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章 历史中的疑惑

第一章 历史中的疑惑

    炎炎夏日,战争历史博物馆中,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正在放暑假的中小学生,在展厅中雀跃而行,交头接耳议论着陈列的文物。

    兴奋时还模仿起古代战士动作姿态,寻找手持展柜中武器的感觉。

    古代馆中,一个三十左右身才微胖笑容可掬的讲解员,正口若悬河向周围观众介绍展品。

    “叔叔,那个石斧连个锋刃都没有,它真是一把武器吗?”

    他身边一个小男孩,蹦跳着走到防护罩前,跳着脚把手臂高高举起,瞪着一双乌溜溜明亮的大眼睛问道。

    看到他肘上血枷,方楠就知道眼前这个男孩,也是非常顽皮。

    想到这里,他立刻打起精神,准备应付出乎意外的问题。

    方楠努力扯动嘴角露出微笑,让自己看起来更亲和一些。

    “小朋友,这件武器并不是石斧,它叫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

    “石钺,是仰韶时期文化遗存,是原始社会史前文明最高军事指挥权的代表之物,是皇权王者的象征。”

    这都是文物资料,方楠早已倒背如流,这时正好满足了小男孩的求知欲。

    “叔叔”

    小男孩再次举起手,跳着脚准备发问。

    看样子这个小男孩,已经准备好了不少问题,不过看到他小脸紧绷,十分认真的模样非常讨人喜爱,方楠也随之展颜微笑。

    “小方啊!”

    你快去一下明史馆,刚刚到了一个学生团,是关系单位组织的,小李肯定忙不过来,你对那部分展品研究过,临时帮着讲解一会。

    正当方楠调节好心态,准备应对问题,一个中年男人的嗓音传了过来。

    王主任是古代馆负责人,五十多岁身材有些发福了,看样子他是由室外展厅那边过来,额头上已经沁出一层汗水。

    看到方楠正为小男孩讲解石钺,他呵呵笑道:“小方快过去吧,这里我给你盯着。”

    说着话王主任掏出几张纸巾,在脸上胡乱擦抹起来。

    方楠在工作之余,开了一家模型设计室,为了商业利益,他通读馆藏中大量实物资料。经过几年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博物馆中多面手,像这样被临时借调的事情,已经是家常便饭。

    明朝馆占地两万多平米,收藏了自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276年间的军备器械,和大型会战讲解沙盘,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位于展馆中心,陈设了一艘体形庞大的海船,占去其中五分之一的面积。

    这艘海船首尖尾宽,上翘高昂,两舷有护板并向外拱,全长六十一米,最大宽是十四米,型深五米,满在时水线长五十四米,宽十四米,满载排水量一千二百吨,虽是现代仿制品,却采用古法按一比一比列复制,诠释了明代造船工匠精湛工艺和设计水平。

    “同学们,这是一艘明朝二号福船,大家站在这里都已经感觉到了它的高大,所以在那个时代,它不仅用于运送物资,而且在装备上火炮等武器后,也作为战船使用。”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长四十四丈,约和一百三十二米,排水量超过万吨,是中国古代造船史上的颠峰之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与面前这艘二号福船,拥有同样的设计结构。

    方楠带领学生们靠向船舷,仰首说道:“这艘二号福船,共分为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射,往往能克敌制胜。”

    福船资料他早已了然于胸,曾经有个客户,要定制一艘同款十比一的陈列模型送人,若不是方楠在这里工作,还捞不到这个大单。

    但客户要求也比较苛刻,模型结构上必须百分之百按实物制作,这也就是说,但凡博物馆中福船上能转动的地方,模型上也必须同样具备。

    另外还需要可以拆解组合便于赏玩,并且在交付前进行静水试航,满足所有条件后才能达成交易。

    这个难度就有点大了,普通用于陈列的模型,外观上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功能保留三分之一就算是精品了。

    方楠为此走遍福船上每一个角落,又参照原图绘制了百余张分解图纸,才下发到负责加工的师傅手中。

    由于蹬船参观有人数限制,方楠又滔滔不绝讲起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经过。

    高中生都在书本上看到过那段历史,这时听起来有些心不在咽,纷纷仰头观望窃窃私语。

    几个女孩子叽叽喳喳走上船台,先是拍照留念,然后闭上双目侧脸贴在船身上轻轻敲击。

    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似是在倾听一段古代故事,又似在赏听一个时代的潮声。

    “同学们!同学们!”

    眼见学生们出现了放羊节奏,方楠双手轻拍几下,稍稍提高嗓音。

    “大家往那边看,明朝不仅有性能先进的海船和众多能工巧匠,同时还涌现出很多大胆创新的发明家。”

    果然,在听到发明家后,所有人注意力,又回到了他的身上。

    方楠指向两个身着明时服装的雕像,和后面几十个展台,带领学生走向武器展区。

    “毕懋康,赵士祯。”

    有的学生看到雕像下方生评介绍,用略带惊异的语气念了出来。

    “赵士祯(1554~约1611)中国明代火器专家,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

    他发明的“火箭溜”、“制电铳”、“鹰扬炮”等,在当时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受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高度评价。

    “毕懋康(1571年—1644年)字孟侯,号东郊,歙县上路人,武器专家。

    曾担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著有《军器图说》一书,发明了多种火器。

    “1635年,毕懋康发明了燧发枪,能使火器在雨雪天使用,这是中华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

    在当时来说,明朝在武器上面的制造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代欧洲,只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影响,没有大量在军队中装备。

    但赵士祯改良的火绳枪,集合了噜嘧统优点后重新设计,枪体外观已经近似于一战时的步枪。

    在万历年间曾打制过两万杆,因制作精良,有少部分使用到了清初,三番之乱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

    赵士桢还吸收了鸟铳和三眼铳的优势,研制出迅雷铳。

    这是一种多管火绳枪,铳身上装五个铳管,每发一枪后转动72度发射另一管,五管均射毕后铳身前端可发射火球焚烧敌兵。

    铳管上配有圆牌作护盾用,射击时支撑铳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后用来防卫。

    后期赵士祯又参考土耳其类似火器,迅雷铳最多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

    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长187厘米,重10公斤,虽易于携带,但过于沉重多是分发给军中健卒使用。

    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声名不显,知道的人并不多,方楠也是在工作后,才发现明末时期,中国在科技和生产力上,仍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即然明朝拥有这么多先进火器,为什么还被女真族打进关内统一了天下?”

    一名男学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看向方楠说出心中疑问。

    这是明末一个热点问题,很多游客走到这里,都会向讲解员提出。

    博物馆领导,为此请来历史学家开会研究,最后给出一个非常言简意赅的官方答案,“是人的问题!”

    “多么富有哲理的答案啊!”

    男同学听到后嘴巴微张,惊叹于这个能够解答诸多问题的答案,片刻后才理解的点了点头。

    明朝是中国封建史上,由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铿锵誓言,常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

    如此血性的王朝,最终难逃垮塌覆灭命运。

    是躲避不开“道”的轮回?还是另有其它原因,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方楠对明朝馆藏多有研究,自然在心中也存在这么一个疑问,每当他结束讲解,回首展厅时,总会想到明朝灭亡到底是什么原因?

    “是崇祯才疏学浅?是东林与复社覆雨翻云?是阉宦余党与北方仕伸集团搅乱时局,还是建奴兴起?”

    晋商,盐商,徽商,商业繁荣兴盛,难道也是时代转换的因素吗?

    这一团团迷雾,要比沙盘上的战争展示,更加难以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明末那段历史,真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方楠为此还研究过一段时间,担心被野史和满清杜撰材料带入岐途,他通过馆藏中真实战史资料,去分析当时社会关系,和推动战争的人群背景。

    重新诠释了一些历史人物性格,和他们在当时环境下作为以及政治方向,似乎发现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只是未身临其境也无法断定。

    方楠依次又向学生们介绍三眼铳,挚电铳,仿飞鸟造型的神火飞鸦,和类似于现代多管火箭炮的一窝蜂。

    这是—种外形如箱,发射器中带有多发木杆火箭的武器,展台上的“一窝蜂”,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箭,规格多种直看得人是眼花缭乱。

    方楠也曾制作过几部,在新年的时候当作烟花来放。

    虽然是简易版本,但每箭都是带着火花飞出一百多米,密集燃放时,如同银河横空,现场效果那是相当壮观。

    不过他也没有开心多久,在小区门口还没有炫耀完,就被保安偷偷“告密”,直接被巡警带进派出所。

    这件事情说起来像是个笑话,但真正的“一窝蜂”可都带铁质箭头,射程也达到两百多米。

    一窝蜂和百虎齐奔箭,在明末那个年代造价较高,算是杀伤效果非常好的武器,并不是每支部队都能装备上的。

    明朝展馆最后一个部分,是大型武器展区。

    在这里陈列了十几门大小不一的青铜火炮和佛朗机,其中有几门是历史文物,斑剥外表和古朴造型,让人感觉到一种岁月沧桑。

    但在此时,这些“战争的见证者”在学生们眼中,却成为最佳的合影道具。

    明朝馆展厅讲解到这里就算结束了,方楠看了一眼时钟,要不是暑假人多,他也不用加班到三点。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

    打开手机按下免提,电话那边传来一个阳刚威猛的男声。

    “大哥别忘了,我订制的二号福船模型,一定要试下水,那是用于教学演示,可别在上课的时候沉了。”

    秦升学与方楠是十二年的同学,后来考入军校,成为某军一名参谋,由于父母都是在高校工作,受其影响他经过几年努力,成为一所海军院校教授。

    “秦大少放心吧!现在我就去江边测试。”

    方楠放下电话翻了一个白眼,他到是真把这件事给忘了。

    踩下离合,拧动车钥匙打着火,抚摸起离合手杆,方楠心中多少有点无奈。

    他现在开的这款米系车,是刚领证时,花十万块钱买的。

    但到手之后,他才发现车子动力很一般,可是后悔也没用,新车折价高卖掉太亏。

    最后只好安慰自己,手动挡也很不错,何况在市里开,超车并线关键因素是操控,把握好时机前三挡就够用了,所以他渐渐就断了卖掉的打算。

    踩离合,直接挂二挡,慢松离合猛踩油门,车子发出一阵轰鸣驶上大道。

    “哟呵,速度还挺快的!”

    一辆出租车呼啸着超了过去,并线到他正前方。

    方楠生出好胜之心,随之降挡提速,加大油门几秒钟就赶了上去。

    这个时段路上车少,所以他追上出租车并没有费劲。

    拨开左转向灯,看到左边后视镜中的一辆suv,距他还有二十多米,“踩离合,降到四挡,加大油门,抬离合”,轿车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飞快冲到出租车之前,拨开右转向灯,轻松并线到了前面。

    这时距前方路口还有四十米,绿灯显示三秒,方楠将注意力放在路口两侧,稍加油门,二,一,零,黄三,黄二,抢灯过去后向后观望,他看到出租车以经并入外侧车道右转了。

    方楠轻拍额头哑然一笑:与出租车较什么劲啊,人家赚钱养家也并不容易。

    加快车速,方楠在路上连连超车,没用上半个小时,他就回到设计室。

    这间设计室有一百五十多平方,正门内摆放了一艘三米长的“镇远舰”模型,将室内衬托的份外大气。

    房间四周摆放了一圈展架,上面陈列着高仿的刀剑弓弩,其中大部分是他个人藏品,只有各别几件是为人定制的模型。

    方楠洗完脸,对着镜子抹了一下小寸头,还风骚的甩了甩,最后又左右照了一遍。

    嗯,身高一米七五,体重二百斤,虽然身材胖了点,但胖乎乎的圆脸还是很讨喜的。

    自我欣赏一番后,方楠急忙将一米五长的二号福船模型,小心翼翼塞进车里。

    傍晚,沿江公园中人群如织,一些发福的中年男女,努力控制身上颤颤抖动的赘肉,吃力在大堤上慢跑。

    花丛林荫之下,一对对年轻情侣,倚偎在长椅上窃窃私语,聊到兴奋处双目放光眉飞色舞。

    夕阳西下,方楠无暇欣赏落日美景,在车里换上泳裤捧着模型走进了浅水区。

    平日里经常会有人携带飞机和船支模型,来江边展示游玩,所以并没有谁在意他的举动。

    当方楠调整好风帆角度,福船迎风自动在水面行驶后,立刻就引来不少人围观。

    原因无它,方楠这艘福船不仅外形逼真制作精良,而且机舵和帆绳都不是摆设,具备可操作性。

    这就与那些靠电机提供动力的模型皆然不同,虽然调整帆缆需要航海方面的专业知识稍显复杂,但却能让人产生一种极强的带入感,切身体会到驾驭一艘帆船。

    方楠半蹲在水中只露出双眼向上仰视,这样便使视角变低变窄,再看向福船时,就感觉到它高大巍峨,如同一座艨艟小山在水面上劈波前行,船弦荡起的波纹,在水面上形成了一道道涟漪。

    此时,方楠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条小舢板上,仰视福船在大海上晃动着身躯缓缓驶过。

    此时,他突然感觉像是回到了十七世纪,似乎看到十几门火炮在弦窗中伸出,正在吞吐硝烟,咆哮着射出一颗颗弹丸,使其身后一线轨迹空间,都变得扭曲。

    突然浪花翻卷涌来,模糊了方楠视线,让他猛然惊醒,才发现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正在好奇看着福船,致使水流和风向都受到了影响。

    方楠不得以轻推模型驶向深水区。

    他水性很好,各种泳姿都略知一二,是以一边在江中畅游,一边伴在福船左右,不时调整硬帆角度,或是拨动机舵,惬意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渐渐就来到了江心。

    夕阳渐渐落下,两岸灯光亮起映照在江面上,显得格外绚丽,虽然视线良好,但阵阵江风拂过水面,丝丝凉意还是让方楠明显感觉到气温正在快速降低。

    重新调整完模型上的风帆角度,方楠正准备游回岸边,却发现几米外水面上波纹回转,泛出一个浅浅漩涡,突然让人感觉未知危险正在逼近。

    有过在野外游泳的人都知道,这个景像很常见。

    方楠到也没在意,只是莞尔一笑,不过片刻后,笑容便在他的脸上凝结了。

    方楠惊恐地睁大眼睛,看着漩涡中心突然下沉,带动周围江水迅速向内流动,眨眼之间就扩大几倍。

    与此同时,在漩涡中心升腾起一股雾气,快速变得浓郁,旋转着向天空中伸展,此时水下水上的景像,好似两个漏斗交叠在一起。

    这个情况可就不常见了。

    “他奶奶的!”

    方楠爆了一句粗口,立刻手脚划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躲避开正在扩大的漩涡。

    求生欲望,使他用尽全力,但水流急剧旋转产生的力量,还是将方楠连同身边的江水一同吞噬。

    他感觉天旋地转身体失去重心,被一种力量扭曲,突然大脑中轰然一响,便失去了意识。

    岸边行人吃惊的发现,水面上旋涡越来越大,同时空中乌云密布,一条水龙卷瞬间形成出现在江中。

    看到眼前的奇景,群众们纷纷取出手机,拍摄这难得一见的现像。

    几分钟后江面上恢复平静,才有人想到了方楠,慌忙掏出手机报警。

    救生队派出几艘冲锋舟,在江中打捞一宿,也没有发现方楠的尸体。

    意识慢慢恢复,方楠恍惚间发现自己竟然被卷入龙卷风里,看到身体如烟袅般不断在消散。

    这时他没有感觉,估计生命已经“结束了”

    没过多久,方楠感觉到身体周围发生了变化,仿佛处在一个五光十色转动的光影漩涡之中。

    同时,他发现亿万颗印刻着不同名字的荧光小球飘来荡去,其中竟然还有几个与自己同名。

    “这是在什么地方?”

    眼前处境,使方楠心中突然涌出“惊悚”“科幻”“悲剧”好几种剧情,还没有来得急仔细观察揣摩,一个“同名”小光球,竟然停在他缥缈的身体之中。

    白光一闪,方楠的惊诧只进行了一半,意识又变得模糊了。

    “饿!好饿啊!”

    似乎听到有个人在身边不断喊饿,方楠在若隐若现中看到,一段段古代影像,如同幻灯片一样飞快闪过,并且越闪越快,快的让他看不清任何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