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沙河烟云 » 九 土造投弹器

九 土造投弹器

    九土造投弹器

    “你有什么主意?快说说!”张健迫不及待。

    刘大江说道:“旁边的张谦村是俺姥姥家,俺舅舅有打猎的大弩,那家伙射得可远哩,箭能射出二里多地,要是把手榴弹捆在箭头上,用大弩射出,炸在炮楼上,准够小鬼子喝一壶的!”

    “嗨!好主意!”大家笑着拍手称好。

    “沾!这招儿行!我马上派人随你去舅舅家取大弩,”张健夸道,“就照你说的快办!”

    在营房外的一片空地上,两张大弩搬来了,这家伙个儿真不小,是大铁弓和木支架组合而成,五尺多长的弓身固定在支架上。

    刘大江和一名战士将小拇指粗的弓弦吃力地拉开,挂在支架后的扳机上,再将长箭竿置在弦上,扣动扳机,嗖地一声,箭离弦远去,落在二里之外。

    张健道:“沾!就是弓弦太硬,一个人拉不开,得俩人用脚蹬着支架才能拉开。”

    刘大江道:“弓弦软了,射不远哪。”

    甄玉衡拉了拉弓弦,道:“咱们实弹射击一下,试试。”

    刘大江将箭头去掉,捆上一颗手榴弹,将弹弦取出,系在支架的一个钉子上,拉开大弩,将箭杆置好,扣动扳机,嗖地一声,箭杆顶着手榴弹射出,在60丈外轰地一声爆炸了。

    “好!”张健和战士们齐声叫好。

    刘大江兴奋道:“捆上手榴弹,射程虽然短了,不过炸鬼子的炮楼满够用!”

    战士们高兴地蹦起来,“咱们有‘土炮’啦!”

    两天过后。

    在中队部里,张健和甄玉衡召集各小队的正副队长来开会。

    张健对战斗做重新部署,“咱们根据敌情,重新做一下部署,今夜,我决定亲自参战。”他用手指蘸着水,在桌面上边画边说:“今天天黑后,杨志开,你带领一小队扛着咱们的土炮,换个方向,绕到叮咛店,在北边佯攻,啊,为了防止城里的敌人出援兵,咱们受到夹击,张富有,你领着二十多人埋伏在南平谷村北,监视城里的动静。我呢,带领十几人潜伏在南平谷村南,南平谷靠近叮咛店,我便于进行指挥和策应。好,明后天,二、三小队也照这样进行。”

    一小队副队长张富有年轻力壮,长相憨厚,他眯缝着细眼,不解地问:“张队长,俺带着二十几个人只是监视城里的敌人,若发现敌情,得马上汇报不?”

    甄玉衡笑道:“得马上汇报啊。”

    大家望着憨样的张富有,都笑了。

    “俺想说,俺有个要求。”张富有脸有些红,“俺要求让小磨子跟俺同去。”

    张健笑着问:“为什么?”

    “小磨子骑马,马快,发现敌情,能……快汇报,不耽误。”张富有一着急,口结巴了。

    “行!今儿黒介让小磨子跟你同去。”张健答应了。

    翠玲等四人按照计划挖出了一条通往后院的地道,并在出口下挖了个小密室。白天,铁栓和积有隐藏在密室里,夜晚,二人轮流值夜,只等石过节来落网。

    晚饭时,翠玲将饭递下密室,“哎!黄同志,石同志,吃饭了。”

    “张大嫂,都两天了,咋不见石过节来呢?”黄积有不耐烦地问翠玲。

    “别着急,慢慢等,他早晚得来。”翠玲劝道,“其实啊,俺心里比谁都急,恨不得马上将石过节打死,报仇雪恨!”

    夜里,张健带领一小队出发了,绕过叮咛店后,分兵三路。杨志开带领战士们迅速地选好地形,刘大江等几个战士扛着两张大弩进入了预射状态。

    战斗一打响,战士们用大弩连发了十几颗手榴弹,箭杆顶着手榴弹落在炮楼上,“轰轰……”接连十多声爆炸,将主炮楼炸了好几个大窟窿。

    战士们见大弩显了神威,高兴得差点儿蹦起来。

    炮楼内一片慌乱,敌人认为是炮击。川琦沉不住气了,认为这次是真的来攻取,吓得狂呼乱喊:“还击!还击!猛烈地还击!”

    子弹又像密集的雨点洒向镇外。

    张健领着十多个战士潜伏在村南。

    张健听着远处叮咛店的爆炸声和密集的枪声,满意地笑了。就在这时,身后马蹄声响,通信兵小磨子骑马赶来,“报告中队长,张富有派我来报告,发现城里来了敌人。”

    “有多少人?”张健一惊,急问。

    “人不多,只有二十多人,骑着自行车,像是便衣特务队,俺们正准备靠近了开火,可他们拐了弯儿,奔西去了,像是去了黄家庄。”

    张健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来的咋是便衣特务队?会不会是石过节来了?要是他来,他为什么带着人马而不只身来?不好!若是石过节去了黄家庄,翠玲他们三支短枪难以抵挡,一定有危险,不行!得赶快去救援。“大家随我来!去黄家庄。”

    黑夜里,张健领着战士们向北飞奔。十几个人很快到了南平谷村北,与张富有会合,张健命令:“同志们!跟我来,去黄家庄。”两股人马合为一股,向西北飞奔。

    翠玲和三妮分住在东西套间。夜里,油灯下,翠玲坐在炕上,手持手枪,她压子弹、瞄准,再压子弹、再瞄准,她不停地练习。练累了,她躺下,吹灭灯,盖上薄被,枪仍不离手,她爱上了这支小巴撸子,几年前她曾见过它,它是丈夫旗开得胜的战利品,她来回摸着、看着,久久难以入睡,往事涌上心头:那是俺和张健结婚的头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了,鬼子占领了定州城,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人们反抗的怒火。一天,张健跟俺说,他要组织抗日队伍。

    在东朱谷村张健家,在西厢房内。

    翠玲在油灯下,一边纳着鞋底一边不安地问丈夫:“你真的要组织抗日?”

    “那还能说着玩儿。”张健躺在炕上,坚定地回答。

    “你一没枪、二没钱,咋组织?空手套白狼?还不是白白送死。”

    “没枪就去夺。”

    “夺谁的?”

    “夺鬼子的。”张健信心十足。

    “你说得也忒容易了,人家手中的枪咋那么容易夺?”

    “你等着瞧吧。”

    张健要去夺鬼子的枪,翠玲听说后,心里担惊受怕,生怕他夺不成,出了事,她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天,张健外出不回。夜深人静,翠玲焦急地等待,她掀开窗户帘,向院内张望,见正房内早已熄灯,公婆早已安歇。

    终于等到了丈夫的脚步声。

    张健进屋,翠玲点燃油灯,担心地问:“你咋这么晚回来?干什么去了?”

    “干什么去了?嘻嘻,干这个去了。”张健笑着,掀起褂子,从腰里拔出一样东西在翠玲眼前晃了晃,灯光下,一把发着黑亮光的精巧的小手枪,“手枪!”翠玲认出是手枪!她惊喜地问:“咋来的?夺鬼子的?”张健笑着点点头,翠玲急切地又问:“咋夺的?”

    “今天下午,我和杨志开手里握着镰刀,埋伏在道边拐弯的棒子(玉米)地里,装着在地里割草,等待时机。”张健兴致勃勃地告诉妻子,“太阳快落山了,一小队鬼子兵顺着道往这边走,有个军官骑着高头大马跑在前面,把后面的拉得老远,我看是个机会,拉着志开隐藏好,等那鬼子骑着马到了跟前,在拐弯时,我猛地跳起来,把他扑下马,趁他摔晕,扑上去,将他掐死,卸了他的枪……”

    “哎呀!俺的娘啊!吓死俺了……”翠玲捂着嘭嘭乱跳的胸口,“后来你们咋逃的?”

    “我和志开把尸首拉进棒子地里,然后一溜烟跑出十多里,等到天黑才回来。”说到这儿,张健叮嘱妻子道,“记住!今儿个这事儿别跟任何人说,连咱爹娘都不能让他们知道。”

    张健自从有了这把手枪,开始着手大干。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张健又夜出不归,翠玲焦急地等待,快天亮时,才听到丈夫的脚步声,丈夫终于回来了!进屋时,翠玲才发现张健的身后还有同村的杨志开。”

    张健和杨志开俩人各背着一支三八大盖,杨志开腰里也别着一支手枪。

    “你们又夺了鬼子的枪?”翠玲惊喜地轻声问。

    “不,这回是缴获汉奸的。”张健把大枪放在炕上。

    “咋缴的?”

    “今儿个在纸方头村来了仨伪军,是催缴粮草的……”志开不等张健答话,边把大枪放在炕上,边笑着说。张健接过话,“天黑了不走,在村长家喝酒划拳,俺俩摸进去,把兔崽子们堵在屋里,缴了他们的枪。”

    “你们真行。”翠玲惊赞道。

    “嫂子,你找几块破布把枪包好。”志开说。

    “干什么?”

    “待会儿包好,先埋在房后,过两天再取。”

    “砰砰……”房后响起了急促的枪声,枪声将翠玲从回忆中唤回。

    翠玲激灵一下,急忙起身穿鞋,提枪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