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默勒傻子 » 第二十六章,拜访杨夫子

第二十六章,拜访杨夫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清晨的默勒庄轮罩在金光灿烂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片的祥和与安宁。踩着一地碎雪前行的王浩,感慨万千,一年多以前,王浩还是个放牛娃,是个傻子。被张宝揍死后,自己才穿越而来,世事无常啊,没想到今天竟然中举了,那以后就没人敢那样欺负自己了,更何况自己不是以前的王浩了。

    趁着今天空闲去拜访一下恩师杨夫子,感念他的教诲之恩。手里提着礼物,敲了敲大门,出来的是杨夫子的女儿玲玲,杨夫子一儿一女,儿子叫杨卿,女儿叫杨玲,小名玲玲,刚满十岁,看见王浩,露出甜甜的笑容,问王浩找谁,王浩摸了摸小丫头的头告诉她,自己叫王浩,今天是特意来拜访先生的,小丫头歪着脑袋,好奇的打量着王浩,“你就是爹常常说的王浩啊,听说你是今科解元,解元厉害吗?爹在书房呢,你进来吧”。

    王浩笑笑,并没有说话,推门走进院子,眼前是一个不大的小院,四间主屋,两边是各两间厢房,斑驳的墙壁,破旧的院门,东南角一颗绿悠悠的松树带给这个颓废的院落一丝生机。王浩正在环顾四周。

    年代久远的主屋这边,忽然传来一声“玲玲,谁来了?”,“爹,你的学生,王浩,就是那个你常说的王解元”,玲玲甜甜的回答到。“是王浩啊,快请进屋”夫子的声音再一此传来。

    看着破旧的院落,王浩心情复杂的踏进了主屋,一进门,杨夫子一把拉住王浩,左看看,右看看,把王浩正蒙了,这咋回事?有点丈母娘看女婿的味道。不会吧,玲玲还小啊,不应该啊。

    看着一脸懵逼的王浩,杨夫子开心大笑“王浩,你很不错啊,竟然是解元,原先我想你顶多能中举,就已不错了,没想到竟然给我弄了个解元,哈哈哈,我杨夫子慧眼识英才啊,你是我们默勒庄的麒麟也”。

    看着兴高采烈的夫子,王浩心情大好,恭手“学生能得偿所愿,还是夫子孜孜不倦教诲的功劳,没有夫子,就没有我王浩的今天”,“好好好,不骄不躁乃君子所为,玲玲,告诉你娘,炒两个小菜,我要和我的解元学生好好叙叙旧,喝两杯”。小玲答应一声,就跑走了。

    虽然王浩今天还有事,但看着夫子兴致勃勃的,不忍打断,喝就喝呗,难得夫子开心,就当舍命陪君子了。

    喝了点小酒的夫子,话就特别多,跟王浩从乡间小事聊到当今时政,王浩不久就要进京,对当今的一些法令和朝廷的政策非常感兴趣。杨夫子就告诉他“当今圣上年老体弱,诸位皇子都蠢蠢欲动,虽然圣上已经立了长子赵睿为太子,但其生母是宁妃,而皇后只有一个珠玉公主,太子又性子软弱,在朝堂上支持他的人不多,而齐王赵晋,风度翩翩,有会揽烙人心,颇得许多大臣支持,更有楚王赵贺,魏王赵智,都在暗中布局,还有其他王爷,有被封地在外的,都不安分,京城水深啊”。

    听着杨夫子滔滔不绝的分析当下局势,内心早已波涛汹涌的王浩忙请教杨夫子,如果自己有幸高中进士,将如果应对。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杨夫子虽身居乡野,但总能对时局说出一针见血的诟病和解决方法。

    杨夫子不简单啊,决不是大家所看到的那种。满面红光的杨夫子就告诉王浩,如果高中,按照惯例,前三名将被任命为翰林编修等闲职,会留在京城,其他进士则为地方官员,最大也就是县令,如果朝廷上有人,可能分到离京城比较近的地方,反之,就会分到偏远地区。十年八年就别想更上一层楼了。

    越说兴致越高的杨夫子,开始给王浩规划未来“你如果高中,就应该避免朝堂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要卷到任何一方,也不要得罪任何人。要想办法调离京城,去地方上磨练几年,等京城一切尘埃落定,你再想办法调回来,这一切就看你到时候能考个什么了”。

    又喝了几杯后,杨夫子继续到“我在昔年曾有几个同窗,现在身居要位,我给你写一份信,如果有什么困难,实在没办法了,就拿着我的书信去找他,相信会给我这个薄面的”。王浩大为感动,这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这是父辈才会这样不惜余力的帮助阿,

    心里充满敬意的王浩,双手接过文书,深深的鞠躬,眼含热泪“但凡王浩今后有半点出息,绝不忘夫子的今日载培”。

    杨夫子迷着眼睛,微微点头,我有你这么个学生,是我此生最大的欣慰,自己有点遗憾,自家小儿,天资痴懂,看来读书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话到这里,王浩如果还不明白杨夫子的意思,那他就白活了。王浩赶忙表示,此番进京,如得一官半职,绝不忘夫子的教诲,日后定然会拉杨卿一把。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阿,杨夫子是在给王浩铺路,又何尝不是给自己儿子杨卿铺路呢。也难怪,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最大心愿阿。

    从夫子出来,王浩心中有了计较,神色也凝重了起来,看来京城不好混。水很深阿,不管了,走一步是一步吧!

    心情复杂的王浩又马不停蹄的去张县令家拜访,门口的小斯经过通报后,知道是解元郎来访,殷勤的把王浩领了进去。

    王浩看着对他很客气的小斯,忽然有种恍如隔世,一年前自己来这里送青盐的股份,小斯也没有这么热情,今天换了个身份,就完全不一样了。还是有功名好阿,去哪里都方便。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大街无人问。时道如此。

    一步跨进张县令家大院,一脸笑容的张县令,远远的迎了上来,“学生王浩见过县令大人”,“王解元怎么这么客气,你我以后恐怕就是同僚了,如果解元不介意,我们就兄弟相称,如何?”。“县令大人折煞学生了,兄弟相称万万不可,县令大人跟我父亲年纪相差不大,如不嫌弃,学生称县令大人为叔,可好”,“阿,叔,好好好,还是贤侄说的对,做叔叔好,叫着亲切,丫鬟上好茶,我要和解元贤侄好好聊聊”。

    其实王浩跟张县令没有什么交集,去年提炼青盐后,为防小人的骚扰和官府的q压,不得意才送出二成股份给他,以求精盐的正常运作,这才认识了张县令。

    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天南海北的胡恺一顿没什么营养的话题后,王浩借故溜了出来。

    还是大街上的空气新鲜,跟张县令说话,感觉闷在胸口。常舒一口气,王浩匆匆往家赶去,还有更多的事等着他,没有时间留在哪里跟县令消磨时间。

    敬请关注,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