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31 山雨欲来

031 山雨欲来

    有一个成语叫“饮鸩止渴”,用来形容东晋朝廷在桓玄占领荆州后的做法很恰当。

    400年正月,大赦。这是将过去的事告一段落的一种仪式,无可非议,也算是做得落落大方。这时候,桓玄的身份是江州刺史,他上疏给朝廷,要求把荆州也交给他管,这是想把对荆州的实际控制合法化,同时也是一种试探,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司马元显的服从性测试。

    朝廷就是司马元显,司马元显就是朝廷,皇帝只是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司马元显大笔一挥,皇帝司马德宗下诏,同意!桓玄担任荆州刺史没有问题,朝廷对你很信任,另外还有重要任务交给你,今后荆司雍秦梁益宁七个州的军事也由你来管吧。然后假装没看见桓玄说的“也交给他管”的“也”字——桓玄的疏不一定是这么写,但意思是这个意思——任命中护军桓脩当江州州长,意思是一州换一州,人才难得,别把桓先生累坏了。

    司马元显也是想试探一下桓玄能不能接受。要是能接受呢,就这样处理,也能取得平衡。要是不能接受呢,就再做点让步。

    桓玄自然对结果不满意,他又写了一道疏送了上去,意思是我不怕工作负担重,江州的担子同时挑是没有问题的。朝廷没办法,毕竟朝廷就像瘦弱的大腿,桓玄好像强壮的胳膊,瘦腿拗不过壮胳膊啊,只好让步,但这也挺没面子的,于是找了个台阶,说桓玄同志能力很强,那就能者多劳,请他把江州的军事以及扬州、豫州八个郡的军事都管起来吧,为了开展工作方便,恢复他的江州刺史的职务。

    一番博弈之后,桓玄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也试探到了司马元显的底线:应该还可以再低一点。接着,桓玄任命自己的哥哥桓伟担任雍州刺史,又任命侄子桓振担任淮南太守。朝廷不敢违背他的意愿,一一配合。

    这个时候,虽然朝廷是由司马元显掌控的,但桓玄咄咄逼人之势已经形成。司马元显希望用让步来换取桓玄的知足而止,但野心家怎么可能适可而止呢?朝廷的让步在暂时保持双方不翻脸的同时,也增强了桓玄的势力,让他获得了战场上没有获得的利益。这不就是饮鸩止渴么?

    400年5月17日,负责首都军事保卫工作的卫将军、东亭侯王珣逝世,享年52岁。王珣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担负着在朝廷和地方实力派之间起到协理阴阳作用的减震器没了。和稀泥这个古老工种经常被人看不起,但其实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和作用的。

    桓玄在荆州虎视眈眈,好整以暇。此时以司马元显为首的朝廷还面临着孙恩变民军的困扰,一时半会还无法干净利落地处理好,再加上司马元显本身有一些问题——朝廷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所以桓玄认为,自己完全可以从从容容地准备,逐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来一套奉辞伐罪的传统戏法,取司马元显而代之。

    前面讲到,399年12月底的时候,在刘牢之的追击下,孙恩逃到了舟山群岛,对应的陆地防区是会稽郡,为防备孙恩卷土重来,朝廷命谢琰镇守此地,担任行政长官内史,都督五郡的军事,一般的看法是,有谢琰在,此地治安可以放心。

    谢琰是谁呢?说起来也是个人物。他的爸爸叫谢安,就是在淝水之战时淡定下棋的那位,所以说谢琰是出身名门,自带光环的那种人,在江湖上声望很高。而且,他本人的表现也确实不错,可以说是军功卓著。在著名的淝水之战时,谢琰是领兵渡水追击前秦的主将之一,要说功劳,其实比下棋的爹要大,事后论功,他被封为望蔡县公。

    谢琰的各方面条件确实不错,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他的问题出在了态度上。

    受命平定孙恩之乱以来,总体来说,谢琰的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因此他是带着充分的自信上任的。自信是好事,但把握不好度就成了自负,结果是,头上光环太多的谢琰产生了轻敌的思想,对于备战不太在意。

    当时,手底下的将领们向他建议:“盗贼就在沿海活动,随时在刺探我们的虚实,寻找机会骚扰和攻击我们,应该给他们一条悔过自新的路,分化和瓦解他们。”都是打仗过来的人,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不堪其扰,有可能是大炮打蚊子效果不佳,但谢琰一向以武服人,不太重视安抚和统战的工作,所以听不进去。他说道:“当年苻坚的军队有百万人,尚且在淮南送死,孙恩这种小贼,大败之后逃到海上,怎么可能复出!如果他果然要出来,那就是老天爷要杀他了。”

    谢琰这种轻敌的态度,导致他最后在阴沟里翻了船,在和孙恩开启的打地鼠模式中惨败。

    400年5月,孙恩率军攻击浃口,进入馀姚,攻破上虞,直到邢浦。

    浃口就是宁波东北方向的甬江口,孙恩从这里进来,甬江和余姚江又是相连的,余姚江非常长,沿着余姚江可以一直往西。馀姚就是现在的余姚,上虞不用说了,今天还在用这个名字,邢浦在绍兴市的西边不远,孙恩攻破上虞,直到邢浦,离萧山国际机场已经不远了,这简直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了。

    在邢浦这个地方,谢琰派出的参军刘宣之击破了孙恩军,孙恩退走,首战告捷。过了几天,孙恩又来邢浦了,但这一次官军失利了,孙恩乘胜前进。这说明上一次刘宣之的胜利只是击破敌军,还没有达到击溃敌军的程度。

    5月30日,胆大妄为而又勤奋的孙恩到达了会稽郡,这个时候谢琰还没吃饭,不知道这顿饭指的是早饭还是中饭。谢琰说:“等把这个贼灭了再来吃饭。”一种温酒斩华雄的即视感。

    谢琰跨上马背就出门,以广武将军桓宝为前锋,一路冲锋陷阵,冲杀得挺顺利。但浙江这个地方水多,队伍沿着河塘边的路走,路窄人多,只能鱼贯而进,孙恩军躲在船上的人就朝岸上射箭,把队伍分为两段。谢琰到千秋亭这个地方的时候与敌遭遇,作战受挫,这时候他手底下一个担任帐下都督的人叫张猛,突然从后面砍谢琰的马,谢琰就摔了下来,跟两个儿子谢肇、谢峻同时被害,桓宝也在这场战斗中阵亡。谢琰最终还是没有吃上饭。

    主帅死了,饭还没有凉,这让人很惊慌。但一个叫庾恒的吴兴太守慌得很不一样,竟然以担心当地的老百姓响应孙恩为理由,屠杀男女百姓数千人。真是干仗不行,残害百姓挺行。孙恩调整方向,转而攻击临海郡,临海郡在台州西北边,从绍兴到台州,距离其实挺远的,这孙恩进军的速度挺快的。

    本来想着派谢琰镇守此处,可以放心,谁想到出现了这种局面,朝廷接到战报后十分震惊,赶紧派出冠军将军恒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迎击。

    张猛为什么叛变是个谜。一种可能是,和谢琰之前有过节,包括提了建议不被采纳也有可能,另一种可能是,张猛是孙恩的人,相当于是个内奸。不过这个张猛也没有好下场,后来刘裕在左里活捉了他,送给了谢琰仅存的小儿子谢混,谢混挖出他的肝来生吃了。

    张猛的事情体现了当时剿匪工作的复杂性,接下来的几个月没有什么进展,对东晋来说这段时间重要的事是有两个人去世了。7月4日,太皇太后李陵容去世,太皇太后就是当今皇帝司马德宗的奶奶,李陵容还是有贡献的,生了两个聪明的儿子,只可能儿子没有把握好中兴国家的机会。8月9日,尚书右仆射王雅去世,享年67岁,在当时也算长寿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吃保健品有关系。

    到了11月的时候,宁朔将军高雅之跟孙恩军在馀姚会战,结果官军大败,逃往山阴县,就是说在余姚打仗,败走绍兴,比较悲剧的是官军死了七八成,猫捉老鼠,结果猫受了重伤。看这情况,高雅之是不行了,朝廷改派他的岳父刘牢之都督会稽郡等五个郡的军事,带领部队进攻孙恩,孙恩很知趣,退回海上。刘牢之向东进军,屯于上虞,派刘裕驻扎在句章,句章在今天的宁波,较上虞前出于东,这是要用刘裕来作为防备孙恩了。吴国内史袁崧在吴淞江入海口的沪渎筑垒防备孙恩,位置相当于现在黄浦江的下游,当时的黄浦江还是吴淞江的支流,袁崧筑垒的这个地方离孙恩的老巢舟山群岛不仅远,还拐了个弯呢,可见当时孙恩的海上运动能力已经让官方不敢小看了。

    这时候司马元显也没闲着,请求担任徐州的刺史,然后皇帝下诏让他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跟宰相一样的待遇,都督扬州等十六个州的军事,任徐州刺史,还封儿子司马彦璋为东海王。其实他就是自己任命自己过过瘾,所谓的十六个州自己能管得过来吗?而且和桓玄都督的八个州大都是重合的。这种做法除了让对手不爽进而激怒对方外,没什么实际的好处。推算起来,司马彦璋当时也就两三岁,给两三岁的小孩封王更是有害无益。俗话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么小的孩子承受得起吗?

    在常常是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司马元显还是太年轻了,毕竟只有19岁。他把政治舞台当成了戏剧舞台,而且入戏太深,和现实有点分不清了。

    400年12月2日,天象有变,司马元显解除了自己录尚书事的职务,但不久又加授了尚书令的职务,虽然古人迷信,但这种迷之操作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就是这个人“骄恣”,骄傲、放纵,目中无人。当时的吏部尚书是囊萤夜读故事的主人公车胤,车先生看不下去了,就去拜会会稽王司马道子,让他管一管、控制一下,老子管儿子,总是要听的吧,这是车胤的想法。

    司马元显听说车胤找过自己的爹,但说了什么不知道,就去问老爹:“车武子屏退他人,跟你说了什么事?”车武子就是车胤,武子是他的字。司马道子不回答。司马元显一定要问出个究竟来,司马道子火了,道:“你是要幽禁我,不让我跟政府官员说话吗!”司马元显出来后跟随从说:“车胤离间我父子感情。”秘密派人去责问车胤,车胤感到恐惧,就自杀了。这结果挺让人意外的,不过要想想当时是什么年代,免于恐惧的自由,这肯定是没有的。这种因恐惧而自杀的人,有一种动机是以自己的死换来家人免遭连累。

    在朝廷、桓玄、北府兵团三角关系中,如果要概括一下的话,就是:司马元显在胡闹,桓玄在准备,刘裕在成长,另外,孙恩在钻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