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改天换日 » 第三十一章声名远扬

第三十一章声名远扬

    接下来那些琐碎的事情李渊都安排妥当了。李民回到了平常生活状态。

    唯一不平常的是,在一天。燕都的官府拍来了一群人来到了蓟城,而目的地是李民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全家都很懵。

    但当这些人说明来意后,则是巨大的惊喜。原来之前于公听完李民的行为后,觉得这种行为非常好,应该得到表彰。于是于公就将李民的事迹上报给了节度使。

    新上任的节度使也觉得这样的行为应该得到表彰,于是就赐给了李家一个扁。而在赏赐这个扁的时候,提字确是非常困难的事。

    李渊作为家主,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角色,而且这些粮食确都是李渊提供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直接给李渊赏赐。但于公上报的说法确是以李民为主角,经过打听节度使也知道李民在于公那上课。

    所以于公的上表是希望可以将赏赐给李民,作为自己手下一个重要的县的县令,于公的感受自己不能不去重视。

    于是王彗决定,那就两人一起表扬。于是决定提字“教子有方”。在现代这可能只是说一个善于教育孩子,但在古代儒家社会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味。

    治家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而教子有方就是属于治家范畴。而换个角度来说,可以视为赞扬李民有素养。但李民还是属于次要表扬,李渊才是第一顺位。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王彗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节度使,需要的是保证自己节度地区的安定。而随着流民越来越多,最先出现问题的是城市。各个城县的正常生产都收到了影响,而且一群饥饿的人聚在一起想法就会多了起来。而且这些人并不害怕官府,倒不是官府的掌控能力差,而是对于他们来说惹到了官府顶多一死,而继续这样下去饥饿的感觉确是实打实的不好受。

    为了解决这些城市流民的问题,王彗命令各级政府进行施粥,但是和庞大的流民数量比起来官府的能力还是不够,暴乱治安下滑不时还是在城市内发生。

    而在乡下,流民的行动则是更为无序。但偶尔会有流民组织起来,去各个村落发生冲突。然而面对这种事情官府却坐不出来任何事情。

    面对这种级别的冲突,一般是只能调动部队。但现在部队却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在关外金国的军队已经开始了集结,随时有可能攻打边关所以部队必须处于待命的状态。

    所以解决流民的问题,更多的是希望民间自行解决。于是王彗决定通过表扬李民李渊,来起到鼓舞他人的效果。李民李渊则是被当做了标杆,王彗派人去各地进行宣传。

    李渊作为北地数一数二的富豪,有一定见识的人都认识他。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效果更好,人们听说李渊获得了教子有方到评价都有些羡慕。在这个时代名声是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它无法用钱来衡量,也无法用钱来购买。更多的则是通过各种运作来获得,典型的是二十四孝图。

    而此刻,李渊只是依靠施粥招募佃户就可以获得一定名声,众人都很羡慕。李民的名声是增长最快的,因为李民执意招募那些家有老人的行为得到了很大的赞扬,尤其是在文化人中。

    最为明显得一件事是,在幽州有一位隐居深山的老儒。这位老儒因为忍受不了大魏的朝廷,因此决定回到幽州老家隐居。也正是因为这种行为使他赢得了文人圈的一致尊重,也因为如此有些年轻人决定跟随隐居起来。

    而这会是老儒少数几次出来露面,这位老儒这次出来则是说“今天下佃户多为佃户,若有老者则不要,而今李家小儿,不嫌家有老者,招募者多为家有老幼者实为仁义之举。”

    老儒发话的意义不尽显于他自己,而是用自己的话语当了指向标。之后称赞李民的行为会成为一种文化人的政治正确。在这种情况帮助下,不仅在幽州,在别的地方李民的名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最为有意思的是在流民里,许多见过李民喝过李民的粥的人觉得没什么,很多没见过则是将李民抬到了很高的地位,在他们的心里李民是一位非常仁慈的人。有些流民在犯罪后被捕的时候会喊一句,昔日若遇到仁义的李民,我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在一个又一个的谣言中李民正在被不断的完善,最终李民的形象在流民的心里已经处于一个完美的状态。

    李民获得的好名声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尤其是那些更有志向的大家族。因为在魏朝当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征辟,而征辟则是非常考验家庭背景,若背景不够则是用名声来凑。

    众人因此非常羡慕李民,而想要让自己家的孩子以后走仕途的也开始动起脑筋来。于是在王彗将李民的事情传递到各地之后不久,各种施粥铺应运而生。而这也是节度使王彗所希望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在接下来的最重要的事。

    回到李民家,面对着突如其来的赏赐,最为开心的当属母亲耶律晴。而李渊在短暂诧异后也反应过来事情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很自然的给来办事的小吏一些银两来表示感谢。看见有银两后,那名小吏也是笑脸相迎,拿着好处不一会就走了。

    李民因为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明白这块扁有多大的作用,但看着父亲母亲那高兴的神情,傻子也能猜出这块扁很重要。

    而当来送扁的人走后,李民才问起为什么看到这块扁这么高兴。于是李渊就给他解释起来。但即使李渊和李民详细的解释,但在李民看来这也不过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名声,并没有什么用。

    这也不是因为李民愚笨,而是李民毕竟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现代人的思路,不了解在古代名声的重要性,但李渊却说了很多,而概括起来就是一点,名声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