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四十九章 再次从军

第四十九章 再次从军

    卢九德现在是御马监提督,响当当的实权人物,多日未见,身上已经养出一点上位者气度。

    若不是顶了方楠战功,他未必能理会这个从九品的芝麻官。

    “老弟多日未见,气色恢复的不错啊!”

    卢九德看到方楠虽然还有些消瘦,但早已不是初见时,那副骷髅般的模样了。

    “哈哈哈哈”

    方楠拱手大笑,“有劳老哥挂念了!”

    卢九德也没有客套,坐下来喝了一盅酒,挟起两口菜放入口中。

    “兄弟也不是外人,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方楠开门见山,取出兵部调令就递了过去。

    卢九德放下筷子,拈起调令轻轻抖了抖,眯眼扫了一遍内容,目光落在印鉴上,却沉思了良久。

    “刘之纶”字元诚,宜宾人,家世务农,年少时在耕种之余,还上山砍柴挑到城中去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出身是十分清贫的。

    天启年初,乡试中举,崇祯元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与同馆金声及所客“申甫”两人为友。

    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刳木仿制西洋四轮可推动的抛石车。”

    去年十一月,皇太极兵困京城,金声上书得皇爷召见,他十分推崇刘之纶和申甫之才。

    皇爷将刘之纶和申甫召来,一同谈论退兵之策,对几个人的才能很欣赏。

    授申甫京营副总兵,并且在内库中支出十七万两,让其召募城中的青壮。

    同时任命金声为监军,授刘之纶兵部右侍郎。

    “老哥之所以知道这么多,是因为运进城的十万两银子,一半都砸在刘之纶手下的八营民团上面了。

    “而另外五万两,则调给永平营的张春。”

    方楠听他这么一说,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感觉这个刘之纶,和永平营的张春,与还没有崭露头角的卢象升有些相似之处。

    即然两营,都是由崇祯使用内帑供给,说明刘之纶和张春率领的两个民团,虽然名声不显,但却是崇祯亲自组建的嫡系部队。

    卢九德看到方楠沉思不语,便继续说道:“刘之纶率领的民团刚刚组建,在训练和装备上要稍逊张春一筹。”

    他又夹了两口菜,喝了几盅酒,然后拿起毛巾擦了擦手。

    “老哥也就知道这么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你自己好好琢磨一下吧。”

    “至于刘之纶为何能够找到你?”

    “嘿嘿!”

    “可能与咱们早于勤王部队入城有些关系。”

    离开酒楼,方楠在高档客栈开了一个大间。

    凭借调令,在兵部拿到几张蓟镇地势舆图,挂在房中参照县志,认真研究起遵化,迁安,永平,滦州四城。

    (希望书友,能结合某度的立体地图阅读,战役中的地点名称,多数至今未变。)

    “何为嫡系?”

    在当下的战况中,肯定是要作为第一梯队,出现在战场上。

    在接下来永平四城战役中,明军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过程却并不轻松。

    方楠虽然没有研究过这场战役,但结局他还是知道的。

    所以也就放下捞一把的念头了,而且现在也想起刘之纶是谁。

    蓟县,距京城不过一百五十余里,是京城至山海关的交通要冲。

    出城东行百里是遵化,东南经玉田,丰润两百里便是永平。

    遵化,西北临大安口五十余里,向东北八十里便是喜峰口。

    这两处关隘,是建奴由永平四城绕路出关,走西线“平泉,阜新”回沈阳中屯卫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见,遵化所处的战略位置,对于建奴来说有多么重要。

    犹其是遵化东面五十里的三屯营,更是扼守着建奴北撤喜峰口的通路,平时都会有重兵驻扎,赵率教便是在这条路上中伏战死。

    相比滦州,永平,迁安几处通向山海关的重镇来说,遵化,三屯营两地,现在已经成为影响战役胜负的重要节点。

    但在这片区域,明军与建奴实力对比还处于劣势,因此崇祯提调关内勤王部队向蓟县集中,随时准备侧应孙承宗。

    遵化还有一个地势特点,就是它三面环山,但却是处于平原之上,是个易攻难守的县城。

    方楠又在舆图上标注了迁安,滦州,永平,抚宁,昌黎,山海关等重镇。

    使这场战役所能够涉及到的地区都浮显出来。

    “现在是正月底,孙承宗已经率领部队,会同祖大寿率领的关宁军,赶在皇太极之前抵达山海关。”

    “此处雄关要道,扼守着辽西走廊,如果被建奴攻占,不但关外之地将会尽失,而且挥兵直下毫无险要可阻,京城就会成为皇太极枕下的咸鱼。”

    “所以皇太极刚一动撤退念头,孙承宗就立刻率领部队,直接跑到了山海关。”

    “在当下局势中,遵化易攻难守,后续增援而来的关内明军,并不会去主动攻打。”

    “因为即使打下来后,他们也守不住。”

    “此时,皇太极正率兵攻打山海关前的昌黎和抚宁。”

    “孙承宗现在还是处于守势。”

    “看样子……”

    “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只会出现在皇太极撤走西线,回辽东之后了。”

    “毕竟他的根基在关外,不可能在这里停留太久。”

    客房墙上,大大小小挂着十几张,山势,道路,城关舆图,几乎囊获了遵化周边所有地区。

    方楠通宵达旦一步也没有迈出房间,恶补永平四城附近的山川地势。

    直到第二天午后,他才回到盔甲厂,偷摸塞给正使一百两银子,以民团名义,留了张调借一百套八瓣帽儿盔和棉甲的条子。

    虽然盔甲质量差了些,但也比没有强,何况五十个家丁,穿的都是单面半身甲,怎么也要加套制式行头。

    不过出了城,他才想起来家丁们身才高壮,根本就穿不上棉甲。

    过了通州,在去往蓟县官道边,方楠看到张大山和宋桥,每人扛着一支火铳向他跑来。

    在两人身后,还停着十辆马车,装载着一些粮食和盔甲武器,五十多个家丁正坐在路边树下休息。

    “集合”

    随着大川口令,所有家丁快速由地上站起,跑到车前列队。

    方楠一挥手,家丁们上了马车,向蓟县急行。

    在马车上,张大山向方楠呵呵一笑。

    “当家的,你不知道这几天庄子都忙翻天了,说着还指了一下自己的黑眼圈。”

    方楠这才发现不止张大山,连一旁的宋桥也是如此。

    “当家的,看看这个家伙怎么样?”

    说着话,宋桥将一杆五尺长的火铳递到方楠身前。

    对于这个时代的火铳,方楠并不感冒,因为装填慢,而且射程近精度也差。

    刚才他就看到了,只是没有兴趣提起,现在放到身边,如果不拿起来比划两下,方楠怕宋桥尴尬。

    将火铳拿在手中,方楠先是掂量了一下,感觉能有七八斤重。

    然后反复观看铳身,举起火铳作射击状,向树上喜鹊瞄了瞄。

    宋桥在一旁介兴奋的介绍。

    “时间紧迫,所以这支火铳只有四尺五长。”

    “铳管较正规尺寸短了一尺,只有三尺五寸,是由小的亲手打制,决无炸膛之忧。”

    宋桥为火铳装好药子点燃火绳,示意他放一铳试试。

    方楠不好拒绝,只能煞有介事举起火铳,瞄向一只树尖上的麻雀。

    距离并不远,只有三十多米。

    方楠勾动机栝,火绳戳在药池之中,一股白烟冒起后,接着就是“砰”的一声。

    在意料之中,他没有打中目标,麻雀站在树尖上动也没动。

    看样子,方楠这一铳打的不是一般偏。

    “马车不稳!马车不稳!”

    宋桥连忙为方楠解释。

    “当家的没打过铳。”

    “看我的!”

    张大山丝毫没有顾及方楠面子,举起火铳就勾动了机括。

    又是“砰”的一声。

    树尖上的麻雀,在铳响后快速飞蹿,依稀看到空中飘落下几根羽毛。

    张大山这一铳,虽然没有打中麻雀,却也相差不多,立刻引来周围家丁叫好。

    他举起火铳向方楠展示了一下。

    “当家的,宋桥大哥打制的火铳,是赵士祯早年设计的,也是现在军中装备不多的鲁密铳。”

    “我打制的这把火铳,是前些天在盔甲厂藏书中记载的“挚电铳”。

    方楠刚才以经注意到,张大山用的是燧发火铳。

    为了不影响他的心情,方楠轻拍张大山肩膀。

    “有时间与宋桥大哥一同研究,争取打造出精度高,射程远,操作简单的火铳。”

    张大山感觉自己打制的火铳,得到方楠认同,笑呵呵的点点头。

    方楠这时又陷入沉思。

    他不想稀里糊涂在战场上送命,研究几天战役区域后,为自己笼统制定了一个战斗方向。

    “那就是平原上的战斗不打,只在山岭沟峪中作战。”

    蓟镇战场地势多平原,建奴兵马都是成千上万的投入。

    “面对数倍或是十数倍骑兵,单靠圆阵防御,那就是去送死,除非有重机枪,不然的话只会是被人追砍的下场。”

    “虽然明军偏厢车,能够有效对抗建奴骑兵,但是装备的也并不多。”

    方楠将要率领的是一支弓弩部队,近身作战能力更差,所以才把张大山和宋桥带在身边,帮助修整器械。

    如果谁要是不开眼,指挥他在平原上作战,方楠已经作好了翻脸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