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二百七十四章 形态之背

第二百七十四章 形态之背

    四更,天色即明,却是气温最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常人此时也睡的最为香甜。

    太原南门火光冲天,火矢炮石夹携焰光,如星如雨煊亮一方夜空,掩去天际破晓那丝晕芒。

    刘国能一马当先攻上城头,匪旗飘扬之下,流贼密集如蚁,拥挤推搡随后攀城,叫喊漫骂声嘈杂难辨,但从他们脸上扬溢出的喜气上看,可以说是士气如虹。

    “老八队也来了,石头叫醒兄弟们,整理武器提前进食,这场大战节奏加快,许鼎臣也会亮出家底,估计要打上一天,现在还无法预料变化,必须时刻准备投入战场。”

    “当家的,三部正营万余兵马入晋,动静肯定不小,这么大的战役,流贼不可能失察,是不是让他们谨慎推进小心伏兵。”

    “呵呵呵呵”

    “石头现在能够纵观整场战局,愈加变得成熟了。”

    方楠轻拍吴石头肩膀,为老兄弟们身上发生的蜕变而感到心慰。

    不只是吴石头,憨头憨脑的方虎川,深得崇祯喜爱,被留在京城。现在统带五百“剑锋大队”,在周大棍子辅助下,成为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

    “让飞虎收拢翠衫骑兵,汇合正营兵马,有他们保驾护航,几十里内流贼无法遁形。”

    “如今紫金梁虽未显身,但流贼主力已经齐聚城下,寿阳至太原之间可能会有零星战斗,但规模肯定不大。”

    “你看张献忠的老八队,不是也来了吗?”

    方楠挥臂点指,八队兵马阵列齐整,如八条游龙,正在超越王一川统领的乌合之众,近逼太原南门。

    “当家的,太原西南又杀出一队人马,能有万余人,只是距离太远,看不清他们的旗号,但是其中骑兵众多,不会是官军的回援部队吧!”

    攻击初起时,王一川把主攻方向放在太原城东南侧城墙,距离方楠藏兵矮山不过几里。

    所以倚靠千里镜,方楠可以清晰观察到战场所有动态,但此时流贼全面攻城,数万人由周边暗影中杀出,南门外此时涌动五六万流贼,战场范围扩大了几倍,矮山所处东侧,西面的情况就难以看清。

    方楠调整千里镜焦距,这才发现万余流贼,簇拥着一面“高”字大旗,正扑向太原西南段城墙。

    “是他们来了!”

    “当家的,是谁来了?”

    张煌言踮着脚,围在方楠屁股后面打转。

    “是高迎祥!”

    “这股人马据说实力不弱,在众多流贼中颇俱声望,看来紫金梁今天主力尽出,要誓破太原城。”

    “高迎祥(1591年~1636年),字如岳,陕西安塞(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人。揭竿于安塞,率部活动于延庆府。他曾以贩马为业,善骑射,膂力过人。上阵时白袍白巾,身先士卒。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进入山西境内,成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

    “这么多人!就是挨个放血,也不知道要杀到什么时候。”

    小豆子经历大凌河战役,见识过大军所向,数万人马齐聚的壮观景像。

    但那都是在野外,如当下六万余人密布在太原城下,人头攒动相互推挤,如潮水般拍打城墙热火朝天的场面,这又是另一种壮观,他也是第一次看到,瞪圆眼睛不住惊叹。

    太原南城墙有五里之数,此时由东到西目光所过,只见流贼搭上数不清的云梯,每架云梯之下人潮涌动,流贼如蚁群般密密麻麻,前呼后拥提刀举矛向上攀爬。

    每当巨木滚下,顷刻之间便会砸倒成串匪兵,在人群中泛出一片片涟漪。

    城墙上的守军,虽然居高临下,占据防守上的优势,但在兵力对比上,显然是勉强应对如此规模的攻城,加之熬战一晚,士兵精神体力耗尽,已经变得左绌右支。

    “金汁,火油,快!”

    “把锅抬起来,全扔下去。”

    姜瓖此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调集万余士兵百姓登城防守,算是暂时稳定住局面,但他亲率边军精锐,仍然无法夺回被刘国能占据的突破口。

    “哈哈哈哈”

    “兄弟们,官军快要不行了,全都给老子顶上去!”

    刘国能抽刀挥舞,铁牌打手慢慢后退,大批长矛手肩臂相倚,拥挤前冲顶到锋线。

    刘国能手下六千之众,此时已有半数杀上城墙,面对姜瓖反攻,他也不敢大意,撤下铁牌打手用于督战,枪棒兵虽然战力稍弱,但胜在体力充沛,足以巩固当下的优势。

    他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单凭手下几千匪众,吸引姜瓖边军主力已经难以推进,想要扩大战果,损失必然巨大。

    “当家的,亢嗣鼎密信。”

    “哦?”

    “在这个时候,亢家传书为何?难道与眼下战局有关?”

    方楠心思急转,随即取出书信,飞快扫了一眼,不由嘴角扯动淡淡一笑。

    “早该想到,亢家是晋地大商,必然与许鼎臣关系非浅,没想到果然如此。”

    “呵呵呵呵”

    “当家的,亢嗣鼎信里怎么说?不是让我们去帮帮场子吧?”

    “石头猜的八九不离十,只是他又怎么能料到现在战况,亢家不喜牵扯政事,竟能如此精准找到这里,说明他此时就在太原城中,若猜测不错,必是受许鼎臣所托。”

    分析到这里,方楠想到亢家是晋地仕绅,这就意味亢嗣鼎与自己交好,其背后必然没有羁绊。

    方楠手捻信纸抬首望向夜空,眉头皱起凝神思索其中曲折,忽略了山下如火如荼的战场。

    由这件事上,他看出许鼎臣身为山西巡府,政治主张虽附庸于宣大总都张宗衡,但两者并未融入一体,亢嗣鼎与闵宗昌关系密切,这又说明许鼎臣与温体仁又保持着某种连系,不难看出他虽是北方一系,但对朝局之变极为谨慎,没有轻易把晋地示之于人。

    关于许鼎臣的记载,方楠在明史上只是一眼带过,稍有印象的事情,就是遭受到张宗衡构害。

    “这晋地之事,也是端的复杂。”

    方楠沉思片刻,不由轻声感叹,听得吴石头眨巴了几下眼睛,是一脑门子困惑,心说一张短信,怎么会让当家的如此烫手,竟然还思考了那么久。

    见方楠放下书信,吴石头摇指战场。

    “当家的,西北将门到也不是白叫的。”

    “姜瓖此时虽然处于劣势,仍然调度有方,东面圈围刘国能,指挥弓箭手向西巡击,常常在关键时刻箭雨突至,硬是把刚刚刚登城的流贼给打了下去。战术使用非常灵活。”

    这些武将出身于边镇,多是袭传几代,临战经验不仅丰富,而且战史阅历传承有续,常年保持争战状态,经年历久渐渐形成边镇军事贵族集团。

    明太祖分封子孙于九边,收回朝中武将军权,太宗正统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削藩困王,又把军权由转回给亲信武将,明中期之后,边镇不再出击草原,战略上改为防守,促使军屯发展,边镇将领军职,也不再是流官,(流官:明朝军官制度,战时可由五军督都府临时任命武将,也可由文官主帅择亲信从之,战后交回兵权,但边镇常与塞外部落冲突,西北榆林军屯流官,渐渐成为实职戍边,形成父袭子替,兄亡弟举的制度,一门爷孙几代挂印封将的现象并不希奇。)

    “看来石头最近没少用功,今后莫要疏懒。”

    方楠歪眼看向张煌言和小豆子,到是有点含沙射影的意味。

    小豆子脸皮越来越糙,只是咧嘴傻笑,方楠的话,他全然没有放在心上。

    到是张煌言还存有读书人的矜持,此时面皮微红眼球乱转,低头旁视,极力隐藏尴尬的神态,他自己心里清楚,进入千里营后,一天到晚醉心于军伍之事,经史子集都被遗放在角落,蒙上了一层灰尘。

    “当家的,姜瓖当下还能勉强支撑,但流贼势大,守军伤亡加剧,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

    “现在流贼没有完全发力,姜瓖一时半会还顶得住,你看城墙甬道,不时有士兵青壮登城,这就说明守军仍有余力。”

    “石头,你可以去集合部队了,流贼刚刚进入攻击区域,稍后很可能会发动山呼海啸般的攻势,到时我们再根据战情,选择进攻方向。”

    随着方楠一声令下,山腰间的草丛中人影晃动,虽然听不到一声叫喊,草木摇曳之间却不时泛出道道寒芒。

    “取甲冑来吧!”

    在老仆帮助下,许鼎臣穿上山纹甲,整装束发,挥手推开凤翅盔,接过长剑迈步走出书房。

    此时院中站满许府家丁,高举火把一片通亮。

    许鼎臣目光在群仆面前掠过,未见有胆怯之人,心中甚是满意。

    “今日尔等,随同许某守城拒贼,护佑太原父老,但凡伤殒,家中可获抚银百两,可有敢战之心,赴死之志否?”

    “谨遵老爷号令!”

    一众家丁弯腰抱拳,应声而诺,虽不见声势如虹,却能听出众人语出笃定,心怀果决之念。

    “老爷,王辅臣带到。”

    许生,也就是那名通报军情的百户,这时由人群中挤出。

    “奉主家之命,辅臣叩见巡府大人。”

    在许生身后,一个身高近两米的壮汉,倒提雁翎刀,单膝跪拜。

    “阔嘴狮鼻,当得一副悍勇之像。”

    许鼎臣目光扫过,暗赞王辅臣仪态威猛。”

    “吊眼斗眉,睛光闪动,此人心诡手狠,恐非是情义之辈。”

    细心端详,许鼎臣心下戒备顿生,不过转念想到,过会还要指望人家冲杀流贼,便面露微笑轻轻含首。

    “王将军兵马可否带到?”

    许鼎臣不好开口就问,你们现在能立刻参战吗?于是婉转示意,本巡府准备派你出战了。

    “回巡府大人,末将兵马已列于墙外。”

    “好”

    许鼎臣正要称赞几句以资鼓励,突然院门大开,一个家丁汗流浃背,神色惶恐,步履歪扭着冲进院中。

    “老爷”

    “老爷,南门破了,贼子已经杀进城中!”

    “南门破了?”

    许鼎臣忽闻传报,突然感觉战事危急,超出自己预料,不由轻声重复,心神也为之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