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清平梦话 » 文中的虚构政权——天朝

文中的虚构政权——天朝

    作品相关的内容是对文中虚构世界观的补充,不影响正文阅读。

    文中所有出现的政权都是对历史原型进行杂糅和编纂的产物,没有任何特定指代,不带任何历史意图,完全是发呆做梦时臆想而来!不过是个仙侠文,烦请不要上升。

    天朝是对历史上所有掌控关中大地的政权之尊称,他们的国号不尽相同但无论对内对外都以“天朝”、“上国”相称,无论地理上还是政治上都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据传当今天朝之制度、文化都来源于今天地位低贱的火奴,故事开篇前大约六百年,天生法力微弱而被作为奴隶的关中人不堪火奴压迫,在一场席卷全国的火奴内乱之中发动了民变,作为国教的“礼教”的修士们不久也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本就因内斗而实力衰微的火奴皇室不敌百万乱民,终选择退往塞外,从此了无音讯。

    与火奴残酷的战争给关中人带来了崇尚力量的传统,加之火奴离开后长达六百年来与四维蛮夷不停的争斗,军勋贵族成为了天朝最具影响力的群体。融入到文化中的尚武好战给天朝带来强大的军力同时也成为了每一代“天朝”难以消除的隐患。

    本文开篇的“天朝”是由坞堡主汤原终结前朝末年的诸侯混战后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取“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之“天明”为国号,初定都于前朝旧都盛京,后在其西面阮水对岸筑新城称御统城,而饱受战火摧残的盛京则改建为要塞,更名东府,

    早年两班公卿往返两城办公,后随着河运的发展拥有码头和渡口的御统城逐渐壮大起来,最终成为了唯一的都城,而昔日的盛京也完全成为了拱卫京师的要塞。

    建德南征后,天朝完全控制了千重云岭以东的西部高原,来自西南方的威胁被暂时扫除,作为新京四镇之一的东府的军事价值进一步削弱,直到新帝即位齐王辅政,为了振兴关中的商贸,齐王以冲煞为借口将东府外垒拆除,加建城门、扩建驰道,又修建万年桥连接阮水两岸,

    经过长年的建设,至故事发生时东府已成为京城与帝国东域交流的中转站,再加上大批边镇军官家属的迁入既充实了人口又带来了文化与教育需求,现在的东府正慢慢重现着盛京的繁荣。

    如今的天朝东临静海,西至苍海,北起昭平关,南倒新归岛,是火奴北走后疆域最广的关中王朝。这也导致帝国各个地域之间不止文化与语言,甚至官衙的行事风格与政策都有极大的不同,这样的情况使得地方官的权利逐渐膨。

    至新帝登基,帝国对海上属国可以说只保有朝贡关系,而在陆地上的一些偏远地区也已出现只知县官,不知天子的情况。虽不至于说离心离德,但也显现疲态。

    当然管控力的衰减对于边民来说不见得完全是坏事。

    天朝自建立起就有严苛的等级制度,最粗略的划分就是天子至大,其下有在反抗火奴时领导起义的八大家族,称八部大夫,后是略低一些的军勋贵族,再下是统称两班公卿的各级官僚,然后是关中平民以及稍低一等的垦边军户;

    至于海上属国、海外诸国以及归化蛮子不论身份地位都视之低于中土黔首,最底层的是被称为“生番”的“化外蛮族”,当然在这之外还有不视为人的各类“奴”。

    历代天朝都有律法禁止关中人与番蛮通婚,更严格规定了各阶层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严苛的律法使得天朝统治高效而有序,但也打压着人的天性,渐渐的关中的人们开始变得保守又死板。

    在交通发达且统治深入的地区这种类似种族隔离的政策得到了坚决而彻底的执行,且在教化之下关中人大多是这种“传统”的坚定拥趸,但在远离统治中心的偏远边地和新征领土执行的标准就要灵活的多。

    这种灵活表现出来就是边地的条条框框要少的多,只要不是什么犯了刑科的罪衙门也懒得多管。直观上就会令人感觉更为多元、更有活力,故而虽然边地的生活水平对比关中而言可说是天壤之别,但仍不断有追求个人自由与发展机会的人以垦荒人的身份来到这里。

    这些迁来的关中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高效的管理方式,在与当地原住民的有机融合中一点点的改变着这些蛮荒之地。

    主角生长的奉逸就是这些边地中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