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软软棉花糖 » 第四章

第四章

    特勤一站训练场,三十几名队员正在操练,除了日常的三公里、单杠双杠俯卧撑、水带操、百米翻越障碍、二节拉梯登楼、挂钩梯登楼,一站也依据辖区建筑特点以及特勤队目标定位进行若干针对性训练,不止一次,晚上十二点任务铃骤响,三十二名队员从床铺上一个激灵起身穿上救援服跳上消防车四十五秒所有红门打开出车,结果到了地点才发现是特勤(支)队和海平(支)队的地铁消防演练或是高楼消防救援演练。所有的训练,谭小晗都会亲自带队展示,她很清楚,作为指挥员,如果想要要求站里的同事都很优秀,首先做指挥员的,就要自己做到很优秀。这一点,也是让搭档王波很敬佩。

    和综合性大学毕业的谭小晗不同,王波直接毕业于AP津海指挥学院,就是二零一八年新组建的S部直属P大学(津海校区)。毕业那年恰逢津海消防局获批增编,各项考核优异的他如愿留在了读书的城市。救援、消防监督、指挥都干过,二零一八年重新调回了特勤救援站,第一天还没到门口买了了一个煎饼果子,走到门口透过移门就看到谭小晗和副站长陶国强在带队做体能训练,俯卧撑,差点没噎着。后来他也是很坦诚地说自己很传统,有些大男子主义,甚至一度觉得她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升迁名单只是来“锻炼一下”。一起共事快四年,王波越来越觉得,她不仅仅是自己的同事搭档,救援现场,两位的想法都很简单,完成任务,平安归队。彼此都在相互督促,告诉对方,也是告诉各位年轻的下属,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消防队员。

    副站长陶国强,算是特勤一站的调节剂,说通俗一点,老好人。有的时候两位站长“爆发”完,总是陶国强一位一位和他们聊天谈心,鼓励他们好好干,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晚上看到一些体能不佳的同事加练,他也会和他们一起跑圈拉单杠。即便是身为整个消防站最年长的同事,他的体能,也是出于一个很不错的状态。二零一五年已经三十岁的他破格提为指挥员,二零一八年一边在站里忙着转改一边完成了人生大事。因为工作勤务的原因“完美”错过了二零一九年九月末儿子的出生以及二零二一年六月末女儿的出生,不过听说无论是妻子还是岳父岳母,都没有责怪他。不少同事总是半开玩笑地想他取经如何娶到了这么理解自己工作的妻子遇到了如此善解人意的公公婆婆,而陶国强自己,其实也满是难言的亏欠,都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他还欠了妻子一个婚礼。

    看着三十几位年轻人日复一日努力操练,副(支)队长程子翔也是有些按捺不住,只是他没有几步,总是容易晃一晃,当然,没有人会觉得异样,尤其是在津海消防救援局(总队),各位同事都知道,这是他的勋章。十年前在津海医科大学一附院重症监护室内,本院的专家以及来自贝城、玉兰的多位教授近乎力挽狂澜,把他从死亡线拉了回来,同时还保住了他严重受伤的双腿。也是那次痊愈之后,他基本上就从救援一线退了下来,更多的时候,负责特勤队的训练事务,他要把一线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各位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不要走老队长的老路。看着各位新人的成长,譬如谭小晗和王波,他也是很欣慰,上个世纪就加入了津海消防,对于传承,总会有些自己的想法,或者说领悟。工作之外,对于妻子,也是充满了感激,这些年一直帮他做各种康复,家里家外,她操心更多。

    一站的辖区,或者说整个海平区消防救援(支)队的辖区,是这座城市老资格的市辖区,这些年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海平CBD,二十多栋超过一百米的高楼,或许没有玉兰、贝市、屿霖、凌澳的CBD那样享誉全球,不过联合其他五个市辖区的CBD,在塑造这座城市新的天际线的同时,也是成为了这位城市的骄傲。而地铁一号线三号线四号线七号线的穿插交汇,也是让这个市辖区,交通的便利上升了远不止一个台阶。对于房地产商或是热衷买房的,这样的条件只意味着一个字,钱,而对于这里的守护者来说,这样的硬件软件,只意味着一件事儿,救援压力太大。津海消防局有两辆全球最高的一百零一米云梯消防车,十六轮,一辆三千万(不同时期购买价位不同),一辆部署了海平区消防救援支队,一辆部署在了海河新区消防救援支队。尽管编制上不属于特勤(支)队,不过每次联合消防救援演练,特勤(支)队以及石化特勤(支)队的特勤队员们都会与辖区消防救援站的同事共同操作。多说一句,虽然叫石化特勤(支)队,不过他们的支援的,可以说是津海东部各市辖区(重点是海河新区)的高风险消防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