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二十四章 战争背后

第二十四章 战争背后

    “现在小弟到是想略尽绵力,去京城周边伏击建奴,寻机抢回些物资,不使我汉家财货被运到关外。”

    方楠语出坚定,是一脸正气凛然,若是不了解他内心真实想法,还以为这是个忠肝义胆的青年。

    刘为可用力眨动一下眼睛,盯着方楠看了片刻,如果别人说出这句话来,他到会信以为真,不过以自己对方楠的了解,接受下来还真有些牵强。

    说到建奴即将撤退,方楠在刘为可心目中的形象,不由得提高了不少。

    对于战局变化,刘为可也是最近才大概有所了解,正如方楠说,建奴攻打京城不下,皇太极就散开部分人马四处劫掠。

    随着各地勤王部队陆续开来,皇太极也不敢托大,毕竟建奴的人口数量少,八旗兵马也经不起零敲碎打。

    最近已经开始收笼部队,只在京畿附近活动。

    这种时局变化,自是瞒不过那些胡子一大把的阁老。

    刘荣嗣也看出了些端倪,急忙叫回儿子,督导部队配合钱龙锡。

    让刘为可不解的是,方楠身份低微,除了自己也不认识其它权贵,又是怎么知道的战情变化?

    想着想着,他感觉方楠饿殍般的形像渐渐模糊,到似一个饱读经史的文仕。

    “稚文兄(钱龙锡)的字,你看刘家这个孩子,可要比他爹活泛多了,在这条路上还能遇到熟人。”

    为了让刘老头舍出钱粮,我已经答应他,待建奴兵退后,力举此子升任工部“给事中”。

    “也不知道他们爷俩怎么想的,这个职务虽然有监察专奏之权,但也比不上做个知府,还能主政地方,增长些历练。”

    马车中,钱龙锡轻轻顿了一下手中藤仗,又继续说道:“皇上翅膀硬了,很多人的心思也变了。”

    “娄东二张弄出来个复社,正在挖东林墙角,现在我们内忧外患,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几年谋划即将付之东流,也不知道皇太极这次挥兵入关,是否能再次盘动时局。”

    “好在稚绳兄(孙承宗)这次出山,定会稳定东林态势。”

    钱龙锡说到兴奋处,向孙承宗拱手一楫。

    “稚文”兄太过了!

    孙承宗急忙拱手还礼。

    “我们相交多年,勿须如此!”

    “当下各路援兵接踵而至,京城又远离辽东,想那皇太极必然无心恋战。”

    “目前该令军马持重稳进,不可贪功冒险。”

    说到战局,钱龙锡急忙在小桌上展开舆图仔细察看。

    “稚绳兄所言及是,皇太极下一步会落子在何处呢?”

    “此次破边墙入关,无论是伏击赵率教,还是大败申甫,建奴都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虽然上个月与袁崇焕大战一场,但那也只是皮毛之伤,由此可见皇太极这是在保存实力,必然是另有图谋。”

    “稚绳兄统领过关外兵马,定然对他的谋划有所了解。”

    “呵呵呵”

    “稚文兄老而弥坚,虽未率军征战,却对形势的把握入木三分。”

    孙承宗说话间盯着舆图审视片刻,轻捋白须伸出手指,神色凝重按在山海关上。

    “稚绳兄是说,皇太极准备谋夺此处?”

    钱龙锡视力不太好,此时皱起眉头,趴伏在地图上分析起战局。

    “王在晋这个老东西,已经被削藉罢免了,可他这次又跳出来,联合傅宗衡力推马世龙为勤王总理。”

    “现在正忙着联系逃跑的何可纲和祖大寿,让情势变得更加复杂了。”

    “稚绳兄刚刚恢复蓟辽督师之职,此行可莫要大意。”

    钱龙锡目光在“山海关”上停顿片刻,才缓缓抬头看向孙承宗。

    “稚文兄有所不知,马世龙和西北将门的尤世威,侯世禄等人,我还是有所了解的。”

    “他们自成体系,看当下这个局面,与傅宗衡也不是一条心,未必想出这个头,只是这几年得到皇上推崇,到使这件事难以预测了。”

    孙承宗看向窗外,目光远及似是在回忆。

    “可纲与复宇(祖大寿的字),都是枭勇之将,贾登科已经带着书信去招抚他们,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回音,现在京城外围在建奴控制之下,每次进出都颇费周章,抵达涿州后,老夫即刻绕路赶往山海关。”

    孙承宗语出笃定,显然对下一步谋划,早已经深思熟虑。”

    “那就有劳稚绳兄了!”

    钱龙锡说完,抱拳又向孙承宗郑重一楫。

    “嗳~”

    “稚文兄何故如此,驱除鞑虏守我汉室江山,稚绳义不容辞!”

    孙承宗急忙扶住钱龙锡双手。

    “哼!”

    “若不是袁崇焕那斯,见我东林日渐势衰,想要自立门户,值此建奴破关之际,定可扭转我等在朝局中的颓势。”

    钱龙锡目露精光须髯炸起,挥拳重重砸在小桌上,震的壶盏都跳了起来。

    孙承宗虽然临危受命,接受东林等人举荐,可心中想的是驱除满鞑,护佑汉室江山,这可与朝中各方势力无关。

    看到钱龙锡面上愤愤之色,心知在他心中只有东林利益,所幸眼皮低垂手捋胡须默然不语,暗自在心中盘算起战局变化。

    “已经颠簸几个时辰了,稚绳兄,我们去亭子里面休息片刻。”

    车夫挑开门帘,钱龙锡伸出拐杖,缓步走下马车。

    钱龙锡虽然还不到六十岁,可头发已经花白,看上去要比年近七旬的孙承宗还苍老几分。

    不过他精神振烁,面孔上流露出一种雄霸之气。

    见刘为可与一个貌似骷髅的青年交谈,没入鬓角的斜眉轻轻挑动两下,凝神看了方楠一眼。

    那是一种上位者的目光,蕴藏着股决然和冷漠,令人一见就望而生畏。

    方楠只是匆匆的一瞥,竟然感觉到自己,如同蝼蚁般存在他的眼中。

    “好大的官威!”

    方楠暗自惊叹,随即打起精神挺直腰板。

    虽然身材纤弱站不出如松形态,却也像一根长矛般矗立在风中,看着刘为可向二人见礼,一同走进了石亭。

    孙承宗满头白发,长得虽然有些面善,但骨子中却透出一种刚毅。

    方楠在他身上,还捕捉到了一丝浸润过硝烟的气息。

    他感觉到这两个人的身份,在当朝可是梁柱般存在,都不是什么简单角色。

    方楠自知身份低微,也没有上前去见礼,跟随刘为可走向石亭。

    “哈哈哈”

    “漕运总督府的兵马果然训练有素!”

    钱龙锡缓缓坐在石凳上,抬眼看向路边盔明甲亮,仪态威猛的骑兵,捋着胡须轻轻点头。

    随即露出一丝笑意,对刘为可招呼道:“贤侄文武兼备,将来必然是大明肱骨之臣,敬仲兄(刘荣嗣的字)真是教子有方啊。”

    “呵呵呵”

    “快点过来坐在老夫的身边。”

    方楠虽然拖后几步,但却把几个人表情看在眼里。

    钱龙锡看似和蔼的笑容,却让人感觉异常僵硬死板,显然是他勉强为之。

    身为当朝次辅,东林首脑级的人物,钱龙锡平时叱咤朝堂,言谈举止中自然养出一种威势,整天板着面孔,微笑的功能,显然是早已经忘记了。

    他对刘为可如此看中,这到是让方楠颇感意外。

    方楠又看向孙承宗,发现他眼角轻动,一丝笑意正在眉稍间渐渐淡去。

    孙承宗虽然知道钱龙锡正在打漕运刘家父子的主意,但是对他这种少见的热情,还是感觉份外突兀。

    放下茶碗,孙承宗目光由刘为可身上,转移到他身后的方楠。

    心道,“刘家小子这个朋友,害了什么大病,身体怎么会变得如此干枯削瘦?”

    他一生行走于朝堂和边镇,自是阅人无数,奇形异状的人也是见的多了,心知世上奇特之人,多数都具备一些特长。

    所以对方楠这副骷髅般的相貌,并没有感觉惊讶,反而微闭双目细心观察起来。

    “呵呵呵”

    贤侄可知,“宪之”(史可法)此时在抚宁收拢溃兵组织乡勇,枕戈待旦誓与建奴一战。

    钱龙锡脸上,仍旧保持着那种干硬的微笑,这时身体略向前倾,眼睛中闪过一丝异彩,盯着刘为可继续说道。

    “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正是年青人建功立业之时,刘贤侄难道就不想与挚友沙场扬威吗?”

    不得不说钱龙锡这两句话,正好点到刘为可心中骚痒之处。

    刘为可现在不过二十多岁,血气方刚豪情盈胸。

    他虽出身书香世家饱读诗书,也难以压抑内心中一腔热血。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段诗句突然在刘为可心中迸发,他差点脱口而出,面色也渐渐泛红。

    指挥千军万马征战沙场,是多少热血男儿的人生梦想。

    刘为可下意识抚摸了一下腰悬的佩剑,目光也变得有些迷离。

    只是在多年来诗书礼乐的熏陶之下,他才没有豪情上涌,立刻振臂誓师。

    “这孩子经历的风浪还是少了!”

    孙承宗在心中暗叹了一口气。

    蓟辽之地早在钱龙锡的谋划之中,他这是故意引导刘为可率军赶往山海关。

    一场大仗打下来,单是兵马调动,就是一大笔钱粮,算上人员和器械用度,那就不是个小数目。

    东林之中虽不乏巨商大贾,但投入时也会权衡得失利弊有一个尺度,不可能劳亏自身根基,所以钱龙锡想把刘荣嗣拉进来。

    可刘荣嗣终年与钱粮打交道,小算盘打得噼啪直响,勤王部队是派出去了,可却掌控在儿子手里,绝对不会冲在前面当炮灰的。

    见景生情,孙承宗想到当初天启任命自己为蓟辽督师,首先是看的东林背后的财力。之后考虑的才是师生之情,最为重要的原因,他不想东林一系彻底被魏忠贤打垮。

    现在钱龙锡想利用这场战役,力图再次掌控蓟辽边镇,借势影响到朝堂中格局,所以才忙前跑后“鞠躬尽瘁”。

    “建奴,蒙古十万铁骑入关,这仗是那么好打的吗?”

    “小娃儿真是不知深浅呐!”

    虽说与刘荣嗣关系还不错,但孙承宗也不好当场提醒刘为可,告知其中的危险和利害,只是轻轻向他瞟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