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安乐皇 » 第十九章 语句通顺还行?

第十九章 语句通顺还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席间人在不同席位的角度听着,都安安静静的听秦安乐吟诵完,而后安安静静的细细品读,初听之下虽有些晦涩难懂,但只听诗面用词便已心有所动,也心有所感,回味之后,诗中语句的用词讲究与含义及意境等,更是难不倒在场大多数人,不过片刻时间,便都完完全全消化了这首诗作。

    “这才是诗,好诗。”知府林观致对这首诗很是喜爱,听到现在,府学和书院的学子们虽然也有不少好的诗词诞生,可称得上数量繁多,但在他心中,与这首诗相比起来都略逊一筹,目前为止也是听到的最合心意的一首,也总算是如愿的听到了一首好诗作,又不免感到意外的是,竟不是出于诸学子之口,而是出于酒楼东家,当即略带考校的问身旁陪坐的儿子。

    “昭然,你以为此诗如何?”

    “确实是难得的好诗。”

    林昭然翩翩君子,儒雅后生,受其父林观致的影响与教导,也非常热衷于诗词之道,主动跟来赴会也主要是出于诗词,他之前在学子们争吵时便不曾发一言,过后也是只与父亲林观致讨论诗词等事,作为名声在外的知府公子来说,谨言慎行的他,行事上可谓是格外低调,随后便与林观致逐字逐句的探讨起了这首诗好在何处。

    常典赞也是二甲进士出身,对诗词的欣赏能力自然是有的,也能听得出来是首好诗,不过并不热衷于此道。而那些请来品赏诗词的诗词大家和先生师者等人,对诗词方面都是研究颇深的人,虽然立马听出了是首好诗,但按诗词文会的流程与规矩,但凡诗词文会上出现的诗词,他们先相互讨论一番,交流下彼此的看法,而后才会给出点评结果。

    由于不是对方学子所作,两方学子此时便没有产生任何火药味,气氛很友好的反而当起了旁听者,都在各自席位上交头接耳的讨论与点评这首诗。栖霞书院的众学子以及山长温阳明与岑风涛及文问彻等,此刻便在讨论着,品赏着诗句。

    陪坐在温阳明身旁的温秋霜,神色凝重地蹙着眉沉默着,倒不是觉得诗不好,而是觉得太好,好到了无可挑剔,不由自主地便以很严肃的态度在对待,在心下回味着这首诗。

    “秋霜,酒楼东家的诗,你如何看?”温阳明此时转头问身旁女儿。

    “此诗极好。”温秋霜认真的道:“每一字都用尽了心思,在保证韵律工整的情况下,改动任何一个字都会坏了整首诗,可称得上匠心独运,无比巧妙。”

    而对面临安府学席位上,学正官葛易简和贺炎炜以及许应元等也正低声讨论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词工整,且讲究,确实好,但……”许应元疑惑皱眉:“但长江是哪条江?”

    “想来也并不是具体地名,泛指大河大江罢了。”

    讨论之余都没想到被低看一眼的小小商家能有这样的才学,很是意外被嫌弃的一介商贾能作出这样的诗来,这群府学生觉得诗好之余,心中也多少有些不是滋味,确实谁也没想到,原以为本次诗词文会只是自己与对面书院学子们的交锋主场,竟会突然冒出一个东家来,或说东家也出来作诗了,还作的这么好,顿时感觉有点脸疼。

    当然了,又不是栖霞书院的学子,他们如此一想,也便很快咽下了这口气,商贾之家才学再好又能有什么用,按他们的道理来讲,又不能出仕为官,无非扬些名,娱人娱己,拿些不中用的奖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萧金水眸子中隐有泪光,为这句十分动容且动情,她神情郁郁,语调忧愁,她很喜欢这句,但与她自己人生无关,她虽并非生来富贵,但却因天人之姿的相貌,自小就是青楼老鸨们手心里的宝玉佳人,疼惜得不得了,十岁时便已名满西湖,自那时候起,便已跻身富贵名流,玉食锦衣,不曾有缺,也就自然不存在感同身受,仅仅因为体会到了诗中之意才如此感动。

    “这句……写的真好,好似道尽了人生,也道尽了沧桑,既悲又凉且辛酸又无奈,初读令人心间沉痛,品后又令人感怀与明悟,意境迭出,妙境重重。”

    “姑娘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呢。”身侧侍婢闻言,身子略微前倾来。

    “仅这一句,便当得起上乘佳作了。”萧金水幽幽的道:“此人面上不拘一格,洒脱不羁,或有些意气风发的纨绔做派,没想到心中,竟有如此悲凉的一面,若不是经历了许多人生起落,便是见识了许多世间苦难,若不然就算是才思敏捷,也很难作出这样的诗句来。”

    “姑娘亦有出众诗才,做起诗来,未必输他呢。”

    “你们不懂,不要说大话。”萧金水将席案上的花瓷小碟子递到身侧:“碟中剩余的流光溢彩翡翠蛋拿去吃了吧,没吃够的话,待会儿我们走时,便再买些回去。”

    “魏叔……”

    相隔不远的席位上,林采荷问老魏道:“你觉得秦东家这首诗做的怎样?”

    掌柜的老魏捻着颌下小须,摇头晃脑的念诵了一番,道:“语句通顺,还行。”

    “嗯。”林采荷道:“我也觉得还行。”

    席间众人品赏完了后,渐渐的就再没人讲话了,这首诗给出的反响,秦安乐毫不意外,本就在意料之中,老杜的登高,不好才怪呢,目前就看自己请来的诗词大家和先生师者等人给出点评结果,看临安府学和栖霞书院的学子们,还有没有人敢继续作诗来一较高下,如果不行的话就继续,老杜不行就上老李的,老李不行就来老辛的,老辛不行就来老苏或老柳的。

    总之五百两银子的奖赏是拿定了,是必须要拿回来的,天王老子也留不住,秦安乐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