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贞观落榜生 » 004 李威风,你放屁!

004 李威风,你放屁!

    “既然如此,愿听李老哥高论。”苏士安做了个请的姿势。

    李二将昨夜与诸位大臣会议的内容娓娓道来:

    “我大唐自立国以来,改革科举,改革之后,科举取才,不论贫富,不论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尽可来科举,此乃寒门学子之福。”

    “再说这士家之事,如今新朝初定,诸多事宜还要仰仗他们,朝中多数官员都是士家子弟,他们是朝廷的根基啊,若此时要和士家大动干戈,无异于自掘坟墓。”

    李二喝了一口酒,顿时惊为天人,这酒甘醇浓烈,人间少有。

    这小子不仅厨艺精湛,竟还懂得酿造之法。

    喝完酒后,他看了一眼苏士安,只见苏士安双目紧闭,似乎是在沉思。

    哈哈,你那牛逼劲呢!?没话说了吧。

    李二正自洋洋得意,突然感到一阵风吹过脸颊,有一张大脸在紧紧盯着他。

    “李威风,你放屁!!”

    长孙无忌看到了这辈子难忘的一幕,苏士安一脚踩在桌子上,一手指着李二,那根手指都快塞到李二的嘴里了。

    我滴个亲娘嘞!想他和李二青梅竹马,一同长大,还没有谁敢这么指着李二。

    没想到在这小小的万年县,竟有这等勇猛之士!

    “还有你张无忌,看什么看,你特么的对得起这个名字吗?就知道吃吃吃,喝喝喝。”

    苏士安冷笑道:“想必他说的那番话,你也是认同的,你们两,一个蠢材,一个庸才!”

    长孙无忌心里苦啊,关我名字什么事?特么的皇帝老儿说话,我总不能插嘴吧。

    李二被骂的一啃一啃的,这无异于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了他几个大逼兜。

    好啊好啊,今天你苏士安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杀!必须杀!

    李士安起身,理了理衣衫,文人雅士风采展露无遗。

    “二位坐好,且听我言。”

    我苏士安,要装逼了!

    “如今大唐科举一年一次,只有两试,一为乡试,二为省试。”

    “有两种,一为制举,二为常举,制举通常是朝廷急缺官员,临时举办的考试,有点脑子的都知道,制举已经变成了世家子弟的独角戏。”

    “像这种紧急的考试,寒门贫穷子弟根本来不及准备考试,此为一弊。”

    “要削弱世家,也得从这考虑考虑。”

    “我问二位,是也不是?”苏士安质问道。

    李二沉默不语,疯狂炫着酒菜的长孙无忌也停下了筷子。

    苏士安此语,惊为天人!直至问题症结所在。

    没等他们回答,苏士安继续道:“再说常举,也就是普遍的应试,一年一次,看似十分方便,其实不然。”

    “科目中常有时务,策论,豪门世家子弟,常年在书海中,身边更是不缺名师,对他们来说,还算不难。”

    “可要是寒门贫穷子弟呢?要了解国家时务,经年大事,就得常居京城,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事。”

    “然而一年一次,他们就得久居京城,不好错过任何一件大事,试问这样一来,他们的家里,负担得起吗?”

    “到头来,科举的人才不还是世家子弟吗?”

    满堂文武,朝中重臣,竟然无一人考虑到这些,李二急了,“那该如何做啊?”

    “科举就改为三年一次吧,这样时间充足,层级细分,由原来的乡试省试,改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递进。”

    “这样一来,由下往上,很多寒门子弟就有机会了。”

    长孙无忌深以为然,此法确实可以给很多人提供科举的机会,层层递进,三年一次,这样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

    李二不由回想起昨夜与大臣开会的场面,想起他们一言不发的样子,都想给自己两耳光。

    丢人啊,我大唐衮衮诸公,竟然不如一个市井之徒!

    李二收起了刚来时的得意神色,虚心道:“那世家该如何?”

    “你说的那番话对也不对,世家不是不能动,而是堵不如疏,该拉拢的拉拢,该敲打的敲打,该削弱的削弱。”

    毕竟这个年代,世家是常态,想要彻底杜绝,是不可能滴。

    苏士安道:“我有个办法,既利于科举,也能削弱世家。”

    长孙无忌洗耳恭听,李二两眼放光。

    “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大办学舍,处处有学舍,地地有学舍,尽量让想读书的人可以读书。”

    李二不解道:“此法确实有利于科举,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可削弱世家又从何而来?”

    “李老哥啊,你这呆头呆脑的样子,我真怕你哪天,生意做不下去,倒闭了。”

    苏士安翻了个白眼,解答道:“教育掌握在谁手里啊?”

    “我明白了!”长孙无忌茅塞顿开,“世家多名师,书籍浩瀚入海,由国家大办学舍,将教育资源分给学舍。”

    “这样一来,可不就是削弱了世家吗。”

    “不错不错,无忌老哥,你比李老哥脑子好点,不像他呆头呆脑。”苏士安一边吃菜一边说道。

    慎言,慎言呐,苏老弟啊,你这是把我往刀口上推啊,你吃干抹净,这要是回了宫,皇帝不得弄死我!

    长孙无忌闷头喝酒,不敢看李二的眼神。

    此法甚好,不过苏士安有一点没说,分了世家的教育资源,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不过李二有信心,且有魄力,干好这件事。

    唉~~~,该如何啊,饱学之士,朝廷大员,思维见识竟然不如苏士安一个泥瓦匠。

    看朕回去,如何问你们个哑口无言!

    “大唐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可以国子监为中心,扩充学舍,以点成面。”

    苏士安畅想道:“此法在京城成功了,可在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复刻,三都若成,那么各州就可以效仿此法。”

    “如此一来,知识的传播途径就多了,到时候,大唐百姓除了那些不遵纪守法,都可以来读书嘛。”

    李二不由神往,若我大唐有朝一日处处都有读书声,那才是盛唐!

    “这么多人读书,那参加科举的人岂不是太多了,未免有些太过鱼龙混杂,对国家吸收人才很是不利啊。”

    长孙无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此言差矣,张无忌老哥,未免有些狭隘了,我问你,读书是为了什么?”苏士安抛出了问题。

    长孙无忌苦苦沉思,倒不是他不知道答案,而是又怕苏士安这话有什么坑,让他在陛下面前又丢了面。

    “知书达礼?”长孙无忌试探着回答道。

    “对喽,读书不一定都要参加科举,试问我大唐百姓人人知书达礼,会如何啊?”

    苏士安看向了李二。

    “若人人知书达理,那我大唐人家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君王在前,百姓在后,大唐必将雄于天下!”

    李二说这话的时候,因为太过激动,竟然浑身颤抖。

    好啊好啊,若大唐有朝一日能在我手中变成这样,不枉为人君!

    长孙无忌对这样的场景,同样神往,他提了杯酒,歉意道:“是我喝多了,竟然被苏小友一语点破梦中人呐。”

    “不过啊,不过..........”

    长孙无忌与李二又揪起心来,这小子说话就爱大喘气。

    “扩充学舍之法是个好办法,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苏士安语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