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儒圣 » 第五十九章 夺下三平寺

第五十九章 夺下三平寺

    这是一处建在山间盆地的寨子。

    昔日里是唐代的三平古寺,始建于会昌五年,至今已然荒废,唯留下有断壁残垣,与荒地数顷,这才引来了各路贼人的觊觎。

    可以猜测,白莲贼众看重此地为据点,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必定是早有谋划。

    这处古寺,一直号称是地处蛇龙之穴,背上枕着灵蛇,前面望着神龟,整个是一副玄武之势,可谓是易守难攻。

    只要把住几处山口,敌人就难以进来。

    可见当年的三平祖师,在选定此处立为寺庙时,也是存了应对朝廷大军的心思在的,当时毕竟是唐武宗灭佛时期,若是不把寺庙建在易守难攻的地方,应该很快就会被占领了。

    辛弃疾领兵来了此处,沉思了一会儿,便令前军开始攻寨。

    原本还在看热闹的白莲贼兵,立刻躲藏到了后面的掩体之中。

    他们似乎是想借着这面夯土墙,守到老死为止。

    辛弃疾自然是不会让他们称心如意,他早在营寨之中时,就打探清楚了白莲贼寨中的情报,对如何夺下此处,早已经有了谋划。

    大部人马被他丢在此处,在副官的指挥下,做出与营寨中的贼人们拉扯的姿态,吸引敌人的大部分注意力。

    而从中择出少部分精锐来,只约莫一百多人的规模,由辛弃疾亲自率领,往西面山上爬去。

    等到林登几人爬上了无人驻守的山头,居高临下望着山寨的时候,他在心中明悟,这场战争到此已经结束了。

    从这里往下面看,只见下面的白莲贼人正在作法画符,想要咒杀大军。

    他们这时候见了山头被人占领,也连忙想要冲上来夺下此处,却是一堆箭雨倾下,打的他们亲妈都认不出来。

    不仅只是居高临下的优势,此处山头作为一处高地,还能望见辛弃疾早先分兵出去的几支部队。

    早已约定好的旗帜高展在山上,另外几处见了旗帜的颜色和图案,便听从指挥从四处进攻,彻底堵截了白莲贼人们的退路。

    先前司马狼带军出山时,便已经带走了大部分军队,此时营寨中唯有一个副使驻守。

    他向来不熟谙军事,本以为凭着此处险要,还能和宋军抗衡数月之久,毕竟他们之前截获的粮食辎重,都不计其数。

    可仅仅一日的功夫,四处尽数被宋军占领,他已经身陷绝境之中。

    又是一枚飞箭袭来,射到了屋前,穿透了腐朽的古木,他仿佛身体被这铁簇刺进了一般,也感到一阵痛楚。

    在这种箭雨的威胁下,他再顾不得组织防守,连忙令白莲贼人都放下了武器,高声大呼。

    “我们愿降!勿杀我等!我们愿降!”

    惊呼声传满了整个山林,林登等人在山头上便能看到那群人丢了兵器,都躲进了屋中。

    辛弃疾捋捋胡须,轻摇摇头,又指出一人来,让此人率队下去把贼首押出来。

    不多时,一个矮瘦男子被拉了出来,营寨的大门也被官军占领。

    剩下的一干白莲贼众也都知大势已去,在地上跪倒了一片,甚至还有些信仰虔诚的,支持仍然念诵着白莲的秘咒,祈求他们的神明能给予垂怜。

    可从始至终,这群人的愿望就不可能实现。

    虚妄,终究是无法化成现实。

    至此,历时近一个月之久的漳州魔贼作乱,已经被平定。

    像这样规模的起义,即使是在后世的《宋史》中,也只会留下一句,

    ——辛弃疾招降漳州贼张三等,捕斩其徒百人,魔贼平······

    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可林登却注意到,历史的时间线已经改动。

    辛弃疾被提前起复了,原本被派来知福州兼任福建安抚使的赵汝愚,被任命为了福建转运使,协助辛弃疾平贼。

    等协助稼轩释放了被贼人掳掠而来的妇女民众,收缴了牛马僭伪服物后,大军也终于带着战果,开始返回。

    林登终于也回到了阔别许久的漳洲城。

    庆功宴还未开始,他先去吃了碗思念多日的鱼汤,这碗汤中放了些辛辣之物,喝起来十分暖和。

    只是可惜现在没有辣椒,不然很多东西吃起来,要更过瘾的多了。

    等自己喝完了鱼汤,庆功宴便马上要开始了。

    这次的庆功宴开的愉快。

    朱熹和辛弃疾早已是惺惺相惜,从淳熙十六年的书信往来后,关系就日渐浓厚,而另一位赵汝愚,则与辛弃疾和朱熹也都有着深厚的友谊。

    三人往日里没有旧怨是其一。

    在政见上相合是其二,如正经界,北伐等事,这几位都能站到同一条战线上。

    意趣相投便是其三了,辛弃疾是文坛巨擘,朱熹也善于作诗,赵汝愚也有佳句传世。

    三人处在一起,除了骂共同的仇敌王蔺外,还能诗歌唱和。

    诗歌唱和是自唐代以来,文人交游的重要方式,一人做了诗词,别人就要相应的以诗词作答,大多数都要按照原韵。

    如果只会抄诗,而不会作诗,穿越到古代,那么只会死的更快。

    就比如说你这个人素来以文名传世,别人都知道你有才,但自己做了一首诗呈上,准备以诗会友,你却抄不来同韵的诗词,不敢回赠。

    这在赠诗者看来,究竟是几个意思啊?莫不是嫌弃我?竟然恃才傲物如此?好好好,你已有取死之道!

    这么做便只会招来满朝敌人,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与之相反,老实承认自己不会作诗,反倒是一种聪明的选择,比如北宋的二程兄弟。

    正是因为有这种唱和的时尚在,所以也留下了不少文学史上的佳话。

    当闻名亘古的诗人住在同一座城市时,就往往会留下唱和的不朽名篇,如白居易和刘禹锡,就都曾在洛阳居住

    他们之间唱和的诗歌,足以写下一本《刘白唱和集》出来。

    只是可惜,李清照和辛弃疾虽然都是济南人,但易安居士年老时,稼轩也才十五岁的年纪,差着岁数,终究不能像刘白那样传下佳话。

    吃过了庆功宴后,夜色正佳,几人点起了灯火,又开始了文酒之会。

    此时桂花已落,秋意渐浓,月色却甚好。

    三位老友相见,分外多情。

    林登陈淳等众弟子作陪,贤人满堂。

    最终引得辛弃疾几人诗性大发,写起了联句,集为《熹于漳州同子直迎稼轩扶摇平魔贼得胜为文酒之会因为联句三十韵》。此作佚失,不得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