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一十三章 老友上门

第一百一十三章 老友上门

    宋桥和小豆子刚走,宋长庚和张大山又走进了书房。

    “看样子过几天还得搬到军营去住,在这里就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

    发现张大山和宋长庚在相互挤眉弄眼,方楠就知道他俩肯定是有事,便轻咳了一声。

    张大山搓手笑道:“当家的咱们到西院去说吧。”

    “上个月,浒山哥让工坊打制了两门虎蹲炮,我看是用三层钢板卷制,炮身承压强度都超过了六磅青铜炮,就尝试做一个大号投雷塞进去,结果还真打出去了。”

    “呵呵呵呵”

    “那个爆炸效果,可是真的好哇!”

    “弹片碎石杀伤半径都达到了十米,即便在半径二十米范围内,仍然具有破坏力。”

    “十斤炸药无论放在哪,不都能炸出个坑来?”

    “你呀!”

    “还真是敢想,以后涉及到军械和炸药,一定要注意自己安全。”

    张大山性情单纯,有时还有点傻愣,一但琢磨什么东西,就会废寝忘食,方楠非常喜欢他这个劲头。”

    “不过这个想法很好,青铜炮打实心弹,只具备线性杀伤效果,而且装填还很慢。”

    “打制发射开花弹火炮,这个思路很好,你就大胆去尝试吧,不用在意银子。”

    张大山这是在研究制造“榴弹炮”,在当下这个时代,是非常先进的火炮理念,方楠肯定要全力支持。

    看了一眼虎蹲炮口径,方楠就知道张大山造的开花弹,肯定没少装火药。

    张大山讪讪一笑。

    “当家的英明神武。”

    “哈哈哈哈”

    “现在我准备参照青铜炮口径,把投雷改进一下,估计大炮威力还不得翻倍呀。”

    “只是在装填时,发射药不能多装,会造成炮身因震动太大而导致翻滚。”

    “在减少发射药后,炮身震动减弱到可控范围之内,但八斤重的炮弹,却只能打出三十多步。”

    方楠查看了一下炮管,确认打制没有任何问题,看向简陋的炮架摇头笑了笑。

    他让大山找来纸笔,绘制出一辆装有两个直径四尺车轮的炮架。然后将炮车平面图一同画了出来,并对各部分作了注解。

    对于机械制造方面的认知,方楠也只停留在科普性的理论上,液压火炮制退器是什么结构,那是连想像都想像不到的。

    方楠摸着光秃的下巴,围绕火炮转了两圈,突然想到用“钢簧”减震,虽说办法是粗糙了些,但结构简单附合工坊现在的技术水平,估计利用几组钢簧配合,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

    方楠提笔在纸上勾勾划划,张大山伸长脖子,在旁边不时指指点点,两人偶尔还争论几句,结果在叽叽歪歪的讨论中,反复作费几张草图,最终把制退器设计出来了。

    结构其实也并不复杂,是由三个钢筒并列组成,连同炮身安装在钢制基架上。

    由于技术条件所限,所以三个钢筒置退器是水平布局,而不是后世那种上下结构。

    方楠这种设计,参考了二战时火炮液压置退器,只是采用了最为简单易制的螺旋钢簧,替代了液压装置。

    中间一根钢筒,内套钢簧后,再将炮身穿入其中,这个方式也是建立在工坊打制出的炮身平直,不似青铜炮前细后粗。

    炮口一尺半处和炮尾半尺前的炮身部位,都装有卡住钢簧和钢筒的装置,使钢筒内的炮身,可以在一尺半区间内活动。

    两侧置退钢筒尾部,装有连杆与炮身相接,在火炮发射时,不仅起到减震作用,而且负责协助炮身上的钢簧复位。

    想到炮车结构是否稳定,也对火炮准确性和制退效果影响很大。

    方楠又将炮车设计成三米宽,并且主体结构部件全是钢制。

    这样就增强了车体抗震能力,就不用像大将军炮在发射时,需要先挖坑再把火炮推进去那么麻烦。

    张大山成功仿制出混天仪上梅花状滚动轴承,所以火炮整体很重,却还便于拖拽。

    火炮和制退器通过基座安装在炮车上,这个设计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加装一个托举装置,使火炮拥有在四十度内,调整炮口仰角的功能。

    “有些太粗糙了,没有办法,万事开头难嘛,再说自己也没有搞过科研,效果差一些可以慢慢改,能指出发展方向已经不错了,这就可以让工匠们少走弯路。”

    方楠对自己的设计并不满意,只是一时间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案。

    “四寸口径炮管,这可有点太大了。”

    在他看来,这种火炮,射程达到一里就是极限,而且还毫无准确性可言。

    “大山,这么大口径的火炮,身管还这么短,炮弹也打不出多远啊?”

    “当家的不知道,这原是门虎蹲炮,装的是石子和霰弹,所以口径大了些。”

    “如果改为平射,使用开花炮弹,必然要增长身管缩小口径。”

    张大山看着火**纸,搔了搔有些凌乱的头发,自言自语说道:“炮架有了轮子,以后可以直接套上挽马,不用装在马车上运输了。”

    “大当家这个设计,还真是妙得很。”

    方楠笑着挥了一下手,“这只是一张草图,将来你不但需要制出样品,还要经过多次改进部件规制,才能打制出符合设计标准的火炮,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到这里,方楠突然想到拖拽火炮的马车还没有设计,他立刻提起笔,在纸上勾勒出一架两轮马车。

    在图纸中,马车驭手背后空间,可供五名炮手并排坐下,而且马车尾部有悬挂钩,炮尾架可以轻松与马车连接为一体。

    方楠估计火炮研制,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定型,后续事情也很烦索,大到炮车长度,小到置退器连接杆粗细和材质,都需要进行测试计算。

    现在绘制的不过就是一个结构概念图,张大山还要进行很多细致的设计工作。

    回到书房时,已经月上柳稍,方楠洗漱完毕正要睡下,小豆子敲门禀报,杨国柱来访。

    酒过三巡,杨国柱小脸红扑扑的,他放下酒杯拍了两下方楠的肩膀。

    “老哥可是真心喜欢你的家丁啊!”

    “可惜养不起。”

    “哈哈哈哈”

    “虽然皇上给了万两银子,但到手时却只有六千两,这已经算是不错了。”

    杨国柱神情非常满足,又喝了一口酒。”

    “延庆卫原来只有老弱残兵三千,经过挑选剩下五百人,现在重新招募,完成六千人定编,六千两银子花的是一干二净。”

    “还好,兵部拨发了七千件鸳鸯战袄,这才没让士卒们光着屁股训练,可是武器现在还没有着落。”

    杨国柱看向方楠,眨巴泛红的眼睛,轻叹一声。

    方楠知道杨国柱来到工坊肯定有事,此时已经猜出他为何而来。

    杨国柱并不缺马,大安口两场战斗,他分了一千匹,其中战马有五百匹,当时他还养不起那么多,就送给自己二百匹战马,然后将驮马和挽马都卖了。

    现在组建“延庆军”,杨国柱手头虽不宽裕,但还没到上门要饭的地步。

    杨国柱见方楠没接话茬,立刻放下筷子。

    “老哥最近弄了一个彪骑营,和大川的“剑锋队”差不多的意思,就是人多了点,一共有五百之数。

    “可是朝廷没给铁甲,现在士兵们都光着膀子呢,前几天听说老弟家丁正在更换新甲,多出来的锁子甲,就卖给老哥吧。”

    方楠捉狭地看着杨国柱。

    “最近不只是换下来三百副环臂铁甲,而且还有三百套锁子甲。”

    “前些天,史可法来信说他全要了,并且开出了二十五两一套的价格。”

    “杨大哥是老军伍,你知道这些铁甲三十两也好卖。”

    “你说老弟能卖给他吗?

    “不能卖!”

    “哪能这么便宜卖给他。”

    “再说咱们兄弟是什么交情,那可是一起血战大安口,过命的交情。”

    杨国柱面色一正,“知道老弟不是唯利是图之人,不要再调侃老哥了。”

    “说吧,这次我能带走多少套?将来用铁锭还你。”

    方楠将杨国柱酒杯斟满,直接说道:“三百套环臂铁甲和三百套锁子甲都带走吧。”

    “小弟就算你一万八千两!”

    听到方楠说了一句都带走,杨国柱非常高兴,端起酒杯就是一口。

    但听到一万八千两时,刚刚喝下的酒水,一下子就喷了出来。

    方楠看到杨国柱的反应哈哈大笑。

    “杨老哥所在的延庆州,来往商客很多,以后每个月派人来工坊拿一些白酒,在关口开个商阜代理出售,可以赚些银两补贴军用。”

    “还有香皂和肥皂。”

    吴石头在一旁见缝插针地补充了一句。

    方楠闻言一愣,看向吴石头。

    “什么时候做出来的,怎么不通知我?”

    吴石头喝了一口酒,向方楠笑了笑。

    “都已经售卖半个月了,不过是刚在京城铺开,肥皂价格低,销量非常好,香皂就差了一些。”

    杨国柱不知道香皂,肥皂,是什么东西,但方楠的白酒却非常好卖,听到两人对话,他眼睛顿时一亮。

    “还是老弟脑子活络,能想到这么多赚钱法子。”

    方楠拍着吴石头的肩膀,笑看向杨国柱。

    “小弟不过是一个甩手掌柜,生意都是老兄弟们操持的。”

    杨国柱佯怒。

    “少在那里臭显摆,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哈哈哈哈”

    “杨大哥少在这里苦穷,你的家底小弟还是知道一些的。”

    “呵呵呵”

    杨国柱笑着放下酒杯,向方楠用力拱了几下手,又拍了拍肩膀。

    “太感谢老弟了!”

    “哈哈哈哈”

    一杯酒下肚,杨国柱收起笑容,语带严肃的说道:“可知老哥被调入宣镇升为参将,新建延庆军其中的原故?”

    方楠放下筷子,正色看向杨国柱,以待下文。

    “老弟有所不知,大安口之战结束后,张宗衡为宣镇总兵黑云龙加响之事,被内阁否决,折中之后,老哥乘着一战之功,被塞入了宣镇,因此军响皆是来自兵部拨发。”

    “几日前,兵部左侍郎候恂,温体仁的亲信,副都御史张捷,还有黑云龙,都来到延庆州,那几天,老哥是一个脑袋两个大。

    当时并没有明确回复任何人,知道老弟头脑灵活,所以才来讨个办法。

    方楠端起酒杯,把他的话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暗忖:“杨国柱能来柳河村,足以说明他现在,还不愿意和任何人掺和在一起,更倾向于靠向崇祯。”

    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很多,方楠前生没少看各种时事节目,因此也能想到一些解决方式,但在杨国柱是否可靠的问题上,却让他踌躇了一下。

    若不是早就知道,杨国柱最后战死在松山会战,也算是个忠烈之士,方楠还真不愿沾惹这样的事情。

    放下酒杯,方楠也伸手拍了一下杨国柱的肩膀:“老哥勿忧,过几天小弟派遣部队到延庆州,与大哥的士兵们一块打打猎,到关外去转一圈。”

    杨国柱闻言眼睛一亮,随即却又黯淡下来,他一边倒酒,一边说道:“没有兵部调令,老弟不能擅自调遣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