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农庄 » 第十四章:采纳计策

第十四章:采纳计策

    太极宫,甘露殿。

    今日殿内坐满了武将,李靖,李勣,尉迟恭,连久病在床的翼国公秦琼亦在座,李世民为了体恤他,特意让他躺在一张软榻上。程咬金那厮因为没捞着出征的活,心里不高兴,跟李二告了假,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没有来,不得不说,满大唐也就只有他敢这么干了。

    文官也有,长孙无忌,房乔,诸遂良等等。

    武将们不拘小节,坐在殿内嘻嘻哈哈斗嘴,文官们的神情却颇为凝重,细细观察一下殿内文武官员的比例,便能发现不少微妙的细节,武多文少,又是商议薛延陀之事,由此可见陛下的心思。

    尚书左仆射房乔暗暗叹气,看来陛下决心已定,要出兵攻打薛延陀了。陛下性烈,永远受不得挑衅,当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可汗兵临长安城下,逼着陛下签下耻辱的渭水之盟,仅仅只过了四年,陛下便报仇雪恨,将颉利可汗活擒至长安,如今薛延陀二十万大军犯境,心气愈高的皇帝陛下更不能忍了,北征薛延陀已是定局。

    说是商议,其实只是李世民将众人叫来宣布自己的决定。

    攻打薛延陀不是一时意气,李世民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也有过多次思量,如今大唐兵锋正盛,十来年的休养虽远未达到国强民富的地步,却也是粮仓丰足,刀械满库,再加上官府清廉,万众归心,天气也正至初夏,可以说无论天时地利人和,这一次都占尽了,至于战争的代价……古往今来,哪一次战争不需要付出代价?

    “朕心意已定,即日调关内河北两道,计十万府兵,出征薛延陀,拜卫国公濮州刺史李靖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总领关内河北十万大军北征……”

    房乔暗叹一声,不得不道:“陛下请三思,我大唐如今休养之策甫见成效,民居仓廪堪堪充足,此战凶险,耗钱粮巨万,遑论我关中万千子弟性命,我大唐耗十年之功而创下的盛世怕是大伤元气,再穷十年之力方可复见,故臣以为,对薛延陀莫如以怀柔抚之,待四五年后再兴刀兵方为上策……”

    李世民眼中露出凶狠的戾气,重重地道:“玄龄勿复多言,朕意已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力,礼部拟草檄文,户部拨运粮草,兵部调遣将士军械……今日无论文武,无论政见,战端开启,务必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来年今日,朕要看见薛延陀之牙帐已成我唐人牧马之乐土……”

    话未说完,一名宦官匆匆走来,小心翼翼跪在殿外道:“启禀陛下,卢国公求见,说事出紧急,关乎军国大事,求陛下召见。”

    李靖笑道:“程老匹夫不是说身子不舒服么,怎么,还是忍不住过来了,哈哈哈……”

    “哈哈哈哈”底下众人也是一阵大笑,看来告假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让他进来吧,怎么说也是我大唐的将军,这等事不来,还像话吗。”

    程咬金龙行虎步,进来之后先向李二行礼:“见过陛下。”

    “好了好了,这都不是外人,知节不必多礼了,这么着急过来,有什么军国大事。”李二挥手道

    “陛下”程咬金一抱拳:“臣告假可不是跟李靖那匹夫斗气,而是回去想破敌之策去了。”说完还挑衅般的看了李靖一眼。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底下一群大臣都不怀好意的笑起来了,人人都知道,程咬金擅长带兵,但是多是直接开打,什么时候他也能想这种计谋了。

    程咬金也不在意,老神在在道:“薛延陀真珠可汗膝下二子,而薛延陀名义上亦是我大唐之藩属,陛下若是遣使下旨,分封真珠可汗二子为可汗,并划其国土及国中勇士,俱裂封二人,使之内斗,我大唐便可不费一兵一卒,让薛延陀自乱阵脚。”

    大厅里安静的落跟针都能听得见,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程咬金吗,还是那个大老粗???

    良久,李绩脸色复杂,一字一字地道:“推,恩,令?”

    房玄龄也是惊叹:“果真是推恩令,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想不到程将军有如此谋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程咬金笑的见牙不见眼:“怎么样,李靖老匹夫,此计可不比你那打打杀杀来的好,哼哼。”整个人骄傲的不行,仿佛得了独食的大公鸡,尾巴已经翘的老高了。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一点就透,

    推恩令,始出汉朝武帝,当时汉武帝刘彻很苦恼,真正的寝食难安,因为他的祖宗汉高祖刘邦太没文化,立国之后大肆分封刘家子弟为王,放眼华夏大地,这里一个王那里一个王,真正是祖国江山一片刘,立国时没什么,刘家子弟感恩戴德痛哭流涕谢皇帝封赏,然而给了王位就得给权力,给了权力还得给兵将,久而久之,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对中央政府也越来越不敬,皇位传到武帝刘彻这里时,刘彻已经拿这些王啊啥的没辙了……

    王爷们势力太大了,诸王势力合起来估摸可以把他这个皇帝掀翻十几次了,皇位很不稳当呐。

    所谓“主忧臣辱”,皇帝陛下着急,臣子们也不敢舒服,这时一个名叫“主父偃”的臣子上了一道疏,奏疏里说,既然天下这么多王爷,咱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王位当成不要钱的烂白菜一通乱封算了吧?刘彻大怒说,寡人都这么着急了,你还敢在这跟我开玩笑,信不信我把你给王爷们送过去?主父偃急忙解释,莫如分封诸王子弟,一个王爷少说有三四个孩子,将这三四个孩子全部封王,然后将他们老爹名下的土地和城池再划分给他们,如此一来便无形中削弱了诸王的实力,一个小国变成三四个小国,指挥不一,兵力不一,以后谁还敢造反?

    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刘彻的心病终于不药而愈。

    李世民当然知道推恩令,然而毕竟当局者迷,当薛延陀犯境之时,君臣第一个念头并不是什么阴谋诡计,而是打或者不打,两端各执一说,却没有一个人想到推恩令这方面去。

    直到程咬金匆匆进宫,向李世民献上此策,李世民这才如同拨开了漫天迷雾一般,整个思路都清晰了。

    是啊,推恩令,如此绝佳的计谋,不费一兵一卒,只需轻飘飘一道圣旨便足可让真珠可汗后院失火,大唐君臣则坐山观虎斗,待到老爹和儿子们打得鼻青脸肿,无力再战时,唐军再发动突袭,岂不事半功倍?

    至于本该发生的战争……

    李世民好斗,却绝非穷兵黩武,一千多年来被后人喻为“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可不是纯粹用武力换来的。若能用更高明的法子和平解决大唐北方的心腹之患,李世民又何必付出让国力倒退十年的代价?

    既然已经有了更好的计策,这仗当然是打不起来了,刚才说的那些也就不作数了,君臣们一通商量,又喊了写文臣过来,既然不打了,当然是要好好商量一下该给真珠可汗的儿子们封个什么名号了。

    众人这一通商议下来,天都黑了,李世民这才依依不舍的放他们回去,但是单独留下了程咬金。

    “知节啊,这里没有旁人,你跟朕说说,这计策当真是你自己想的吗”

    “嘿嘿,还是二哥了解我”眼看旁边没了人,程咬金也放开了。干脆称李二为二哥。

    “嘿!朕就知道,你没这份本事,说说,谁献的策”

    “是处默那小子跟我说的,他最近再跟一个小子厮混,最近长安城里人人谈论的香皂,陛下可有耳闻?”

    “嗯……听说了,昨天观音婢还跟我要呢,跟这件事有啥关系。”

    “嘿嘿,这香皂也是那小子做出来的,老程我见他有点本事,先让处默跟他接触一下。”

    “哦,长安城内还有这等大才,朕为何不知啊”

    “二哥,听处默说他是何家村的,离长安城也就五里路。”

    “一个山村小子,如何有如此见识的。”

    “呃……这,俺老程也不知道。”

    “行了,先不管他了,看看他日后还有何表现,既然这对策是他献的,有功就赏,知节,你看看,给点什么好。”

    “那小子现在一穷二白,家里什么都没有,陛下不如赐下些钱财吧,正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也好,等出成果了,朕就下旨把何家村都赏给他了,村子里的住户都当做他的租户,你去让处默宣读旨意吧”

    “那俺老程就先代替他谢谢陛下了。”

    好嘛,还没怎么着呢,程处默一下子就把张晓卖的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