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 第75章 豪华的会议阵容

第75章 豪华的会议阵容

    接下来几天,李奇维按照自己写的名单,接连迎接前来参会的学者们。

    除了已经非常熟悉的卢瑟福、威尔逊、爱因斯坦外,剩下的都是通过信件交流认识的。

    其中有几个人,是李奇维根据脑海里的资料,主动联系邀请的。

    至于更多的人,就被他无情抛弃了,他现在可没有时间跟小卡拉米玩。

    格罗斯曼给自己回信,他已经放弃物理转行数学了。

    理由是学物理拍马也赶不上李奇维和爱因斯坦,所以这次没有来。

    他放出豪言,以后有数学上的困难,都可以找他求助。

    李奇维哭笑不得,只能随他了,反正自己以后肯定会和数学家打交道。

    他又检查一遍名单,看是否有遗漏,上面清楚地记着各人的信息。

    物理领域:

    1、爱因斯坦:22岁,现为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生,1921年诺奖。

    2、卢瑟福:30岁,现为加拿大院士、麦吉尔大学教授,1908年诺奖。

    3、威尔逊:32岁,现为英国剑桥大学讲师,1927年诺奖。

    4、理查森:22岁,现为卡文迪许实验室助手(卢瑟福带来),1928年诺奖。

    5、劳厄:22岁,现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学生,导师伦琴,1914年诺奖。

    6、郎之万:29岁,现为法国巴黎大学博士生,导师居里,无诺奖。

    7、玻恩:19岁,现为德国布雷斯劳大学学生,1954年诺奖。

    8、马可尼:27岁,现为意大利工程师,1909年诺奖。

    9、密立根:33岁,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助理员,1923年诺奖。

    化学领域:

    1、哈伯:33岁,现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讲师,1918年诺奖。(合成氨)

    2、索迪:24岁,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讲师(卢瑟福带来),1921年诺奖。(提出同位素)

    3、朗缪尔:20岁,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1932年诺奖。(表面化学,白炽灯)

    4、格林尼亚:30岁,现为法国里昂大学博士,1912年诺奖。(有机化学)

    除了以上这些人,还有索尔维邀请的比利时本土的青年学者,加在一起二十多人。

    看完这些信息后,李奇维突然脸色古怪,然后摇头低笑。

    后世的研究者们,估计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李奇维就是随便举办一场会议,怎么就能精准地找到这些诺奖大佬的。

    难道说像磁铁一样,大神之间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诺诺相吸。

    但是此刻嘛,参会的人,目前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等级或者体系的。

    有本科生、博士、讲师、教授、院士,甚至还有工程师。

    就像一锅大杂烩,被李奇维强行放在一起。

    而且现在可没人知道这些年轻人未来的成就。

    在真正的大佬眼中,这可能就是年轻学者间的一次自娱自乐。

    物理领域还好,基本都是熟人,而且有李奇维在,注定水平不会低。

    化学领域他又就不熟,他倒是想把门捷列夫邀请来,可惜还没那个面子。

    李奇维不是很在意外人的评价,反正这也只是第一次尝试。

    ......

    会议前一天,所有人终于到齐。

    李奇维和到来的爱因斯坦狠狠拥抱在一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二人眼神中似有千言万语,但还是按捺下激动,等明天再说。

    密立根则是紧紧握住李奇维的手,神色非常激动,“布鲁斯,谢谢你。因为证明了你的光电效应,我从助理员被评为教授了。”

    李奇维连忙恭喜:“密立根,那是你应得的,我还得感谢你帮我证明理论呢。”

    劳厄此时还是个小伙子,立刻上前主动伸出手,“布鲁斯,太感谢你的邀请了,我感觉自己活在梦中。”

    李奇维笑道:“伦琴教授可是在我面前提过你,说你善于争论,想法很多,是个天才。”

    劳厄有点不好意思,“和你比差远了,教授让我这次好好向你学习,回去后还要给他汇报,哎。”

    李奇维被逗的哈哈大笑。

    马可尼满脸兴奋,依然不可置信李奇维会邀请他,“您好,布鲁斯先生,十分感谢您的邀请。”

    “一直听闻您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的量子理论真是震惊世界。”

    李奇维心道,果然是开公司的,和杰拉德一样,说话就是好听。

    “马可尼先生,你过奖了,我個人对于你的无线电通讯研究非常感兴趣。”

    马可尼一愣,“您也了解无线电通讯?”,随后微微叹息,“可惜暂时无线电只能短距离传输。”

    李奇维笑道:“我认为无线电的未来不可估量,而且远距离传输并非没有解决方式。”

    马可尼顿时两眼放光,但也知道现在不是细聊的时候,于是礼貌地离开。

    接待完所有人后,李奇维又和卢瑟福一起去讨论事情。

    他和索尔维商量后,认为还是让大家先熟悉一下,这样明天的会议就会更放松。

    并且他还建议,需要给会议定几个主题。

    由于物理和化学分开讨论,所以化学那边的主题交给了索尔维带来的学者。

    物理这边,以李奇维和卢瑟福为首,二人现在绝对算年轻一辈的翘楚,众人无不服气。

    二人在房间商议时,威尔逊也在场,他朝李奇维笑道:“布鲁斯,没想到伱能把会议搞得井井有条。”

    “我刚刚和几个人聊天,嚯,现在的年轻人可真厉害,思维跳跃的我都跟不上。”

    李奇维笑道:“没办法,谁让你的年龄在这里算大的了。”

    “你应该找那些化学领域的人聊天,反正他们听不懂你的研究,会认为你很厉害。”

    威尔逊非常郁闷:“布鲁斯,你也太会打击人了,我感觉自己就是来给你凑数用的。”

    卢瑟福打断这对活宝。“布鲁斯,会议你准备什么形式,讨论什么主题。”

    李奇维道:“我想以沙龙的方式随意交流,不用做严肃报告。”

    “由我们俩先开头,我准备讲第一朵乌云问题,你可以讲原子结构研究。”

    “话题打开后,大家再各抒己见,可以把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头脑风暴。”

    卢瑟福点头答应,这和他曾经在美国那边做学术交流时很像。

    大家一起随意自由、不设限制地讨论,因此往往能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

    第一届物理和化学青年学者会议,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开始了,很少有人关注。

    若干年后,物理学家们才明白这场会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