高中,便又在大哥曾经读过的那所市区中学开始复读。

    复读那年,魏江海刚好14岁。父亲带着他到学校周边的农村租了个房子,叮嘱了他几句,就撂下他回家了。当天晚上,一股陌生的气息袭来,让这个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哭了起来。

    因为哥哥都去外地上大学了,市区也没亲戚朋友,他只有努力的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才能在市区留的长久。魏江海刚去学校的第一天,就受到了欺负。老师给他分了座位,刚坐下来没多久就听同桌给身后的同学说:“下课我要去找老师调座位,怎么会让我跟一个乡巴佬坐一起。”魏江海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怒火,他狠狠的瞪了同桌一眼。

    由于一直在农村,魏江海比起城市的孩子,显得黑瘦,有些拘谨,而且成绩也是刚进班时最差的,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入学第一天就被同学嘲笑。他暗自较劲,心想作为农村孩子,要想被别人看得起,就得考出好成绩。于是,从他第一天上学开始,他就开始发奋读书。没有了家里的农活,也没有玩伴,魏江海在租住的房子只能一门心思的看书学习,可喜的是他第一次月考时就考进了全班第10名,一下子让平时嘲笑他的那几个学生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自从第一次月考魏江海冲的前面以后,他在学校就一直学习靠前,老师开始重点培养,同学也时常请教问题。就当魏江海庆幸自己的小小成就时,谁知危险又在悄悄地向他走来。一天,魏江海跟往常一样,在学校写了一会儿作业后才回宿舍,就在他走出校门口进入必经的一条小巷道时,被4个骑着自行车,搞着“杀马特”发型,留着纹身的社会小混混挡住了。一上来就伸手问魏江海要钱,魏江海在市上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

    他有些害怕的说:“我……我没钱。”

    谁知他刚说完,其中一个骂骂咧咧的就冲向魏江海,上来就从他腹部一脚,魏江海还没反应过来,又从头上一巴掌,魏江海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本来上小学时鼻子毛细血管就被班主任打断了,此刻已经开始流血了。

    这时,魏江海听到旁边又一个说:“别打了,就问他要个钱,你别搞出人命了。”

    挨完打之后,魏江海这才搞明白对方原来是来要钱的小混混,此刻他怒火中烧,却又不敢硬碰硬。于是他强忍着疼痛,挺起脊背抬起头,从脸上抹了一把血,两个手搓了搓,然后用凶狠的眼神盯着那四个小混混,大吼一声,然后整理了一下书包便走开了,他心想就算打不过他们,也要拿出点男子汉的气势来,他已经做好了第二次挨揍的准备。

    小混混们估计之前也没见过魏江海这类“奇葩”操作,而且看他抗击打能力也还行,看的有点懵了,坐在自行车上也没再追过来。

    魏江海认真反思了整个受欺负过程,总结以下几点。一是以后绝对不能一个人行走,尤其是晚上放学走的小巷子,作业全部拿回宿舍写。二是当遇到威胁时不能怕,就算打不过,也要给对方留下一个“硬汉”的形象。三是不光学习要搞好,还要有交际圈,而且必须要有两三个关键时刻能顶上来的好朋友。

    通过努力学习,魏江海考上了心仪高中。

    由于初中底子好,魏江海高一时成绩也比较好,可读高二的时候,他染上了网络游戏,有时一整夜不回宿舍在网吧打游戏,第二天又以各种理由给班主任请假在宿舍睡觉。玩了整整一年,他才恍然醒悟,开始使劲追赶,可是已经欠账太多,补起来有些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