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菩提道祖 » 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发展(二)

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发展(二)

    张陵,字辅汉,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的第十世孙《汉天师世家》记载: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丰县阿房村,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张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祖二十五岁,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祖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陵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

    张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祖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祖六十岁,后又移居四川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为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罄,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张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真人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天师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

    张道陵先退隐北邙山修道,后得黄帝九鼎丹经,修炼于繁阳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变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诵经堂上,隐几对客,杖藜行吟,一时并赴,人皆莫测其灵异也。后于万山石室中,得隐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行之有验。闻蜀民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饵,谓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于世,须为国家除害兴利,以济民庶,然后服丹即轻举,臣事三境,庶无愧焉。老君寻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内见五脏,外集外神。六天妖魔,尽被降伏。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后,张道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戳。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

    张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传的只有三人:一为王长,一为赵升,一为其子张衡。王长长期跟随师傅,擅长天文之学,精通黄老之术,深得张道陵赏识。而赵升能得师傅道法,却有一段来历:张天师在鹤鸣山炼丹己成,并服了半剂丹药,成为“地仙”之后,他看到身边弟子,多为俗态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务,将九鼎大要,留得奇人。后来,有一年上令之日,从东方来了一位冰胎玉质、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赵升,天师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为弟子。为了考查赵升的道心程度,张道陵曾七度验试,结果,发现他拒绝财色,忍辱负重,怜悯天下穷人,恪守正一道规,称得上满意。七试之后的一天,张道陵带领众弟子,登上云台峰绝崖,崖下一棵桃树,红色果实累累。大家见了,莫不心动,但要想获取,却又退缩三分,天师见此情状,二话没说,欲纵跃崖下采摘大桃,众弟子一拥而上,拦住师傅,只有王长、赵升二弟子,木然不动,黙然不语。谁知众弟子未阻拦住,张天师分开众人,朝桃树方向一跃而下,众弟子齐站崖边,俯身下瞰,却不见师傅踪影,一时惊骇悲啼,面面相觑,无奈之下,失望而归。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又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万六千神灵、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帅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降伏六天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老君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忏”。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张角,东汉时期冀州巨鹿(今河北宁普)人他最初出现在农民大众面前,是一个善道教化的大贤良师.约在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1年),张角开始其布道传教活动。他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张角主要是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同时还广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张角对道徒所宣传的教义中,溶合了《太平经》和黄老道的思想。

    张角信奉《太平经》,他把自己创立的道教组织命名为太平道,就是直接来源于《太平经》。所谓太平道,即行太平之前之义,因为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亦来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今行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卷九十八: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②。张角把自己称之为大贤良师,实际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贤,目的就是要行大顺之道,以教救世赈民,实现天下太平。

    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教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这叩头思过,也来源于《太平经》。在张角看来,天以至道为行,地以至德为家,共以生万物,无所匿,无所私。人之过,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过,跪拜首过的方法是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解子过于天地也。后有过者,皆像子也。天是看得见人间行为,听得懂人间语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请求天神地祇宽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过与痛苦,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过于天地也。符水疗病。《太平经》说得很清楚: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己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所谓重复之字即复文,亦即最早道教的神符。以丹为字即以朱笔书写的神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所谓符水疗病,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饮下,即为吞符。吞符就是使符存于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随之发出,神力发出,百病被驱散,人就会恢复健康状态,精神饱满,所以《太平经》说:今日吞吾字,后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应,其为道,须臾之间,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间,精神随而行治病。这就是张角的符水疗病.咒,亦作祝,即神的言辞,它法力无边,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经》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称咒语为神祝: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之神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其祝有可使神位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语也。又说:此者,天上神语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时时下漏地,道人得传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后汉书·襄楷传》注引《太平经》这段话说: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众得之谓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用之所向无不愈也。张角的咒语疗病,就是对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谶书,它是神言要语,具有无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张角传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九节杖,即权杖之义,传道之具,也来源于《太平经》。《太平经》卷四十二说: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所谓九人,即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太平经》卷七十一说:道有九度。……一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一事者各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就是说,九节杖就是类似于权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职可理九人九气之事,可以统摄天地万物;可以度人得道。

    张角事奉黄老道,在传道的过程中,他以黄老善道教化天下。黄老道成了张角宣传民众、组织道徒的工具。其时,东汉朝野多有信黄老道者,许多统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善道教民,以至青、符、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经过十余年的传教,张角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为黄老,也尊奉中黄太乙.太乙又作太一.《史记·天官书》说太一居紫微宫北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张守节《正义》说:泰一,天帝之别名也。秦汉时期,太一被认为是紫微宫北极天帝或天帝大皇,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记·封禅书》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两汉时期,太一又被视为比北斗神黄帝更高明的神仙。《汉书·王莽传》引《紫阁图》文:太一、黄帝皆仙上天。纬书《春秋合诚图》又有黄帝问太乙长生之道之说。在《太平经》中也出现太一信仰,并有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经》说: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周流洞达六方八远,无穷时也。①太平道在太一之前冠以中黄二字,当与五德终始说有关。东汉光武帝得赤符称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太平道以土为吉,信仰中黄太一,崇尚黄色,隐含着主运土德的张角太平道即将取代主运火德的东汉王朝,建立黄天太平社会的愿望。张角自称黄天,头裹黄巾,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奉中黄太一为尊神,原因就在这里。

    张角除了在家乡冀州传道以外,还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传道。短短的十余年间,全国十二个州当中就有八个州的百姓参加太平道,道徒达几十万人之多。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张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道徒编为以方为单位的教区组织,全国共设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设渠帅总领其事。

    这样,张角经过十余年的创教活动,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几十万教徒,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庞大的道教组织——太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