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女医扪心录 » 第43章 难缠的风湿

第43章 难缠的风湿

    晚上吃完饭后,陈瑾主动收拾了碗筷,母亲也将没吃完的饭菜收拾起来,之后就一直锤着右侧肩膀。

    陈瑾过来关心地问道:“妈,怎么了?肩膀不舒服?”

    母亲说:“老毛病了,一变天就酸痛,天气预报说明后天降温,有雨,看来是真的了。上午还好好的,傍晚开始整条胳膊都酸痛使不上劲。”

    陈瑾知道她那是多年的老风湿了,而且村里有这个病的人很多,尤其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女性,多少都有点风湿。

    南方湿气重,加上母亲多年的劳苦得了这个病症,轻的时候只是一条胳膊酸痛,严重的时候都抬不起来,连梳头发都麻烦,还带着全身多处关节疼痛困重。已经治了很多年,想过很多办法,但总是反反复复,时好时坏,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好转了是治疗的效果,还是天气转晴转暖的原因。

    风湿病在中医里属于痹症范畴。《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也就是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在经络中流注从而形成痹证。

    风、寒、湿气属于外感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中的三个。人体患病,一般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因是由于正气不足或处于虚劳状态,也就是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身体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的时候,再感受外来的致病因素。如体虚的人淋雨吹风受寒就容易感冒发烧,在高热环境出汗多就容易头晕中暑,吃过多高热量难消化的食物就容易上火闹肚子等,而身体健壮的人经历这些却可以安然无恙。

    人在正气不足或虚劳状态下感受风寒湿邪就容易得风寒湿痹,其中感受的风气偏胜的称为行痹,主要表现为痛无定处,游走移动;寒气偏胜的称为痛痹,一般痛点固定,剧烈疼痛为主,得温痛减;湿气偏胜的称为著痹,位置也比较固定,酸楚而困重。

    陈瑾母亲的风湿痛三者兼而有之,湿气偏重,这与南方气候,以及她长期与水打交道有关。而且她的体质也比较复杂,本来就身体瘦弱,肠胃不好,为了改善生活,从年轻时就积年累月地干着重活累活,如今快五十岁了,气血又大不如从前,加上最近几年哥哥总是和她怄气,情志郁结也很厉害,哥哥外出打工,她又担心他被别人带坏……

    自从上了大学,陈瑾不是没有考虑过要给母亲好好调理一下身体,只是病情太复杂,她实在无从下手,何况她如今也只是初入中医的门,还在门槛附近徘徊呢。

    不过,既然已经学了些针灸,怎么也得给母亲治一治了,哪怕治不好也要试一试。陈瑾经过和母亲商议,决定使用温针灸。

    虽然母亲是整条手臂都酸痛,但比较明显的还是外侧,也就是在手三阳经上。陈瑾首先给她右侧手三阳经五输穴中的三个主治“体重节痛”的腧穴三间穴、中渚穴、后溪穴扎上针,随后又在肩部找了三四个疼痛最为明显的部位,不问穴位扎了几针。

    这种不问穴位,以痛点或病灶点作为针刺点的地方被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阿是穴数量和位置不固定,从广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身体任何一个疼痛点、反应点、敏感点或病灶点,都可以称为阿是穴。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针灸很简单,哪儿疼扎哪儿就行,但这是很肤浅的理解,用这个方法针灸治病虽然也有效,效果往往不稳定,投机取巧和碰运气的侥幸成分很高。

    更为严谨高效的阿是穴定位使用方法是经过思考和辩证的,绝不是哪儿疼就扎哪儿那样简单而肤浅。例如治疗阑尾炎有一个特效的奇穴叫做“阑尾穴”,位于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下约一寸(有的资料写两寸)的位置,急性阑尾炎发作时,只要点按阑尾穴就能缓解疼痛,针刺配合一定手法以及搭配其他穴位可以较快地根治阑尾炎。

    然而这个阑尾穴的取穴方法很有讲究,大多数时候它并不在足三里穴下一寸或两寸的位置。在阑尾炎发作的时候,它作为一个特殊的反应点,会有明显的压痛,所以找它要先准确找到足三里,然后顺着足阳明胃经往下缓缓移动慢慢按压,如果在这两寸的范围内找到一个疼痛很明显的点,它就是阑尾穴了。这时候的阑尾穴一般不在课本或资料上记载的定位上,它是作为阿是穴被找到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阿是穴,这样找到的阿是穴治起病来才能立竿见影,疗效稳定。

    陈瑾在母亲身上针刺的阿是穴只是普通的疼痛点而已,但这无关紧要,因为手上三针的作用范围已经把肩膀上这一大片都囊括进去了,之所以加上几个痛点,只是为了让那三针有一个更明确的目标作用点。如果是真正的高手,不需要再在局部加针,只要在手上那三针用特殊手法行针,针感就能直接传到肩膀。陈瑾还远远到不了那个水平。

    针扎完了,陈瑾就要在母亲的手上三针加艾灸了。她这次回家顺便带了一盒艾条回来,她就取出来一根,切出来几小段,每段差不多1.5厘米长作为一个艾柱,用牙签戳一个小洞,但不能穿透了,然后将艾柱挂在针柄上,点燃艾柱。

    第一轮艾柱烧完后,母亲就感到小臂轻快了。陈瑾兴奋不已,接着点了第二轮艾柱。

    可是让人意外的是,第二轮艾柱烧完后,母亲有些担忧地告诉陈瑾:“好像不大对啊,全跑肩膀上去了,手臂不大酸痛了,但是整个肩膀和脖子酸胀得厉害,左边肩膀也有点……”

    陈瑾大吃一惊,心想:“糟糕啦,这风湿还真的会跑啊!病邪由躯干散向四肢是由内而外疾病好转的现象,由四肢向躯干走……怎么办……”

    陈瑾想了想,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让它退回去了……

    她在母亲的肩颈部的几个新的痛点附近的穴位上又加了三四针,然后选择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在上面做温针灸。烧了两轮后,母亲身上那酸胀疼痛感又往手臂上转移。再烧一轮,基本上回到原状。

    陈瑾不敢做更多的治疗,只好起针,给她贴了几个耳穴贴,也没什么把握,不能确定有没有效果。

    “等我想想别的办法再调理吧……”

    陈瑾有些沮丧地回到了房间里,和许承跃通了个电话,简单说了一下晚上的情况。许承跃没接触过陈瑾的母亲,对她的体质不了解,更没法把脉,也没能给陈瑾太多建议,只是安慰她风湿病本来就是个难治的疾病,不要着急,慢慢来……

    陈瑾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何况自己才学了一年半的中医,还有三年半才本科毕业呢,要是现在什么病都会治了,未来的三年半还有什么学习的动力?

    两人聊不多久,就挂掉了电话。陈瑾将从图书馆里借回来的几本书拿出来,想要查一查有没有关于风湿病的治疗方法或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