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我在红楼当剑圣 » 第二十七章 孟子讲道

第二十七章 孟子讲道

    在当时,穷人用皂角,因为皂角含油量少,洗过后容易干涩皲裂,也很方便获取,所以价格不贵。

    而有钱人家,都使用加工过的胰臊子,但是胰臊子的主要原料是猪的胰脏,一头猪只能有一只胰脏,又能做出多少胰臊子?

    致使价格昂贵,寻常人家用不起。

    而香皂是用猪油加碱做的,猪身上,老肥肉要多少有多少,碱也不是什么稀罕货,巧儿不禁美眸一亮,惊呼道:“娘,你也来洗一洗,还真是点肉成金术呢!”

    婶婶拿香皂洗了洗手,洗过之后,看着那滑腻腻,又干净喷香的手掌,啧啧称奇。

    巧儿忍不住道:“哥,你打算卖多少钱一块?得好几十个铜板吧?”

    “切!”

    王蠡失望的看着巧儿,幽幽道:“巧儿,说你眼皮子浅,你果然眼皮子浅,你也不看看,有钱人家用的胰臊子至少要五钱银子一只。

    而我们的香皂,洗出来比胰臊子更舒服,更香,也不是那么恶心,最差也要卖到五钱银子,其实我的想法是一两银子一只。”

    巧儿嘟着嘴,委屈道:“可这猪油和碱才多少钱,一百个铜钱能买一大堆呢,最多香料贵点,你也太心黑了吧?”

    王蠡微微一笑:“要不怎么说黑心商人呢,不黑心,怎么赚钱?我们卖多少钱,和成本无关,只看效果。”

    婶婶迟疑道:“附近都是乡里乡亲,大家知根知底,只能勉强温饱,五钱银子卖给谁?”

    王蠡沉吟道:“婶婶说的是,最好是在秦淮河边赁一间铺子,那里商贾云集,青楼、画舫上的姑娘们都是舍得花钱的主儿,我来想办法吧,看看能不能先借些银子开业,香皂暂时别卖了,卖贵了被街坊骂,卖便宜了以后也卖不上价。”

    婶婶怔怔看着王蠡,她直觉的预感到,香皂是个暴利生意,金陵城不说姐儿粉头的,光是达官贵人就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人家的女眷如果都用上香皂,每个月能挣多少银子,她都不敢想了。

    比那死鬼拿命去挣的古董生意不知强了多少倍!

    果然是梦见了仙人啊!

    除了仙人,她没法理解王蠡的剧烈变化。

    “婶婶,天色已经很晚了,和巧儿早点睡吧。”

    王蠡笑着道。

    “嗯,你也早点休息!”

    婶婶点了点头,拽着满面兴奋,已经毫无睡意的巧儿离去。

    王蠡收拾了下,也回了自己的屋子,上床睡觉。

    次日一早,练了趟剑,依然是按步就班的第一套基础剑法,悟性增加到92,照这趋势看,没几日就可以练第二套剑法了。

    吃过早饭后,穿上童生衣冠,去往县学。

    县学的主殿大成殿,供奉至圣先师,等闲不开放,不过今日却三进大门敞开,隐见上首高坐的至圣先师,以及陪祀的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与亚圣孟子,气氛极其肃穆。

    县教谕站在阶上,看着下方的五十名童生,一一打量了番,便道:“今日诸圣传法,请随本官进来,勿要喧哗!”

    “是!”

    众人跟随县教谕,进了大殿。

    “轰隆隆!”

    朱红色的大门,自行关闭。

    殿内虽点遍烛火,却仍显得昏暗,五圣高踞在上,仿如鲜活过来。

    “先随本官焚香致礼!”

    县教谕取来线香点燃,带领众童生长揖为礼,再将香插进了香炉。

    “坐下!”

    县教谕喝道。

    殿内已经摆放了一张张的蒲团,众人就近跪坐下来。

    县教谕向上施礼:“大赵元佑二年,金陵府上元县新科童生五十名在此,请诸圣传法!”

    “嗡~~”

    空气似乎有了些波动,孟子像,变得越发鲜活,恍如具有了血肉之躯,徐徐道:“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一段,是《孟子‧知言养气章》中的名篇,在场的学子无不烂熟于胸,可此时,听着孟子亲口道出,就如有着神奇的魔力,心神瞬间贴近,心灵中,有浩然之气在翻涌。

    王蠡却是留意到,孟子的发音,是最正宗的先秦古音,自己考证出来的与之相比,仍有些许偏差,这让他大喜。

    咏叹读书法以音为基准,发音越准,效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

    他恨不得孟子滔滔不决的说下去,可惜,孟子说完这段,就闭嘴不语了。

    不过纵是如此,也可以通过这些字的发音,去推衍上下前后文,逐渐改良咏叹读书法。

    暂时王蠡不急于改良,与旁人一样,以心神去感应。

    县教谕站一边看着,只见每个人的头顶,均是灵光点点,如王蠡与紫薇书院的两名读书种子,更是文气如鲜花般茁壮生发,不由感叹圣人手段。

    短短一句话,其实就是起着启蒙开窍之用,告诉你浩然之气的本义,只要用心去印证,即可催发灵光为文气。

    值得一提的是,浩然之气未必一定是正气,它由心而发,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即便是奸佞小人,也可以把灵光催发为文气。

    说白了,文气与正邪善恶无关,只映照本心。

    毕竟正邪善恶并非一成不变。

    以儒家为例,最初的儒,是巫师、术士,是殷商时期主持人殉的祭司,在当时看来,可与神灵沟通,地位崇高。

    后随着殷商灭亡,周礼渐渐取而代之,人殉又成了邪恶、残暴的象征,可是周朝的儒,能据此去否定殷商的儒么?

    显然不能!

    不同时代,正邪善恶的标准也不同,并且也因人而异。

    陆陆续续,诸学子的灵光转化为文气,殿内白光闪耀。

    能考中童生的,都不是庸才,没多久,所有人的灵光都已转化成了文气,普遍在一分到两分的高度,而原有文气者,也提升了一大截。

    那两个紫薇书院的学子,约寸许高下。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王蠡的文气只有五分。

    文气在人间,最高可达九尺,每一尺为一阶,高度不同,威能与悟性也不同,超过九尺,就突破了天人界限。

    县教谕看的大为不解,别的学子也纷纷侧目,尤其是那两个紫薇学院的读书种子,更是难以理解王蠡是如何淘汰了宋闲与武玄清。

    这二人,和他俩的文气相当,几乎比王蠡高了一倍,怎么可能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