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大齐二世祖 » 第九章 古水由来

第九章 古水由来

    乡村,院落内。

    得到楚阳如此回答,老人露出一个笑脸,似是心底所想被坚定一般,再次看向楚阳和张显儿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和善。

    “是老朽失礼了,二位仙长快坐。”转过头去,拿出了两只自己手做的小凳,递给了楚阳。

    还真是……现实啊!笑着接过老人板凳的同时,楚阳如是想到。

    “方才我观村里家家户户此时生火,可是与这佛宗有关?”

    在方才张显儿已经给楚阳普及了一下基本的修行知识了,却说这片大陆上,王朝更迭,未有百代,却有三个宗门历经王朝更迭,屹立至今,因此也被称为上三宗。

    道宗,飘渺宗,佛宗,这便是张显儿口中的三个宗门,其中佛宗对比前两者就有些微差。

    教义倒是和楚阳前世没有什么差别,也是导人为善,但因理念行事分格不同,对教义的解读又各有千秋。

    不同于道宗十二峰,飘渺六脉,佛宗原是一个大宗,后因理念不同,裂为多个小宗门,以寺庙的方式存于世间,这其中佼佼者便是大林寺,近些年来更隐隐约约有执天下佛修牛耳的趋势。

    张显儿说,虽说外界看起来佛宗已是一盘散沙,但大家称呼佛修一直为佛宗,除了特定的一些会在其后加具体庙门,一定是有道理的。

    她师傅说过,如果以后遇见佛宗的人,能不招惹就不招惹,倒也不是怕,主要是麻烦,她师傅嫌太吵了。

    对和尚楚阳自然是不感兴趣的,从老者方才问他妖鬼是否尽皆该诛到张显儿口中佛宗出现在这么个小山村中,思及老者那对修行者厌恶的眼神,三者是否有关联,才是楚阳想搞清的。

    将心中的重重疑惑压下,楚阳拉着张显儿坐在凳子上,听着老人的讲述。

    多年前那时候的古水县还不叫古水县,叫阴县。

    因地理位置特殊,属于边荒,与冥域,妖域相隔不远。那个时间世道也不太平,妖物,鬼怪横行,阴县也因身处边荒的缘由,大多数人都离开逃往了其他地方,讨一个活命的门路。

    听他上几辈的老人说,那个时间的阴县十室九空。又因十室九空,难以活命,慢慢的一些威胁不再来自于外部,阴县之中也开始有人修行邪法,弄的民不聊生。

    当时的朝廷羸弱,对于他们这群边疆人的死活谁人在意?后有幸有一鬼修,路过阴县,因不忍百姓夜夜啼哭,户户门头缟素,便在阴县扎根了下来。

    阴县在那鬼修的庇护下,虽不像如今这般太平,倒也有过一段太平日子。

    乱世之中,能挣扎活着本就是上天眷顾,何况活人对于一些邪修,妖物,鬼怪来说更是大补之物。

    后那鬼修终是抵不过岁月变迁,经时间洗礼,因保护一县百姓的缘故,身负暗伤,大劫之时终是魂飞魄散。

    感念于鬼修庇护大恩,所以阴县后来改名为“古水县。”因当时鬼修姓古,县城外有一道护城河是他当时带领阴县祖辈挖的。

    “仙长其实有句话说错了,老朽对于修行之人并无厌恶。”缓了缓,老者继续道:“老朽只是憎恶那些仗着有些修为本事的做恶之辈。”

    “只是……”老人沉吟了半晌,自嘲的摇了摇头,道:“只是老朽肉体凡胎,无从辨别,所以对于修行之人能敬而远之,便敬而远之。至于仙长说的佛宗,可是数日前来着村子的那个和尚,如果是那个和尚的话,是的。”

    据老人所说,在这和尚没来之前,村子原本是安静祥和的,虽没大富贵,却也没大灾荒,活到这个岁数了,他比任何人都懂得平安是福的道理。

    村子近村口的地方,原有一户魏姓人家,早年间突遭巨变,夫妻双亡,魏家香火就留下了一个六岁的孩童,六岁的孩童没有父母的照应,怎么活得下去?

    “那时候的村子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说到此处老者眼中浮现出回忆的神色,有些向往的说道:“那时候村子一片祥和,大家虽然过的苦,但邻里间却相互帮扶,日子总是能过去。”

    “这魏家夫妻二人平日在村子里,也是与人为善,是以在他们出事后,这孩子就由整个村子在扶养,吃百里饭长大。”

    却说这魏家小子倒也争气,成年后生的也是清秀,在屡次科举未曾中第后,便安下了心,踏踏实实的在村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心过自己小日子。

    若是一直如此,过几年村里看着再给说一门亲事,一辈子也就这么下来了,倒也算村子里给魏家的情分,魏氏一门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但是很多时候事总与愿违,或许是天意吧,毕竟年轻人有颗不安分的心。在村子里静心呆了一段时间后,魏家这孩子猛地提出,想去外面做生意。

    外出两年没有归村,再回来的时候带着一女娃,那时候才知道那两年时间他在外早已成家,这倒也好,算是终于给他们魏家留了一个后。

    如果这是一个故事,只到此为止的话,已经是个很圆满的结局了,可生活毕竟不是故事。

    在老者口中,魏家这小子带回来的媳妇特别贤惠端庄,温顺礼节,这村子里谁不说魏家的祖坟冒青烟了,老两口在天之灵庇护着这个孩子。

    只是谁曾想,在魏家这小子回来的这几年里,原本虽是清贫也算安乐的村子,却是接二连三的碰到了一些事。

    第一年里,那年年份不好,古水县突遭大疫,疫从何来都无人知道。那一任的古水县令也是因此事被朝廷罢黜。

    每逢大灾之年必有妖邪横行,那一年的古水下辖村落,几乎又回到阴县时刻。

    不过万幸的是这村子倒还算好,能挺过那年,究其原因还是魏家媳妇。

    在村子疫情肆虐,人心惶惶,多少名医束手无策,更有药商囤物抬价之时,是魏家媳妇给了村子里人活命的机会。

    是她拿出来自己出阁时的嫁妆,妙手仁心,亲尝百草,才让这村子大多数人活命的。甚至可以说,村子对魏家那小子的活命之恩,因为他娶了个厉害的媳妇早早的便报了。

    后又碰到古水境内半年大旱,作为靠天吃饭的乡民,那一年几乎可以说是颗粒无收,那一年没有像瘟疫一般死人,危机却更胜从前。

    “老朽是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人。”说到这里,老人的眼中浮现出追忆的光泽,慢慢的脸上开始堆积着惧怕的情绪,声音都有些不稳的说道:“易子而食对你们这群小年轻来说可能就是书上的几个词语,但不是这样的,那是真正的人间地狱,世间惨烈不过于此。”说着,老人的红了眼睛。

    那年大旱能度过去,也是因为魏家这小媳妇的缘故。

    也不知道这姑娘娘家到底在于何处,在那段日子里有段时间她消失了许久,最后回来的时候带着几车粮食,听说是去娘家借到的。

    从嫁给魏成这小子开始,村里人受这姑娘恩惠的人家不知凡几,魏家的家道也是逐渐的殷实起来,也就是可惜至今没有留下子嗣。

    老人自顾自的在说着,慢慢的语调开始变得急促,看向庭院中某一个方向,愤愤道:“直到前几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和尚,非说村子鬼气缭绕,恐有妖邪。”

    “唉!”恼怒的用脚狠踩了几下地面,老人懊恼的道:“老朽本以为他是化缘至此,竟还给了他一碗饭。”

    果然……

    楚阳和张显儿对视一眼,各自一副了然于胸的神色,这村子却是不对劲,找到了。

    “小子冒昧敢问老丈,这可是导致家家此时生火的缘由?”

    “嗯!”无力的点了点头,老人继续道:“因那和尚说可能就是这一两日除妖,是以让村子里人早早吃饭,夜晚尽量不要出门。”

    “那老丈何以?”

    “老朽都这个年纪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老人笑了笑,微微摇了摇头,轻声道:“都在一个村子里这么多年了,是不是妖大家心里没一点评判吗?”

    听到这里,楚阳心间一凛,抬头看向老者,试探性开口道:“他说的,可是那魏家娘子?”

    “世风日下啊,在我们小时候得人恩惠可是要还得啊!”没有否认,也没确认,老人只是自顾自的说着:“朝夕相处数年的人,比不过陌生人的寥寥数语,这村子啊……”

    说着老人抬头看天,浑浊的眼睛中,有着一缕难安,一缕羞愧。

    看来是了!

    老人没有去回答楚阳的问题,却也给了他肯定的行为。

    “老丈。”恭敬地站起身来,楚阳对着眼前发呆的老人拱手道:“不知我兄妹二人可否老丈这里借住一两天。”

    眼见老人看向自己的神色逐渐变得警惕起来,楚阳忙是郑重的说道:“小子认为天地众生皆有情,在小子这里没有什么分别。”

    “唉!”良久,老人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道:“院里空余的房间还有几间,二位不嫌弃即可。”

    “仙长就是不说这话,想留老朽又有什么办法呢?”说着老者起身,摇着头向院中的一间房间走去,喃喃自语道:“已是如此,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有什么差别呢?”

    “你想救这魏家媳妇?”待到老者的背影消失在房内时,张显儿一张大脑袋从身后探了上来,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楚阳。

    回头,差点亲上,楚阳不动声色的往回仰了仰头,道:“下回注意,不然别人会以为你亲薄于我。”

    “要死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