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中兴传 » 第八十五章 宋金和议大闹剧

第八十五章 宋金和议大闹剧

    王伦在1138年秋天再次出使金国,得到了金熙宗完颜亶(合剌)的热情招待,大宴三天,这是南宋使臣从未有过的待遇,也说明议和有戏。

    年底,王伦带着金国的使臣南下,正式和南宋商议讲和的条件。

    这次来的是张通古一行,号称是金国的“诏谕江南使”。

    张通古是汉人,但从来没当过汉人的官,而且对当官没什么兴趣。

    张通古从小是神童,博闻强记,学贯古今,文采飞扬,1112年24岁时考中了辽国的进士,被任命为枢密院令史,相当于军队的秘书人员。

    但恰好此时他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回家守孝(丁忧),还没守满三年,朝廷召他上任,他不愿意去,一再推辞,朝廷非要他去,他没有办法,竟然跑进山里当隐士去了。

    宋国联金灭辽后,听说张通古有才,于是也召他去做官,他还是不去,在易州(今河北易县)的山上隐居。

    1125年,金军打到了河北,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斡鲁补)占领了燕京(今北京),急需人才帮他治理地方。

    当时金国的宰相刘彦宗和张通古很熟,就极力邀请张通古出山。

    张通古夜观天象,金国的时代来了,而他最近手头也有点紧,何况朝中有宰相做靠山,于是就答应了刘彦宗帮金国做事。

    张通古在金国从枢密院的中层干部做起,一直做到了工部侍郎兼管六部,就是虽然挂的是副部长的职位,实权相当于宰相。

    后来出了一点小插曲,他又不想做官了,经过金国贵族完颜宗干(金熙宗养父)再三挽留,他勉强留下当了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副留守(军区副司令)。

    这次去南宋和议,金国朝廷想来想去,只有张通古这种学贯古今的人才能胜任,他既有军中从业的经历,又熟知汉人礼仪,不会丢了大金国的面子。

    于是张通古就以“诏谕江南使”的身份代表金国去南宋谈条件,顺便册封赵构。

    一般来讲,两国通使,如果国与国之间是平等的身份,使臣一般叫“某国通问使”,比如王伦出使金国挂的头衔是“大金通问使”。

    但是金国看不起南宋,要高人一等,叫南宋为“江南”,意思你只是我国的江南部分,是我的属地,“诏谕”有任命的意思,就是我说什么你听着就是,只管服从。

    光是“诏谕江南使”这个名号,就已经表明金国没把南宋放在眼里,这个命名也是那些熟知汉人礼仪的金国大臣出的主意,这里面自然就有张通古的功劳。

    听到张通古是这么个头衔,南宋朝廷里炸开了锅,那些个耍嘴皮子的大臣开始慷慨激昂:“这是亡国的节奏啊!”

    赵构很不耐烦,都这个节骨眼了,你们还在这里钻牛角尖,条件能谈拢就行,管他什么名头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有了赵构的默许,张通古自然也是飞扬跋扈,到了临安府以后,他下榻在国宾馆豪华套间,要求赵构亲自登门拜访他,当面接受金国的诏书。

    这还得了,你一个使臣而已,要一国之主跪在你面前听你任命,就算是赵构这么好的脾气,他也受不了。

    而且赵构不是代表他一个人,他后面有整个南宋的军队和百姓,他要是跪了,国内就得先闹起来,到时他的皇位就岌岌可危了。

    秦桧等人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他们力主议和,但张通古的要求不是闹着玩的,岳飞和韩世忠要是知道了,不得提兵杀到京城来?

    勾龙如渊提议道:“这都是王伦惹的祸,就让他去填这个坑,要他去跟张通古做工作,把国书取来,这样官家就不用下跪了。”

    当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众人就召王伦入朝商议。

    大晚上的,王伦收到通知,预感大事不妙,战战兢兢的来到朝廷,一见面,勾龙如渊就气急败坏道:“你作为使臣,在金国的时候不跟人家把条件谈好,这个时候还提这种过分的要求,让皇上难堪!你居心何在?”

    王伦知道祸闯大了,连忙带着哭腔辩解:“臣万死一生往来宋金四次,才换来和议的大好局面,中丞你如此怪我,那我不如辞职好了。”

    秦桧连忙唱白脸:“王大使不要误会,中丞只是着急,他是想请你去馆驿取了国书,不要让皇上蒙羞,到时你我都吃不了兜着走。”

    没有办法,张通古是王伦带来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王伦也只有硬着头皮去馆驿找张通古。

    张通古跟上次来的李永寿不一样,他背景大更难对付,不过在王伦这里,没有谈不拢的生意。

    王伦来到宾馆,看到张通古正在喝酒吃肉,也不客气,就坐了下来一起吃,他在金国连金熙宗完颜亶(合剌)都得好酒好肉招待,自然没把张通古当回事。

    “老张,你知不知道你惹了大祸了?”王伦吃得满嘴流油,不经意蹦出一句话。

    “惹什么祸?”张通古眉毛一皱,“我是大金的使臣,难不成你们还敢把我怎么样?”

    “我是不敢把你怎么样,可你也不看看你身处何方,你往外看看,附近是不是多了很多人?”王伦端起小酒杯呡了一口。

    张通古往窗外一瞧,确实不少人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的窗户,“他们是什么人?”

    “自从你宣布自己是诏谕江南使,你就被人盯上了,你也不想想,本来我国就抗金情绪高涨,你再这么一激,他们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到时不单是你,我也跑不了,我俩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那就同年同月同日死吧,来,干杯!”

    说完,王伦就一饮而尽,起身要走。

    “等一等,”张通古拦下了王伦,“有话好好说,来,继续喝酒。”

    张通古自然知道来南宋很危险,而王伦这么一夸张,他当时就信了,外面有刺客要拿他的人头。

    最后,张通古同意江南改“宋”,诏谕改“国书”,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但是流程不能变,还是得赵构来领。

    赵构心想算了,借坡下驴吧,可朝中还是不少人反对,秦桧也不敢担这个责,提出由自己代领。

    但秦桧以什么理由代替赵构呢?张通古是使节,正儿八经代表金国皇帝,你秦桧只是宰相,皇帝在这里没走,你凭什么代替?

    后来有人灵机一动,找到了论语里的一段话:“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说的是殷高宗武丁守孝三年期间,不过问政事。

    而赵佶死了不到三年,赵构有理由不参与宋金之间的仪式。

    秦桧一拍大腿,“妙啊,就这么办!”

    于是王伦又去和张通古讨价还价,张通古是学过论语的,又被王伦一阵忽悠,最后又妥协了,同意秦桧代替赵构领受国书。

    十二月二十七日,快过年了,张通古选在这一天让秦桧来接收国书,这并非一个黄道吉日,却是冲煞的日子。

    虽然张通古妥协了很多,但也有自己的坚持,他坚持按相应的仪仗来进行宣诏仪式,具体就是要有百官迎送。

    这是一个屈辱的日子,很多官员不愿出席,但秦桧有办法,他让下级官员都套上六品以上的朝服,假冒高级官员滥竽充数。

    当天早晨,秦桧率宰执大臣来到张通古的使馆,代替赵构跪着接受了金国的国书,然后毕恭毕敬放进了代表高规格的车驾“玉辂(音路)”(用宝玉装饰的马车)中,由百官护送迎回朝廷,完成了宋金第一次和议的所有官方流程。

    这次达成的和议条款分别是:南宋向金国称臣,每年缴纳岁币白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金国还回赵佶的棺椁和赵构的母亲韦太后,金国把原伪齐占领的河南之地还给南宋。

    这个协议基本上是按照南宋的要求签订的,王伦一个街头混混,不费一兵一卒,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口才,完成了宋金之间多年达不成的和平局面,可谓古往今来的最杰出外交家之一。

    事后,赵构重赏了张通古,张通古完成了使命,就要北返。

    韩世忠得到消息,非常不爽,要在张通古回家途中进行伏击,破坏和议。

    不料这个消息被淮东转运副使胡纺得知,马上报告了朝廷,张通古一行于是改道淮西,这里是张俊的防区。

    张俊是看赵构眼色行事的,他派人全力保护宋金使节北上,再次赢得了赵构的好感。

    这次随张通古北上的宋国使臣,有大金奉表报谢使韩肖胄及副使,王伦自然也不会缺席,他的名头是迎护梓宫使、奉还两宫使和交割地界使。

    韩肖胄是去答谢的,王伦是去做正事的,他要把赵佶夫妇的棺椁运回来,把赵构的母亲韦贵妃带回来,还要接收金国还给宋国的原伪齐地界。

    赵构想起王伦,晚上睡觉都笑不醒,他派王伦去金国,本来只是抱着探望二老的目的,没想到还干成这么一件大事,高手在民间啊。

    为了达成和议,不免牺牲了很多大臣的爱国热情,于是赵构之后做了很多工作来安定人心,比如抚慰大臣的情绪,比如给守边的武将升官。

    退位的刘光世升雍国公,离称王只差一步,韩世忠升少师,张俊升少傅,吴玠和岳飞都升为开府仪同三司。

    但岳飞岂是贪图富贵的人,他听说和议达成,义愤填膺,又上书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