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崇祯今天就不上吊了 » 第三十六章 祖大寿

第三十六章 祖大寿

    半个时辰后。

    天色彻底黑了下来。

    朱由检趴在草丛之中,双眼紧盯着两里之外的官道。

    不一会,就看见一条绵延数里的火龙由远及近而来。

    随着距离不断接近,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哒哒哒……

    清脆的马蹄声逐渐响起。

    朱由检眺望着敌军为首之人。

    那人正值壮年,身穿大明亲王服饰,膀大腰圆,一脸络腮胡。

    “此人应该就是李自成了吧?”

    朱由检低声问道。

    距离太远,仅靠火把的微光,王永吉完全看不清,“臣老眼昏花,看不清那人。就算能看清也没有用,臣也没见过李自成本人。”

    高第正值壮年,用力睁大双眼,却还是只看见一片模糊。

    皇上莫不是在乱说?

    这么远的距离,又是在晚上,怎么可能看清人影?

    高第在心中深深怀疑着。

    呼……

    还好是晚上,视线不佳,大军从官道离开的痕迹才没有被发现。

    朱由检看着李自成逐渐远离,大松了一口气。

    一刻钟之后,火把长龙逐渐远离,所有士兵心中都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陛下,接下来该怎么做?”

    高第看着远去的敌军,一脸担忧。

    虽然他打仗不怎么样,但是基本的军事常识还是明白。

    这种计谋,根本拖不到明天。

    只要天一亮,李自成就能瞬间发现官道上的异常。

    王永吉也明白这个道理,询问道:“陛下,咱们立刻走吧,刚刚抓住的百姓交代,说山中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开官道,直达宁河。”

    宁河在天津的正北方,相比于从玉田县经顺天府北边这条路,要远一倍的距离。

    这条路都是小路,大军行军极为困难。

    如果真这么走,说不定等山海关都被李自成打下来了,自己都还没赶到天津。

    朱由检摇了摇头,自然不可能绕道走小路,“传令下去,将士们先休息一晚,等到明早天亮再出发。”

    大军在得到命令后,立刻拿出干粮,吃了起来。

    不一会,将士们在吃饱后,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和树林中的虫鸣响成一片。

    身边的王永吉和高第也已经躺在草堆里睡下。

    朱由检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重生过来好几天了,大明朝远比想象中的更烂。

    勋贵们争先换主子、士绅阶层忙着捧李自成的臭脚、百姓都不想要大明皇帝坐稳天下、皇亲则是一群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

    几乎所有的阶层都抛弃了大明朝。

    朱由检此时,可谓是举世皆敌。

    现在的情况,就好像大顺军才是官军,而他自己却成了反贼。

    自古以来,要想坐稳天下,必须要有信得过的势力支持。

    刘邦能打败项羽,六国贵族的支持功不可没。

    项羽在分封天下之时,激化了六国封地内部的矛盾,导致六国贵族再次厮杀,最后大部分人都站到了刘邦身边。

    隋末,杨广心忧士族门阀的强大已经威胁了皇权,所以三征高句丽,开始科举取士。

    最终导致了关陇贵族支持李渊造反,山东士族支持王世充造反,河北门阀支持窦建德造反。

    杨广被所有阶层背叛,最终身死国灭。

    朱由检想到此处,暗叹道:自己现在和杨广的处境差不多,百姓、将门、士绅、勋贵全部反了。

    民心以失啊!

    朱由检抬头望向夜空,漆黑一片不见一个光点。

    ……

    山海关,总兵府。

    吴三桂手拿着信件,站在窗台边上,同样在看着漆黑的夜空发愣。

    “长伯,你考虑得怎么样?”祖大寿一身黑衣,显然是乔装而来。

    长伯是吴三桂的字,祖大寿是其亲舅舅。

    此人乃是辽东宁远人,在崇祯元年打出了宁远大捷,升任前锋总兵官。

    崇祯二年跟随袁崇焕入关勤王,保卫京师。

    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狱后,祖大寿担心受到牵连,逃到了关外。

    后又被袁崇焕招亲自招抚,返回大明,在崇祯四年参加了大凌河之战,面对弹尽粮绝,诈降逃亡锦州,继续对抗清军。

    崇祯十四年,参加松锦大战,兵败之后跟随洪承畴投降,被皇太极亲自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

    “舅舅,几年不见,你倒是越发年轻了!”

    吴三桂不想谈论投降的事,岔开了话题。

    祖大寿闻言,转身回到桌边,缓缓坐到凳子上,感叹道:“崇祯十四年,我兵败被俘,至今已有三年不见了。你的母亲还好吗?”

    吴三桂摇了摇头,一脸惆怅的说道:“我离京之时,母亲身体还不错,但是现在就不知道了。”

    “唉!”

    祖大寿轻叹一声,慢慢闭起眼睛,靠在椅背上,缓缓说道:“李自成那边是什么说法?”

    吴三桂转身来到书桌前,从桌上拿起一封信件,递给了祖大寿,“舅舅,你亲自看吧!”

    祖大寿打开信件,瞄了一眼,笑道:“李自成也太小气了吧!”

    信件里,李自成开出的投降条件是:封吴襄和吴三桂两个侯爵爵位,送吴三桂本人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锦缎一千匹,先赏关宁军白银四万两作为犒劳,投诚之后,一次性解决四个月口粮。

    吴三桂摇了摇头,无奈地叹道:“不算小气了,你可知道皇上给的什么条件?”

    祖大寿笑道:“估计又是空头文字吧!”

    吴三桂闻言,朗声大笑道:“哈哈,舅舅果然明见!皇上让我守住山海关两个月,之后可自行决事,不论怎么,都不会怪罪我!”

    “那你是怎么想的?”祖大寿双眼微眯。

    吴三桂再次走到窗台边上,看着漆黑的夜空叹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大明朝多半是没救了,皇帝昏庸无能,还异想天开,妄图依靠刘泽清夺回京城。”

    “我认为,皇上一到山东,就会被野心勃勃的刘泽清抓住,挟天子以令诸侯。”

    祖大寿听到这里,目光一闪,急忙问道:“那你的意思是投降李自成了?”

    “唉!”

    吴三桂深深叹了一口气,“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我吴三桂累受皇恩,投降实在不是我之所愿啊!”

    祖大寿闻言,嘴角一撇,心中暗笑道:我要不是看着你从小长大,还真会信了你这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