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挝生活二三事 » 万象简介

万象简介

    万象(老挝语:ວຽງຈັນ,罗马化:ViengChan),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称永珍,是老挝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万象地区内,位于湄公河畔,隔湄公河与泰国的廊开府相望。

    1563年,澜沧王国的塞塔提腊王将其定为首都,澜沧分裂后,成为万象王国的首都。1827年被暹罗军队掠夺,长期处于荒芜状态,直至1899年才得以重建。

    老挝语中地名“ວຽງຈັນ”的拉丁转写为ViengChan,国际音标[ʋíəŋtɕàn],法国殖民者按法语习惯拼写成Vientiane。“ວຽງ”(Vieng)是“有城墙的城”的意思,“ຈັນ”(Chan)则有“月亮”和“檀木”的意思,这是由于老挝文经过了文字简化的缘故。通过参照与老挝文相似的泰文,可断定ຈັນ应当是檀木(จันทน์)而不是月亮(จันทร์),因而“万象”的本意是檀城。此外,来自梵文चन्दनम्,意为檀木,中国古书中汉译为“栴檀”,而垣在汉语中指墙,也可以指城,因此有学者将这一城市的名称翻译为“垣栴”。[1]

    万象在中国古籍中也被称作文单、雍田。越南文献《大南实录》将其称为圆禛(越南语:ViêngChăn/圓禛)、万象(越南语:VạnTượng/万象)。

    万象早期历史不详,可能早于公元前4世纪已被建立。1354年法昂建立澜沧王国以后,万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行政城市,但并不是首都。为了避免遭到缅甸的入侵,塞塔提腊王于1560年将首都从孟苏瓦(今琅勃拉邦)搬迁至万象,此后万象成为澜沧的首都。

    1707年,澜沧王国分裂为琅勃拉邦、万象、占巴塞三个王国,其中万象王国以万象作为首都。1779年暹罗入侵老挝,万象王国成为暹罗之附庸。

    19世纪初,万象国王昭阿努起兵反抗暹罗。1827年,暹罗灭万象王国,将万象夷为平地,其人口、物产、佛像等都被掠夺至暹罗。此后除了西萨格寺等少数寺院幸存外,万象基本处于荒芜状态。

    20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将万象进行修缮,将其确定为老挝保护国的正式首都;琅勃拉邦则是仪式上的首都,老挝王室驻扎在琅勃拉邦。1975年老挝王国被推翻后,万象又成为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万象是全球少数设于国界附近的首都之一,位于湄公河中游,距离湄公河河口不到1,600公里,大致于北纬17'57°,东经102'36°,由一湄公河沙洲相隔着老挝和泰国。属热带季风气候,虽然如此,但在冬天的气温因地势关系显得相当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至摄氏12度,但日间可高至摄氏31度,特征与热带荒漠气候相似。

    万象是老挝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市中心区域约70万人(2005年),包含周边区域约73万人。市区集中了面向外国人的游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