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恰似少年杨 » 父母

父母

    网上的一句话让人很有感触。“我出生时,我哭了,你笑了;我成家时,我笑了,你哭了;我成为你时,方知你为何笑,为何哭。男人这辈子,做儿子,做哥哥,做男朋友,做老公,做爸爸,唯独儿子好做,可最做不好的就是儿子。年少不知父母恩,懂事已是中年人,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时,人生只剩归途”

    其实那个时候的少年杨对父母是没有多大印象的,从小他就被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父母很少陪在他身边,应该说在他童年这个最需要爸妈关爱,最需要爸妈陪伴的年纪里,他的爸妈总是选择了缺席。他记忆中16岁之前就没怎么见过自己父母,有时候他脑海里都会想不起父母的样子,他心里责怪过父母,埋怨过父母,甚至他都怀疑过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了……

    16岁之前,他对父母仅有的印象可能就是很小的时候被爸妈打过一次吧,还有就是几岁时在上海的破出租屋里和爸妈一起生活过两年的某些点滴吧。

    16岁之后,少年杨渐渐的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但那个时候少年杨已经长大,内心也变得不是特别渴望得到爸妈的关爱了,反正那么多年都过来了,可能是已经过希望被爱的年龄吧,16岁的他觉得似乎多一份关爱和少一份关爱并没有什么两样。

    少年杨记忆中的母亲是完全遗传了外公佛系性格的一个人。母亲平时和外公一样,都是不多言不多语,不会对少年杨表现出明显的关怀,也从来不会对少年杨的未来指手画脚,更不会把老一辈的意志强加到少年杨身上去。而父亲性格就和母亲完全相反,父亲更多的是对少年杨未来的规划,父亲希望少年杨能按照他所规划路去走,父亲也总是拿别人和少年杨对比,似乎别人的儿子永远要强过自己儿子一般,或许父亲的做法是一种激励,但是很多时候不恰当的对比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少年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在出狱后的几年时间里,少年杨已经能完全理解父母了,他知道父母并不是不关心他,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就比如在监狱少年杨的生活所需,是爸妈汇钱给外公,然后叫外公汇给少年杨,其实仔细想想也应该能想到,外公外婆在农村务农,不可能每个月都有几百一千块的收入来汇给少年杨的。那么为什么爸妈不自己汇给少年杨呢?这个问题以前的少年杨不理解,也不想去理解,直到后来经过了很多事少年杨才慢慢懂得,爸妈那么做就是想让少年杨感觉到他们的偏见,感觉他们的态度,或许爸妈希望少年杨能知耻而后勇,然后尽量去改变父母对他的态度,能在今后的人生中不让他们丢脸,但不得不说,这又是一种父母认为的激励……

    少年杨有一个亲兄弟,比少年杨小十岁,父母亲努力一辈子的心愿无非就是把他们两兄弟的彩礼钱挣够,然后在给他们修一栋房子,或许在少年杨父母看来,这就是一个做父母应该尽的责任……

    少年杨没做过父亲,还体会不到做父亲的辛酸苦辣,他只做过儿子,也确实没把儿子做到很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