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女医扪心录 » 第33章 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第33章 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陈瑾和许承跃继续各自看书。陈瑾以前也会自己去上自习,看书做笔记,但由于比较迷茫,人虽然坐在自习室或餐厅里,却总是分心走神,尤其是看书看到理解不了的内容时,心中一烦,思绪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和许承跃一起学习的时候,她就比较定得住,除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问他,很快得到解答,还有种有人监督着学习的感觉。

    一个人自由自在挺好的,有个人陪伴也挺好的。

    差不多八点的时候,与许承跃约好的一个高瘦男生才来到餐厅找他治病。

    “师哥好,昨天你给扎了一次针,今天好多了,但吞咽的时候还是有点不舒服,所以还要麻烦师兄给再扎一次。”高瘦男生打过招呼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陈瑾听得出来,他的声音有点沙哑。

    许承跃还是让他坐到旁边的餐桌旁,先给他诊脉,陈瑾就主动地跟了过去。

    许承跃把完脉,说:“脉象上也有好转,没昨天那么疾了……”他说着起身,让出了座位,陈瑾就不客气地坐下,给这位高瘦的男生把脉。

    总体脉偏细,脉率快而有力,两寸脉尤其明显,是比较典型的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的脉象。

    (脉细多为阴虚,脉快而有力一般有热,两寸明显说明热在上。)

    她想起上个学期背诵的《濒湖脉学》里数脉的歌诀:“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又记得刚才这男生有说过“吞咽的时候还有点不舒服”的话,说话声音又有点沙哑,就知道他是咽喉的问题了。

    不管怎样,她接触把脉时间还不长,相比许承跃的脉诊水平还是差得很远,虽然心里有数了,她还是让这位男生张开嘴巴看他的舌头。

    舌体偏瘦,色深红,舌苔薄,舌面比较干。这也是阴虚内热的舌象。

    如果再问大小便,应该会有大便干小便黄的症状。但陈瑾没有再问这些。

    “是阴虚火旺引起的咽喉痛、声音沙哑吧?”陈瑾望了望许承跃,说道。

    许承跃点了点头,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治呢?选什么穴位?”

    陈瑾想了想,说道:“需要滋阴降火,滋阴的穴位……是不是要在足少阴肾经上找啊?涌泉,然谷,太溪,照海……这些好像都可以吧?但我不知道选哪个比较好……”

    陈瑾不太肯定。如果是个实热证的咽喉痛,那就简单了,直接在手指上少商穴和商阳穴刺血泻火就行了。

    但虽然都是上火,都属于热证,脉跳得都比较快,实热和虚热还不一样,实热证脉体洪大,需要泻火,虚热证脉体细,需要滋阴。

    许承跃说道:“确实这些穴位都可以用。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在肾经上选穴没错。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是八脉交会穴里的列缺配照海这一对穴位。”

    陈瑾记得列缺配照海这对穴位可以主治咽喉、胸膈、肺部和阴虚内热等疾病,至于为什么要这么搭配着用,她还不是特别理解。

    大概任脉和肾经都从咽喉处经过,任脉又是阴脉之海,阴虚引起的咽喉疾病可以从任脉上考虑,所以会选择八脉交会穴中与任脉交会的列缺穴吧……

    陈瑾缓缓起身。既然已经扎了一次针,效果也不错,而且书本上也有明确记载这组配穴可以治疗咽喉病和阴虚内热,那就先记下这个用法吧,等以后看得书多了,治的病多了,自然能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许承跃取出消毒用具和针灸针,很快给这位高瘦男生消毒,在他手脚上共扎了四针,行了行针后,就让他坐在那里留针。

    回到了自习的座位上,陈瑾问他:“今晚就这三个人吗?还有其他的吗?”

    许承跃笑着说道:“可能还有一个吧,这么晚了,也不知道还来不来。怎么,看病看上瘾了?”

    陈瑾讪讪地说道:“也不是啦,就是觉得能把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学起来会更有信心,而且经过深入的思考,记忆也更深刻。”

    许承跃说道:“是啊,经过思考和运用,才能真正地把那些知识消化掉,变成自己的东西。利杰比较喜欢说的一句话——病人才是最好的老师。病人会告诉你,你缺什么,需要学什么,和要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陈瑾暗暗点头,说道:“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能接触到更多病人,肯定进步更快。”

    许承跃说:“这个迟早的事,也不用太着急。你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已经有了,经络穴位也学了,可以到图书馆找一两本针灸方面的医案来读,一般医案后面都会有解析。你可以先看医案里病人的病情,自己拟一个治疗方案,再对照医案里的治疗方案,然后思考它为什么这样治,再看解析……”

    陈瑾说道:“这个方法听起来不错,我明天就去逛一逛图书馆,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

    两人又看了会儿书,与许承跃约好的另一位中等身材圆脸男生才行色匆匆地来了。

    “师哥,不好意思,有点事情,来晚了。”圆脸男生微喘着气,和许承跃打了个招呼。

    “这次是什么问题?”许承跃抬眼笑着问他。

    圆脸男生讪讪而笑,说:“还是老问题,便秘。师哥要不再给扎两针?”

    许承跃见他气息有点急,还没恢复过来,就指了指旁边的空餐桌,说道:“你先在那边坐一下,我一会儿先把把脉。”

    “行。”圆脸男生就坐在了那位正在扎针的高瘦男生背后,转过头来问他:“同学,你什么问题啊?”

    高瘦男生说:“咽喉痛,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两人就交流起病情来。

    四五分钟后,许承跃起身先给高瘦男生行了行针,才在圆脸男生对面坐下,取出脉枕把脉。

    “上次教你的自己按足三里穴,有没有按?”许承跃把完脉后问他。

    圆脸男生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刚开始按了几天,后来就忘记了……那个,最近运动也少了……”

    许承跃就起身,让陈瑾把脉。

    陈瑾坐下搭脉,除了感觉他的脉软绵绵的没什么力气,其他的倒没什么异常。又看他的舌头,舌体大小适中,就是舌色偏淡,舌苔白。

    便秘是个小病,常见的证型属胃肠积热的比较多,也就是火大适合吃点泻药的那种,他这情况明显不是。

    结合脉象和舌象,他的情况应该属于气虚。但是气虚也能引起便秘吗?陈瑾不确定。

    不过要是论治疗的话,她倒是有方法,那就是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这三个穴位,这是刚从《人纪·针灸》学来的一组可以通治所有便秘的穴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有“合治内府”的理论,《素问·咳论》中也有“治府者,治其合”的记载。其中“合”指下合穴,“府”通“腑”,指六腑,也就是六腑的疾病取下合穴治疗的意思。

    便秘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脏腑上来说,怎么也跑不出胃和肠的范围,而胃、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分别是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取这三个穴位,不就什么便秘都能解决了吗?管它什么气虚还是胃热呢……

    陈瑾把着脉,原本思考着脉象的问题,一不专注就走神了。

    许承跃看着她按着那个圆脸男生的脉许久不松手,以为她没摸出来是什么脉象,就问她:“怎么了,他的脉有什么奇怪的吗?”

    “没……好了……”陈瑾回过神来,站起身给许承跃让出地方,“脉没什么力,有点气虚的感觉。”

    “交给你的话怎么治?”许承跃问道。

    “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陈瑾这回答得很自信。

    许承跃一听就明白她的思路是从脏腑功能的角度考虑,说道:“按你的思路,选穴还可以更少些。”

    陈瑾说:“我就是分不清到底是胃还是肠的问题,才三个穴位都选。如果能辩证得更精准,那选一个穴位就行了吧?”

    许承跃摇了摇头,说:“不管是胃还是肠的问题,都可以只选足三里一个穴位。”

    “为什么?”

    “因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啊!”

    陈瑾恍然大悟,这句话出自《灵枢·本输》,她还背过呢,只是一时间没想起来。

    不过,选三个穴位还是比选一个穴位保险……目前还学艺不精的她仍是这么想的。

    “那你要怎么治?就扎足三里吗?”陈瑾问道。

    许承跃说:“能治疗便秘的穴位不少,我比较喜欢选支沟穴,以支沟为主穴,根据辩证搭配其他穴位。”

    陈瑾想了想,说道:“支沟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我知道它可以治疗便秘,但不知道为什么。”

    许承跃说道:“支沟穴可以清三焦火,通降腑气,便秘的病位在胃肠,基本病机是腑气不降引起的啊。你们还没学到这个穴位,等学到了,老师肯定会讲的,支沟穴是治疗便秘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陈瑾点了点头。许承跃就取了针具,在这位圆脸男生双手支沟穴上消毒后扎上了针,随后又在他的腿上足三里扎了两针。

    陈瑾有些不解地问:“你不是用支沟不用足三里吗?怎么又给扎上了?”

    许承跃耐心地解释:“这个因为他气虚,所以配上补气强壮的穴位,可以选关元、气海,但是关元、气海在下腹部,在这儿操作起来不方便,所以改用足三里。支沟穴可以单独用于便秘,但如果有明显的阴阳气血虚实的问题,辩证配合其他穴位效果更好。比如说是气秘的话,可以配太冲穴……”

    “等等!”陈瑾打断了他的话,“你说什么秘?”

    “气秘,就是气滞便秘,可以搭配太冲穴疏肝理气。气秘的特点就是大便不怎么硬,但是不顺畅,而且肠鸣音多,放屁比较频繁。胃肠热的便秘可以配内庭穴清泻胃火,阴虚便秘可以配照海穴滋阴……”

    陈瑾只连连点头,等他说完,就赶紧回到座位上,翻开笔记本,迅速地记录了下来。

    ——————————————————分割线—————————————

    附:

    同一个病人,让不同的中医来治疗,会发现每个人的治疗方法可能都不一样,这种情况很常见。并不是说中医没有标准,有标准,标准就是要治好这个病(人),只是思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表面上看到的就是用药或配穴不同。

    例如这个便秘,从病位来看,就是胃肠问题,跑不掉,所以从胃肠入手,直接加强胃肠蠕动和排泄功能错不了。从病机来看,是腑气不降和气虚引起的,那么从通降腑气和补气的原则入手,也错不了。而到了补气的选穴上,可选的穴位也不少,还要因地制宜,在理疗床上躺着治的,气海关元都方便扎,但是坐着治,腹部穴位就不太方便了,就可以换其他方便的穴位。不仅需要辩证准确,还要知道变通。

    有趣的是,明明是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配穴方法,到最后都选择了同一个穴位(足三里),又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

    这在中药处方上也是很常见的,这个大夫以这个方子为基础方,化裁了一下添加了几味药,另一个大夫以那个方子为基础方,也加减化裁了一下,到最后发现两张处方相差无几,很奇妙。选用的基础方不同,说明关注的重点或切入点是不同的,但两条路走到最终,又变成了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