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儒圣 » 第三十六章 雨中酒楼

第三十六章 雨中酒楼

    他在此看林登的文章,凑这个热闹,那边主考判官却已是全无心情。

    刚刚让人把这老考生抬出去时,他探了探鼻息,已经是凉透了。

    没有进出的气了,几个衙役猛力的掐住人中,也唤不醒这人。

    苍白之雷劈碎了天幕,雨落屋檐,成一线水帘,烟油熏黑的老酒楼在风雨中飘摇。

    两匹马在雨中狂奔,溅起一地的水花来。健壮的马背上,载着两个断肠之人,一路疾驰。

    街上已见不到行人,酒楼前的屋檐下,倒站着些披了蓑衣的避雨客。

    酒楼更是挤满了人,喧闹不已,这些人都是雨前拥进来的。

    下午之时,天上还艳阳高照,故而街上满是行人,嬉笑说闹,谁料这突然之间就狂风大作,阴云扑来。

    雨势来的突然,没几个躲闪的来及,一众公子哥们,便说笑间踏进了酒楼,叫上几壶好酒,点上几盘菜来,看窗外的雨落风摇。

    店内烛火明灯,香飘四溢,每桌上都摆满了菜肴,更有一排人,只手里捏着杯酒,他们已没了座位,也不舍得花销,只图在此躲避过雨势。

    “小二!再来壶黄酒!热的!”

    “你家这鱼不错,给我桌上再来一条。”

    “我们点的那份酱肉做上了没?没做就不吃了!”

    店小二忙前忙后,十分匆忙,恨不得多长出几条腿来。

    蹄声在门口停下,为首黑马的一声嘶鸣,穿透了雨幕,传到屋中。

    在这南宋境内,能够骑马而行的,那可往往是非富即贵,门口躲雨的人,都往两边挤了挤,避了条路出来,来人这便显露了身形。

    两名店小二连忙迎了上去,一位挤出笑脸招待,另一位则牵了两匹马,往马厩中走去安置。

    还有三名店小二正想去搬来桌凳,却被柜台掌事急声喝止了,这胖子拖着长袍,快步跑来,眼见就要把人往楼上空出来的雅阁中领。

    酒楼众人皆看着这一幕,却无一个公子哥敢于出来多说些什么,之前未能找到座位的客人,也连怒意都不敢表露一点。

    只因这两人虽面色凄惨,有些失魂落魄,却都是衣着华贵,绝非凡人。

    为首那名脚踩黑靴的男子,更是带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一副没睡好的样子。

    他懒得搭理酒楼掌事,只神魂不宁的往楼上走去,一身官袍提拉着水,落满了楼梯。

    身后的男子身着亮银甲胄,腰跨长剑,气色明显要好上许多,安排掌事打上黄酒,再做上一盘牛肉,几道好菜,往楼上送来。

    随后便也紧追官人而去,不敢让其离自己太远。

    这引得场中众人好奇,究竟是何事,竟引得这位通判大人,如此魂不守舍?

    此人便正是那漳州通判,黄权。

    原来竟还是那漳州科考一事,闹出了人命来,上司特意下来调查,黄权也捂不住那些龌龊事。

    经过一番调查,他在科考中徇私舞弊,操纵选题,故意整出这一道难题之事,已被人查明。

    朱熹更是不会放过这次机会,狠狠得参了他一笔。

    如此一来,黄权的漳州通判,自然也是做不下去了。

    这番由金吾卫来漳,特意护送他回京问罪。

    可怜这位漳州通判,竟连屁股都没坐热,就不得不又收拾一番,踏上回京之路。

    也难怪他会如此失魂落魄。

    两人进了包厢,漳州通判黄权便再也忍受不住,开始伏桌痛哭起来,金吾卫赵玄名已见多了他这番作为,也懒得劝说些什么。

    刚开始,他还劝说一番黄权,什么大宋朝向来优待文人,绝不会过于苛责,尽可图谋来东山再起等等。

    可这些话,金吾卫赵玄名已经说的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他黄权却愣是听不进去一点。

    只顾着自己念叨。

    都是苦啊,命苦啊。

    竟这般苦也!

    现在金吾卫算是看透了,这漳州通判黄权,就是个蠢货软蛋,一点出息也没有。

    两人正各自沉浸于情绪中时,包厢的房门被人敲响,店小二在门口大喊。

    “两位官人,这酒来了!”

    得了应允,个子矮小,脸庞稚嫩的店小二,提了两壶酒放了进来。

    赵玄明也没有理会这黄权,只开了一壶酒,闻了闻味道,便就着瓶子往肚子中灌了下去。

    热腾腾的酒劲上来,一身雨淋的寒意,便被这股暖意给驱散了。

    他赵玄名喝了半壶酒还不过瘾,又想一饮而尽,却是店小二送来了牛肉。

    “客官,咱家的这牛肉,可是用了特制的酱料调制而成,就这个味道,你只能在此处吃到,就是你到了这临安府,就算是你到了这开封府,都绝吃不到!”

    “呵呵,吹的倒不小,我倒尝尝,你这牛肉加了些什么来。”

    赵玄名放在鼻翼前闻了闻,一股香味自是扑鼻而来,便不再多想,直咬下了满口肉了,大口嚼了,顿时满嘴浓香,只是细密的肉丝有些夹牙缝。

    见此,他也甚为满意,又叫了两坛酒来,这一路舟车劳顿,又陪的是个窝囊废,他早有了满肚子不快,要在此处好好休整来。

    此时,他才懒得管这位前通判大人心里想什么,到底吃不吃呢。

    你不吃是吧,你不吃你自己饿着!路上饿死了才好!

    待小二送上来第三壶酒时,这金吾卫已经喝的有些头晕了。

    举起酒杯来,竟洒出了些到身前食物上。

    漳州通判黄权却是已停了哭泣,擦擦红着的眼睛,看金吾卫这副模样,连忙劝道。

    “明日还要上路了,不要喝多了,误了将军的正事,也落得和我一样。”

    店小二见他这副模样,也随着黄权的话头,劝说道。

    “是啊,美酒虽好,当点到为止,将军好酒量!不必贪杯了!”

    黄权本不想再多喝,此时见这两人劝他,顿生怒意,眼冒火光来,呵斥道。

    “你们两个软蛋!懂你爷爷个甚!拿酒来!”

    说完便提起小二刚送来的一壶酒,也不等两人再阻止,便掀开了罐子,往肚子中灌去。

    见他灌下酒水,刚还在劝说的通判黄权,已不再多说,眼神逐渐转冷,一脸阴沉的模样,哪还有先前的软蛋之姿。

    那脸如正太,看上去一脸无辜,呆萌至极的店小二,却也是眼中冰冷,全无笑意,急速抽出把匕首来。

    这口酒刚下肚,那金吾卫赵玄明便觉得不对劲,这酒水十分不对劲,和先前的凌冽的酒水完全不能相比,其中还夹杂着些什么。

    他本以为店小二是取了劣酒来糊弄他,正欲发作怒喝,便觉腹中一阵刺痛,一道亮光朝脑门飞来。

    来人左手握匕,右手作拳爪状,欲要抓他,赵玄名行伍出身,虽自入了禁军来,有所懈怠,但往日的本领,仍未曾忘却。

    当即一拍桌子,便飞身跃起,酒壶朝店小二疾飞而去。

    咣当一声,酒壶破碎,混合着汤汁撒了一地,木桌被那金吾卫竟一击打碎。

    等他落了地时,店小二也拉开了身子,将匕首横在身前,面色不善的看着他。

    “这人也是个高手!不能大意!”

    酒意瞬间清醒了大半,腹中疼痛难忍,金吾卫却是忍着剧痛,提起手中的长剑,作势想要斩向店小二。

    店小二却是俏脸一笑,根本不欲和他正面对抗,只腾转挪移起来,在这屋中来回乱窜。

    漳州通判黄权,这个时候早躲在了墙角处,抱着脑袋瑟瑟发抖。

    两人之间,高手对决,一时竟谁也没想到去针对他一介文人。

    赵玄名情知不妙,不知道那店小二喂下去的是什么药,若不赶紧催吐,寻得一郎中来,只怕自己小命不保。

    情急之下,他猛然掷出长剑,锁了店小二的去路。

    长剑直插入墙,这一下子店小二根本不敢阻挡,往后自退了一步。

    这一步之差,刚好被逼上前来的赵玄名锁住了脖子,但他没想到这店小二竟有如此巨力,一时没有把人按倒在地上,又一记摔打,小二被他砸到了地面。

    沾上满身的汤汁来,脸上插满了鱼刺。

    那金吾卫弃了长剑,却仍是身着铁甲,和这小二近身肉搏一起,对方的匕首竟是不能破他防御。

    赵玄名又身粗拳大,砰砰锤落,拳拳到肉,直打的店小二喷出一口血来,眼珠都快跳出来了。

    见这厮被打的泄了力气,赵玄名又摁住小二的脖子,当即准备结果其性命。

    刹那间,锋芒袭来,身影迈步而过,剑归鞘中,一颗人头便已经是滚落屋中,喷溅出满屋的鲜血来。

    热腾腾的血液,热腾腾的酒水,热腾腾的汤汁,好一个雅间。

    今再望去,却见那金吾卫却已然是身首分离,死的不能再死了。

    他这般想要复活,除非是真有大罗神仙来救,但那是绝不可能的。

    黄权捡起赵玄名的头颅,看着这颗瞪了老大,满眼不可置信的头颅,见其还能转动,知道此人还未直接死去,便对其嘲讽道。

    “我知道你心有不甘,我与你无冤无仇,只是我隐秘太多,真经不起宫中查验,这番回京,必定坏了我圣教的大事。为了本圣使的前程,就求你牺牲一二了。”

    他在此嘲讽,发泄了心中的郁气,就是不知道这被斩断头颅的将死之人,还能不能听到别人的话语。

    想及此处,也是无趣,人头又被扔到了地上。

    赵玄名的鼻梁砸向了地面,这下子是真再也连气息都全无了。

    见赵玄名身死,被痛锤的店小二才连忙从地上爬起,对屋外解释道。

    “是那将军老爷喝醉了打人呢!你们可别进来!他刚刚被黄老爷安抚住了!”

    “乖乖,那长剑,可吓人了!”

    直到屋外无了动静,店小二才小声的向黄权埋怨道。

    “刚刚圣使若是早点出手,我也不用如此受苦了。”

    黄权却是面露不屑,嘲讽道。

    “我只能出此一剑,必要有了万全的把握,不然你我都不是那赵玄名的对手。”

    店小二却是一脸阴郁,继续问道。

    “现在这事情是搞砸了,我们该当如何脱身才是。”

    黄权呵呵一笑,说道。

    “这有何难,你跟着我便是!”

    却说此时黄权正思量脱身之策间,林登的文章也已经传入到了京城之中。

    这黄权徇私舞弊,出题太难,害死考生一事,早已成了朝堂笑柄,众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们,看到那一道题,也是不住摇头。

    心道你黄权真是活该,这种什么破题也敢乱出!

    这种题该当何解!

    正在此辈笑谈之间,另一个消息却迟了点传入京城。

    漳州州试的改卷工作已经做完,还真有一篇上佳的解题文章传来。

    于是这几日临安之间,便疯传这位大儒弟子的作品。

    “夫也已矣者,不移也,唯上智与下智得之,故而不移。”

    “盖上智自诚而明,天性无缺,至德而无可化成也。下智固执己见,过而不改,亦无可化也。道贵而变易,人贵而能改,若颜渊之圣,不迁怒,不贰过而已矣。故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且夫人乘天地之正,而各得性命,有好学者,亦有不好学者,有明者,亦有不明者,性之相近,习之相远,何以生相一,德相悖也?法教之不同也。”

    “是以华夏之教,庶之,富之,教之,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节。然则四夷,皆残暴虐民,征伐不息也。华夷之间,语言不通,嗜欲不同,此皆法教之别也。”

    “夷入华则华之,华入夷则夷之,昔孝文帝之光宅中土,鲜卑之夷,皆为华夏衣冠;李唐之内迁沙陀,五代之君,今日称贤矣。元稹虽鲜卑之种,今称洛阳才子;匈奴本夏之苗裔,今欲渴饮其血。”

    “故也已矣者,既可贤如泰伯,至德也已矣;亦可愚如卫灵,末如之何也已矣。此二者皆不移也,然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桀纣隋炀之君,皆称不移,以为大治,身死国灭也已矣。”

    “盖此辈者,唯见日月之象明,未见日月之象易,天道周行不改,故而有不移之常,圣王随时变易,故而有不移之治。”

    “国家唯明此大本,方太平长治也已矣。”

    这篇文章自然也传到了那位光宗皇帝身前,无他,只因那位漳州通判黄权,本来就是他特意亲擢,用来牵制朱熹的,可没想这黄权竟然无能至此,辜负了他的信任,闹出这番天大的笑话来。

    当收到消息时,这位身体本就不好的光宗皇帝,当即就差点也气死过去,闹出第二场笑话来。

    他本以为此事便了了,这黄权无智,选出这等破题,任谁也难解,正想着这漳州州试会选出一堆什么废物来时,却惊见此文传入京师。

    连这位平日里看惯了各种奏章的光宗,也不由得称赞一句,

    “考场上若能写出这种东西来,有真是有几分急智在,朱晦庵真是慧眼识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