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沙河尘埃 » 第七章 入职经历

第七章 入职经历

    那天晚上兄弟俩的谈话,韩二辉主要是听,虽然自己后来迷迷糊糊睡着了,但对哥哥立辉厨师技校毕业后的经历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立辉厨师证发放的那个小插曲二辉是知道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有谋略,也不是因为他们的雄心壮志,是因为他们的坚韧、百折不挠......”韩二辉的精神境界也曾因那次的发证时间提升好大一截。

    对比自己来省城的这几天,二辉更加觉得自己哥哥是值得尊敬和崇拜的,并不是因为他取得的成就多么伟大。在外人看来,韩立辉这几年没什么成就,就是一个打工的,而且是一个连正儿八经的床都睡不上的打工仔。

    但是在二辉看来,哥哥成功完成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角色转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依赖到独立。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学生年代,有什么问题或困难,都可以找老师和家长帮着解决,不用考虑吃什么、去哪买衣服,缺钱就管父母要,天冷母亲就会提早把换季的衣服准备好......工作后完全不一样,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面对。更何况有时还会有冷嘲热讽。

    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都需要自己去解决,每天叫醒你起床的不是父母的呼唤,而是工作的压力,是老板对你要求,是有可能被炒鱿鱼的危机!

    韩立辉拿到厨师证后,就拎着母亲准备好的一个行李背包开始了自己的打工之路。这个行李包并不是城市青年常用的那种双肩包,更不是高级的拉杆箱,只是一个装化肥的丝袋子。农村人很会过日子,各种材料的东西都会被他们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化肥包装里边的那层塑料袋,就被农村人用来当雨衣。雨伞?太遥不可及了!

    值得点赞的是,立辉他们村有直通省城的公共汽车,这也是这个村子特别值得炫耀的。

    当然,韩立辉的进程打工之路并不像韩老海当年去外地贩卖水果那样辛苦,到哪都跟去开辟一片新的革命根据地似的。立辉同村有一个在饭店当厨师的老乡王永峰,正好需要一个配菜的副手,就在回家探亲返程的时候直接把立辉带到店里。那个店也在清真寺街,不过是在街道的另一头,离文化宫有一定距离。

    当时的老板看到还很满脸稚嫩的立辉,犹豫了一下,这不是雇佣童工吗?

    “老板就先让立辉留下吧,咱们这也正好缺人。”王永峰算是建议,也算是恳求,老乡的感情还是真挚的,他不能让立辉刚来就被辞退,那样自己回村也没有面子。

    “试试手艺吧,切个土豆丝看看。”老板要试试立辉的功底咋样。

    切土豆丝,听起来很容易,不就是把土豆切成丝吗?然而,在这种中低档的小饭店里,这可是最考验人的一个刀功。土豆要均匀地切成火柴棍粗细,速度还要快。这一带饭店里,多的时候每天能卖出去三十多份酸辣土豆丝。便宜啊,下趟馆子,吃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面子是下馆子自带身份、有人照顾,里子就是省钱。炒土豆丝无疑就是最佳菜品,一盘土豆丝两块钱,还有人端茶倒水。所以,酸辣土豆丝就是这条街最受欢迎的一道菜。

    这道菜讲究大火爆炒,油热原料倒入锅中,一般是在翻炒三十秒左右就要出锅,时间长了就会失去脆生的口感。这除了对掌勺厨师提出要求,还对配菜的切墩水平有很高的技术标准。土豆丝太粗太细都不行,粗细不均更是忌讳!

    韩立辉虽然在厨师技校学习的时候练习过刀功,但是并不能很熟练地把土豆丝切成火柴棍那样,只能接近,而且速度较慢。毕竟任何一个技校也不可能天天给你一箩筐土豆让你练手啊。他们喜欢的是让你用沙子练习颠大勺。不仅材料可以反复使用,而且显得高端——颠大勺总比切菜品味高。

    韩立辉有些紧张,他也第一次发现原来上学时的老师并不是最可怕的人。上学时回答不上来问题可能会让老师批评一顿,也可能让同学们嘲笑一番。但不至于让你失学啊。打工就不一样,如果在老板面前表现得让人不满意,就会失去工作。

    立辉可不想第一天就被辞退,那样自己就只能流落街头了。这边除了带自己来的王永峰,连一个熟人都没有,从这个店里出去的话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虽然自己的舅爷在省城,听说还是当干部的,经济条件方面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自己的父亲韩老海在他家都没讨上过一碗水喝,自己这个隔代的外甥孙子有怎么可能会享受到些许的礼遇呢!老乡这借宿也不可能,他自己就住在饭店里。

    硬着头皮上吧,这也是自己步入社会后的第一次求职,怎么着也不能让老板小瞧自己。

    穿上厨师专用工作服,带好大褶的白帽,洗手、提刀、拿土豆,这套动作立辉做的行云流水。

    “这小子挺麻利,还知道洗手!”老板对立辉洗手这个事很是认可。

    “沙沙沙......”立辉尽量提高自己的速度,也尽可能把土豆丝切的均匀一些。但毕竟是自己第一求职考验,还是有些紧张,差点切到手!

    老板拿起立辉刚切的土豆丝,用手搓了一下,撇了撇嘴。

    “刀功一般,这土豆丝不太均匀,粗的太粗,细的又太细......”老板正滔滔不绝评价着,突然看韩立辉既紧张又害怕的可怜样,也有些不忍心再说下去。这个老板也是个善心的人,单从立辉的行李上看他就不忍心让这个孩子走。走了去哪啊,总不能睡在大街上吧。

    “你家很穷吗,怎么这么小就出来打工了?”

    “不是很穷,在村里算是中等条件吧。但是农村的条件你是知道的,咱们这边地少。”王永峰帮着解释。

    韩立辉家五口人六亩地,人均一亩二分!立辉紧张的没说话话来,刚才切土豆丝时的那一点点勇气早就被老板刚才的评价吓没了,他以为自己肯定要被扔大街上了。

    “估计也考不上高中,就直接从学校出来了。”韩立辉缓过神来,说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我弟弟学习好!”

    不知为什么,他竟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不过也正是这句话,正说进了老板的心里。

    “我弟弟学习也好,我就不行。”这个老板的情况跟立辉仿佛很像。“我就出来闯荡了,学技术,开个店。我弟都大学毕业了。”

    老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想跟立辉来个共鸣。

    “那你就先留下吧,你得跟你父母一起供你弟读书啊!不过你的刀功要再练练。”

    就这样,韩立辉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到后来,他都不知道老板最终决定留下他的原因是什么,自己的水平肯定是不过关的。或许是跟自己的弟弟有关,又或者自己切菜之前先洗手的缘故。

    为了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更为了自己的工作更稳定些,韩立辉在工作中表现的非常敬业,有时还帮着外边的服务员收拾一下桌子什么的。当然,没啥事的时候立辉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业务水平提升上,不光是切土豆丝,鱼片、肉丝、单手开鸡蛋,这些厨师的基本功都不断去琢磨练习。有一次去给弟弟二辉送英语资料,那是他用自己第一个月微薄的工资到书店买的一本厚厚的英语辅导材料,兄弟俩见面时他还兴奋对二辉说自己如何如何进步了。

    二辉当时好像只记住了哥哥能单手开鸡蛋,经常跟小伙伴提及此事,还是满脸自豪的样子。哥哥的进步,也是二辉自己的高兴事。

    让二辉不知道的是哥哥那天站在他们学校门口隔着大铁门递资料的时候,心里有多难受。就这么一道铁门,把哥俩分成了社会人和学生两类。立辉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趴村里小学的窗户上,就想进去听课,但是因为年龄不够,学校不收,他还哭闹了好几场。这才几年啊,自己就已经跟学校无缘了。不过,二辉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鼓励立辉参加成人高考,并且一直读到了本科,顺利取得了成人函授本科毕业证书。

    这就是生活的现实,也是自己选择走的路,更是自己不得不选择走的路。

    忘掉那些惆怅吧,年轻人。漫长的人生,这才刚刚起步。

    立辉的努力,也让同乡王永峰很自愿地对他额外关照。按照惯例,配菜的就是给掌勺厨师打下手,至于你能不能学到技术,那就是自己的本事了。古代很多大厨师为了防止被人偷艺,经常用炒菜的铁勺敲打烧火学徒的脑袋,不让他们抬头看自己怎么下料、怎么配比。出于同乡的情感,也出于对立辉勤奋工作的认可,王永峰经常是一边炒菜一边告诉立辉哪道菜怎么做、先放什么、火候怎么掌握,他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王永峰其实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培养个好的搭档,以便自己将来开店的时候能用上,自己的人用着才放心!

    韩立辉头脑很灵,虽然初中没毕业,但那是他自愿放弃的。没到半年,立辉就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出色的配菜员,切菜速度、质量都是一流的,而且各种菜品的材料配比都已经了然于胸。当然了,这条街道的饭店菜品也不是很多。再后来,遇到一些简单的菜,而且是在客人不多、出菜不着急的情况下,王永峰还会让立辉尝试去掌勺,自己在旁边观察,不对的地方就帮着纠正一下。就这样,慢慢地立辉已经初步掌握了掌勺的技能。毕竟是在厨师技校学习过,不像有些人,连技校的大门都没进过。

    又过两三个月,立辉能独立烹饪的菜品就多了,店里大多数爆炒的菜都能拿下,但是像鸡、鱼等这类饭店的高端菜品一直没有机会试手,轻易不敢尝试,怕做不好给店里带来损失。一旦出现失误,顾客的嘴可不是惯着人的,他们挑理的同时,会给你来个免费宣传,当然也是负面的了。刚开始炒那些简单的菜时,就有顾客闹过情绪。经常下馆子的人,菜品味道好坏还是很容易判别出来的。不过那时老板都不在场,王永峰也就帮着圆场了。

    被刁难不是一两次,这也算是成功路上的磨难吧。毕竟谁都不是生来就具备高超才艺的。战场上的神枪手,哪个不是用子弹喂出来的!刚上任的领导,很多时候面对下属讲话的时候不也磕磕巴巴吗,时间长了不也就能侃侃而谈了嘛!

    厨师也一样,不尝试,不经历失败,永远不可能具备掌勺的能力。

    这天,王永峰临时有事出去,来了一桌客人点了干烧鱼这道菜。这道菜韩立辉不会啊!他只是看人做过,自己却从来没动过手。

    “要不立辉你试试吧。”老板也不能撵客人走,便建议让立辉试着做一下。

    “我怕做不好,影响店里名声啊。”韩立辉本身是想尝试的,但是也把自己的担心跟老板说明了。他的心思很简单,做不好你事后别埋怨我就行。

    “做吧,我们还等着喝酒呢。”顾客倒是挺好说话,“你做成什么样我们都吃,都正常买单。”

    天时地利人和!有这么好的机会干嘛不试一试啊,更何况老板和顾客都这么说了。

    “加油!”韩立辉调整了一下情绪,心里给自己鼓劲。

    就像刚来这个店切那个土豆丝,也像第一次出征的将士。

    激动、紧张、略带害怕,但也义无反顾。

    鲤鱼改刀、腌制、包裹淀粉、油炸,重新起锅倒油,葱花爆锅,放入炸好的鱼,再依次加入食盐、味精、生抽、老抽、料酒、香醋,白糖,倒少许清水,水开调小火,五分钟后给鱼翻个,收汤,出锅前撒上香菜。

    韩立辉忙乎的浑身冒汗,并不完全是紧张,也有手忙脚乱的成分,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做这么复杂的菜。程序都是之前看王永峰做过的,流程都很清楚,但是各种配料量的多少就不好拿捏了,多了少了都不行,都会影响菜品的口感。韩立辉凭借自己脑海当中残留的印象记忆,也算顺利完成了这道考题。只不过这是附加题,并不是必答题。

    立辉做这道菜的时候,两个顾客就站在边上全程观看。他们并不是为了监督这个小伙子,而是想在必要的时候指点鼓励他。久病成医嘛,常去饭店吃饭的人,对一些菜品的烹制过程还是很了解的。

    “做得不错啊,小伙子很麻利!”

    “干烧鱼就是这么做,我看比其他饭店做的好......”

    “味道也不错啊,很地道,小伙子继续努力......”

    立辉的一番操作得到顾客的交口称赞。这道菜是他从事餐饮行业以来印象最深的一道菜。并不是自己做的多好,而是因为这道菜,立辉对自己的多了很多的自信,也感受到打工生活中的人间情暖。世人并不都是刻薄的,不是所有下馆子吃饭的人都特意把顾客和饭店工作人员当成敌我双方,并自我感觉高人一等。

    人间自有真情在!

    除了收获自信,立辉更为自己今后的做事收获了一条原则——选择相信美好。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好坏与否要看站在哪个角度去评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并不是有意去宣讲唯心主义,而是要建议读者朋友和青年朋友评判某件事的时候,要全面积极,这样才有助于自己树立向上乐观的处事心态。

    心存美好,则眼见多是美好;选择相信美好,则会心存美好。

    也就是从那天起,王永峰也不再回避老板,逐渐让立辉多承担一些掌勺的工作,自己则有时候会帮着他打打下手。

    “永峰大哥永远是我的好大哥!”韩立辉多次提到这个人的时候都会这么去说。确实,如果换成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人,不会这么去刻意培养他,不会给他这么多机会。

    机会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就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没有了阳光,没有了水源,成长从何谈起呢。我们出生后,先后经历父母的家庭陪伴教育,到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步入社会后再经历工作中的师傅锻炼栽培,这样一步步的机遇和锻炼,就像一个接一个向上走的台阶,帮着我们逐渐成熟成长。

    无疑韩立辉是很幸运的,父母老师不说,就是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掌勺师傅,虽然没叫过师傅,但却是自己的第一任领路人,在自己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给予自己这么无私的帮助。生活中的贵人啊。当然,立辉的第一任老板对他成长的帮助也特别大,这点立辉多年以后仍然很认同。

    就这样,一年以后,立辉就能独立掌勺了,成了清真寺街最年轻的掌勺师傅。饭店老板又重新找了个配菜的,一个配菜厨师供两个掌勺师傅,饭店的生意也是日益红火,让旁边的店老板羡慕的直跺脚。

    后来,这家饭店的房屋因为年久失修被定义为危房,为防止灾害发生,相关部门下达了强行停业通知。饭店老板一夜之间变成普通百姓,店内的四个员工全部面临重新就业难题。

    “哎,太可惜了,咱们几个配合的这么默契!”王永峰替老板觉得可惜,更为自己辛苦搭建的团队面临解散而惋惜,他目前还没有能力直接将这个团队整建制带走安置。

    饭店老板目前没心情考虑这几个员工的处境,他人不坏,但现在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他的这些设备不能扔大街上啊。这几年在省城开饭店,一直光顾着在外边忙乎,很少照顾到家。原本想再坚持个一年半载的,就想办法扩大一下规模,然后把老婆孩子还有父母都接过来。这个老板老家也是下边县里的,自己在省城闯荡这么多年,也算小有成就,只不过一下子就被腰斩了。

    “回老家那边吧,离家人也近点,也能照顾孩子。”这个念头在他心里出现好多次,只是一直舍不得这边的店铺。这下好了,老天爷帮他下了个决定。

    这家饭店被强制停业的消息,着实让附近的几家小饭店老板兴奋了大半个晚上。当晚这几个人唉声叹气的时候,附近的几个老板甚至聚在一起把酒言欢了。只可惜这些小老板文墨有限,否则当晚会在中华诗词史上留下不少名作。

    “算老天有眼!”

    “活该他倒霉!”

    “今晚可劲喝!”

    “明天接着擂!”

    这些人幸灾乐祸的谩骂,细看竟然是一首不错的五言绝句,意思明确,朗朗上口,对仗工整,最主要押韵不错。正应了那句话,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哪怕是在舞文弄墨方面,只不过他们没发现自己的惊人潜能!

    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正当韩立辉他们几个一筹莫展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戴墨镜的年轻人,大概二十七八岁,叼着烟夹着包,感觉很牛的样子。

    “我们停业了,不好意思啊。”老板解释着,他的声调自己都觉得太无力,就像被放气的气球,瘪了。

    “我不来吃饭,我也听说你们的事了,没办法,老哥你也一段时间也挣够了,不算亏!”墨镜男的话很冲,但是表情看也没有什么恶意。

    “那你来干嘛!应该不会无聊到来看我热闹吧。”老板也能感觉到他并非恶意。

    “我来接手你的这些设备!但是价给不了太高。”墨镜男直奔主题,说的铿锵有力。

    “多少?”

    老板眼前一亮,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就目前的市场情形看,自己要想把这些设备处理掉,怎么也得一个半月。这么长的时间是肯定不允许的,没想到今天就从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是大馅饼,确定不是陷阱。

    墨镜男伸出一根手指头,“一万,我要这屋所有的东西,这些东西你拉到二手市场能买到一万五,但是我只能给你一万。”

    “......行吧......”老板沉默了几秒,也勉强答应了,赔几千块钱总比耽误一个半月强。

    “店里的人呢,愿意留下的我也接着。”说这话的时候,墨镜男嘴角明显露出一丝诡异的笑意。他算是个较低层次的富二代,仗着家里有两个子,游手好闲了好一阵子,但也经不住父母妻子天天数落他,便萌生了一个开饭店的念头,好歹也是个老板!

    他家就在清真寺街附近,没事就到这边转悠,换家品尝,其实是想看谁家饭菜做的好,好找机会挖人。用老百姓的话说叫挖墙脚,更美化一点的语言叫“猎头”。

    他留意这家店已经两个多月了,尤其是对韩立辉的印象不错,这条街最年轻的掌勺。

    店里的几个员工面面相觑,还都回过神。这是什么节奏,怎么就像在做梦呢。

    “我明天上午来交钱,你们几个去留到时候给个信。”他的本意是很想留下这几个人,却不想把话说的那么被动,要让人觉得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这样才会主动一些。

    人,真是思维复杂的动物!

    王永峰打算去BJ闯一闯,多年来他的人脉都延伸到了BJ;服务员和老板是一个地方的,打算跟老板一起回去;韩立辉和配菜的决定留下来,他们对这份突如其来的一份工作还是很珍惜的。这并不是他们对自己不自信,他们跟王永峰不一样,人家历练多年,手上技术够硬,兜里钱包也不瘪。

    怀揣梦想,更要考虑自身实际。

    一个星期以后,这条街文化宫对过新开一家饭店——家园饭店。

    老板叫赵义,就是那个墨镜男。

    韩二辉跟父亲来找哥哥立辉的时候,这个饭店刚开业两个多月。

    ......

    “你跟王永峰还有联系吗?”第二天早晨,二辉想起昨天哥哥讲自己的经历,除了康英,就是这个王永峰,立辉提到过好几次。

    “当然有,毕竟是人家带我出来的。到什么时候都要懂得记着别人的好处。”韩立辉是很懂感恩的人。

    “哥你这两年受了不少苦吧,怎么也没听你说过呢?”

    “说那些有嘛用,还得让爸妈担心。其实咱姐在BJ也很不容易。你就好好学习吧,跟出来打工相比,学习是最轻松的......”

    立辉说这话的时候语调很轻,不像是感叹,却像是一种无奈的吐露。学生生活对他来说已经成为历史,虽然惋惜,但也绝不后悔。他只希望弟弟能学出个样来。

    “学习是最轻松的。”这句话在韩二辉脑海中过了好几遍,也深深刻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