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清命案 » 第四十七章 彼此礼尚往来

第四十七章 彼此礼尚往来

    刘师爷遵照郑大人的吩咐,把五千两银子的银票递给赵铭文时,赵铭文和赵大成连忙推辞,不敢收受。他们知道,漕运受到劫匪袭击,损失了船队,责任应当自负,衙门不该拿出银子来。

    “赵家是为官府办事的,如今官差没有办好,怎么还能接受官府的银子,这补偿款万万不可收下。”赵老爷连连摆手拒绝。

    刘师爷如实禀告:“赵老太爷的话是说得不错啊,但是官府也有守护之责啊,此次漕运衙门也派遣了军爷。赵家明知道路途艰险,又有匪患,还是运送粮草,别人可办不到啊。郑大人体恤赵家,特命本人前来,这银票在手,不会是假的,你们就别犹豫了,收下吧,不要辜负了郑大人的一片好心。”

    赵铭文推辞一番,只好收下,让大成取了五十两银子谢刘师爷。得了银子,刘师爷受宠若惊,开开心心回去了。

    目送刘师爷走出去,赵铭文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赵大成送完刘师爷后回到客堂来。

    “爹,郑大人办事倒干脆也挺义气的,这种官在寿阳还是少见啊。”毕竟是五千两银子,如果补进之后,赵家的损失也不大了,所以大成也感到很欣慰。

    “愚蠢。那有这么便宜的事。”赵铭文摇摇头道。

    “爹,怎么了,有甚么不对吗?难道他郑大人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自古以来,只有民敬官,那有官敬民之理?郑大人这一招苦肉计,用心良苦,是演给朝廷、巡抚衙门和钦差看的,厉害啊。他们明里是官府支持了商家,尽了官府之责,获得助商的美名;暗里呢,却让我赵家捧了个烫蕃薯,你能吃得下吗?知府衙门损失了,赈灾不就困难了吗?他们没有了银子,问谁要啊,不就是问我们嘛?自古以来,衙门主动送上门的钱是不好随便拿的。”

    “爹,这么说银票还得送还官府去。”大成恍然大悟。

    “既然收了就还不了了,以后这银子还得吐出来。算了,爹想,寿阳官府丢了银子,丢就丢了,那是官银,只要丢得其所还是值啊。大成啊,我想,自打爹爹做寿之后,事就不断,近日我夜观天象,是不是爹爹的寿数将尽了?”

    “爹爹,你不要那么想,赵家那么大,出点事在所难免。爹爹德寿齐福,必能高享百年啊。”

    赵铭文走到一张供桌前,那上面摆放着二儿子送的寿山石雕。

    “爹人老了,是不中用了。唉,大成啊,明儿你把崇武给爹这尊寿山石雕寿礼送到郑府去吧,看得出,郑安大人非常喜欢这块寿山石。”

    “爹,这可是崇武给你的寿礼啊,能找到这种寿山石可不容易啊,怎么能够送人啊,这不行。”

    “是不容易,的确是个好寿礼啊,也难为老二一片苦心了。”赵铭文用手摸摸石雕,“大成,你难道不明白吗?这石雕虽好,可是它只有六座山峰,只有六座寿峰啊!”

    大成愣愣地站在那里,眼前寿山石雕的六座峰依旧光亮。他突然明白爹爹为什么感叹,原来六座山峰已经是尽头,爹要的是群山群峰啊,一眼望不到边的寿山啊。

    第二天,赵大成根据爹爹的意思,将寿山石雕抬到了郑安的书房。他还专门带来一张红木的半桌,用于摆放着寿山石雕,郑安看着是爱不释手。

    大成和狗子立于一边,看着郑安大人的神态,也是非常高兴。

    “好啊,好啊,如此石雕艺术中的珍品,郑某怎么好收下呢?不行不行,赵公子,请告诉老太爷,这寿山石雕是老太爷的寿礼,郑某人不好夺人所爱啊,心意本官领了,寿山石还是完璧归赵。”

    “郑大人言过了。寿山石雕确是好东西,但好东西也要有识货的人来赏玩才能显出它的价值。这寿阳地盘上,像郑大人这等懂得玉石书画的行家,能有几个呢?我家老太爷年岁大了,对这种玩艺他没有多大的心思了,也不懂玩寿山石,请大人理解我们老太爷的本意。”

    “不能怎么说啊,毕竟这是老太爷的寿礼啊,下官于心何忍啊。”

    “老太爷年事已高,欣赏不了这些。郑大人对赵家如此关爱,赵家是感恩不尽啊,这尊石雕务必收下,老太爷从来是说一不二的,不然老太爷生气就不好了,我嘛也不好交代。请大人收下。”

    郑安看着寿山石,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作揖向赵大成行礼:“既然如此,那恭敬不如从命,本官收下,收下。赵公子回去替本官向老太爷问安,改日必定前去登门拜致谢。赵公子,此次船队受了损失,衙门竭尽所能,但本官还是觉得对不住赵家啊。”

    “郑大人此言何意?”

    郑安佯装为难:“也就是捐银一事,本官多次替赵家向钦差魏大人求情,捐银数额仍然非常高,减少似乎有困难,本官怕无能为力了,亏待赵家了。”

    “捐银一事,我父亲让我转告大人,赵家虽然家财略有宽余,然而近几年经商效益不高,每年都要捐赠寿阳的百姓。今年又是大灾之年,赵家施粥就出了数千两银子了,再要捐十万之数,实在是太多了,想听听大人的意见,务必替赵家想想办法。”

    “减去一万,九万两如何?”

    大成不动声色,知道郑安在和自己买关子,他摇摇头:“九万两也太高了吧?”

    “本官实在有些为难啊,上面知道赵家受过皇恩,如今朝廷有难,赵家更应挺身而出,本官不敢徇私,想到赵家为寿阳做过许多善事,本官又于心不忍,怎敢再加重赵家的负担。只是听说其它州有几家大户已经上缴了捐银,寿阳也不能落后。”

    赵大成也知道衙门的规矩,不过是郑安大人的现场表演而已。衙门在处理这种事情上,余地很大,办法很多。

    郑安见赵大成不说话,看了看桌上的石雕,想了想说:“既然赵爷认为太多,那么本官斗胆作主,捐银降至五万如何?”

    听到捐银数量降至一半,赵大成终于露出了笑容:“郑大人如此爽快,那好吧,容赵某回家禀报父亲再定。”

    “请便。”

    大成告辞走后,郑安仔细地打量寿山石雕,欢喜得不得了,忍不住用手抚摸起来。

    “老爷又得了宝贝了。”夫人进来,看如此完美的石雕也是非常吃惊。

    “当然是宝贝,何止是一般的宝贝,我想如此精品怕是巡抚大人府里也少见哇。夫人可曾听说,乾隆皇帝做梦玉皇大帝送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他‘福碌田’三字?”

    “不曾听说,难道与此石有关?”

    “乾隆皇帝醒来后,让人去寻找石头,给自己圆梦,一个福建的大臣说,皇上所说的石头在福建寿山,黄石叫田黄石,价值连城啊。这块石头虽然不是田黄石,也是名贵的芙蓉石。”

    “难怪老爷如此高兴。不过说到底总是别人之物啊,我这心里总不踏实,看到这些东西就有堵气的感觉。”

    “夫人说错了,这哪里是别人之物,是郑某买下的,出了几千两银子买下的。”

    “老爷是在戏弄我吧?何时见你拿过银子。”夫人不解。

    “妇人终究是妇人,我没说买东西就非得用自个的银子啊,俗话说有权就是钱吗,我和他们赵家是各取所需,这叫彼此礼尚往来啊,好戏还在后面呢。哈哈哈……”

    郑安所谓的“好戏还在后面”,其实指得就是捐银一事。他知道魏伯仁肯定不会放过他,寿阳捐银事在必行。可是,江南省的官吏都在看着他,让他有些迟疑不决,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不会开这个头。但是,他已经做好两手准备,即使要捐银,他也不想自己出,必然要将捐银的压力让寿阳的商人们来承担。

    赵大成回家跟赵铭文一禀报,从十万两捐银降到五万两,老爷沉默了。这一点赵铭文早就清楚。

    寿阳这些年无大灾,受些小灾也都是朝廷拨银子的,可以说衙门里是有银子的,本不需要动用民间捐银就能够赈灾。可郑却偏偏不肯自救赈灾,各县的灾情还摆在那边,不知是何道理。他知道郑安做事不露声色,但胃口不小,寿阳最后的赈灾肯定会将他们商人推出来,要逃避恐怕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银子多少而已。无奈之中,于是,他让大成先准备五万两银子,不要拿出去,等待时机,看形势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