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女医扪心录 » 第76章 什么才有意义?

第76章 什么才有意义?

    新学期开始了,终于进入了大三。

    除了某些在校研究生和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大四学生以外,大三的学生就是新校区里的老资格了。

    大二的一年里,在针推协会的一些活动里露过几次面,又经常和许承跃、孔利杰这些备受推崇的人物走得那么亲近,针协里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陈瑾不是他们的成员了。

    陈瑾原本以为针协今年的开学季还会像去年一样,在军训的北操场附近开展义诊,那样她就可以浑水摸鱼,冒充一下针协老会员,学着许承跃那样去摸新生们的脉,顺便给需要的师弟师妹们治治小病。

    没想到针协因为去年在军训期间开展义诊“违规”宣传,被取消了“优秀社团”的评比资格,今年他们的新会长以及各部的部长们经过商议后决定为了争取“优秀社团”的荣誉称号,在社团完成纳新之前,不在校内开展义诊活动。

    陈瑾虽然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她决定做点什么,来弥补这个空缺。

    她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在班里找一些热爱中医并且比较优秀的同学,组织一个学习交流小组,把这两年学到的东西互相分享,并且定期出去义诊,增加实践经验。

    交流分享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学习方式。你有一个苹果,他有一个梨,交换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水果;但是你有一种知识,他有一种知识,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知识。学习小组的成员越多,每个人的获益也就越多。

    想到这点,陈瑾有些激动,脑海里浮现出几个人,就想立刻去找他们谈谈。

    那些优秀的热爱中医又好学的同学很容易分辨,除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以外,还有一些特点,比如喜欢上自习,但是上自习的教室太多,平时不容易遇到;比如上课占座,他们喜欢占第二、三、四排中间的座位,因为这些位置视角好,不管老师上课板书写在黑板的哪个位置都看得真切,而且靠前可以清晰地听见老师讲课,也是老师的视线经常聚焦的地方。至于第一排,中间位置离讲台太近,会被讲台挡住部分视线,旁边视角又不好,一般只有那些对学习无所谓的懒得占座的同学,在找不到座位的时候才坐。

    中医内科学下课以后,大部分同学都离开了教室,要么去吃午饭,要么就回宿舍休息了,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还留在教室里,继续完善笔记,或上自习。

    陈瑾看到她的右侧不远处,也就是第三排中间坐着的袁折桂,还在看中医内科学的课本。

    折桂,即蟾宫折桂,在月宫中攀折桂树枝条,在古代比喻金榜题名。看来这个袁折桂的父母也是对他寄予厚望的,而他的学习成绩和陈瑾一样虽然不在前三,却也没掉出前十。

    陈瑾收拾好书包,在离开教室之前挪了几步走到袁折桂的身旁隔了一个座位的地方坐下,说道:“袁折桂,这么认真学习啊!”

    袁折桂抬头看了一眼陈瑾,说道:“刚刚上课内容有点儿多,整理整理笔记,消化一下。你有事吗?”

    陈瑾说道:“我想组织一个学习交流小组,每个星期都抽时间聚在一起学习交流,以及定期出去义诊。想邀请你加入,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袁折桂说道:“交流什么内容?”

    陈瑾说道:“只要是医学相关的,什么内容都可以啊!比如说对四诊有什么宝贵经验,对经典的某一句话有独到见解,或者看了什么好书相互推荐,分享读书心得,以及见习或跟诊有什么收获……”

    袁折桂沉默了几秒钟,似乎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说道:“我觉得这个意义不大。”

    陈瑾以为他在沉思什么,没想到竟得到这样的回复,除了有点儿失望,多少还有点儿尴尬。

    “怎么会意义不大呢?经常和同学交流,不仅可以互相切磋,还可以参考彼此的学习方法,可以互相分享经验、知识、技能等,遇到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多解决方案与新奇的想法,吸取彼此的成功经验……”陈瑾想了一大堆组织交流会的好处,还觉得不够,又继续说道:“《礼记》上有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也有一句话: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难道你不想在中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吗?”

    袁折桂说道:“走得再远,最终还不是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陈瑾微微一愣,竟然有些无言以对。

    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一份不错的收入……

    温饱,体面,有钱,不就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吗?袁折桂说的也没错啊……

    所谓的学习改变命运,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就是提高生活水平,由贫穷变得富裕吗?

    但是,这跟和同道一起学习交流有冲突吗?难道我组织学习交流小组定期交流不是为了提高医术水平?医术水平提高了,不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收入?

    “那你觉得目前什么才是有意义的?”陈瑾愣了一愣之后问道。

    “提高学习成绩,争取拿更高的奖学金,参加经典背诵和技能大赛,拿奖次,给自己的履历添加亮点。”袁折桂说道,“还有,考研读研,拿到更高的文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陈瑾想了想,说道:“你是觉得文凭比水平重要,学习成绩比综合能力重要,是吗?”

    袁折桂反问道:“难道不是吗?”

    陈瑾反驳道:“水平不行,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文凭再高又有什么用?”

    袁折桂说道:“只有更高的文凭才能进更好的单位,拿更高的起步薪资。一个本科毕业生,不但进医院难,就算勉强进了医院也只能拿两千多的底薪,而一个硕士研究生不仅可以轻易进医院,而且起步薪资就是四五千。至于综合能力和医术水平,难道一个研究生会比本科生差吗?”

    陈瑾说道:“如果文凭等于水平,学习成绩等于综合能力,那研究生自然是要比本科生强很多。但是五年的理论学习加上三年的实践肯定比八年的纯理论学习强,而八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比五年理论加三年实践强。我组织学习交流小组的目的,除了开交流会,还会定期出去义诊,接触病人,更早地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医术,也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袁折桂说道:“想要提高医术,哪有找一个好导师跟诊学习来的直接快捷?我觉得你说的交流和义诊就是浪费时间,会影响我备战考研。”

    袁折桂话已至此,陈瑾出师不利,觉得深受打击,无话可说了。

    但是她相信,刚刚本科毕业的孔利杰师兄肯定比绝大多数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水平高,经验丰富。能做到学医五年就强过学医八年的,不就是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早早地进入临床吗?

    袁折桂却接着说道:“我们这一届刚好遇上各大高校扩招,毕业的时候就业压力肯定很大,不读研的话恐怕连工作都找不到,更别说进医院了。你还是好好学习准备考研吧,别弄那些没什么意义的。”

    这是……要反客为主劝我考研啊……

    如果因为就业压力大,大多数学生都选择读研,那么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压力也小不到哪儿去。

    待就业人群大幅度增长,而社会上相应的岗位没有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在同一个时间里,肯定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但是就业时间推迟三年后,工作岗位更加饱和了,仅仅高一个档次的学历还会有优势吗?

    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有真才实学的情况下尽早地占坑才是硬道理。

    “谢谢你的好意!”陈瑾说道“我尊重你的想法。走了,你好好学习吧,我不打扰了!”说完起身,背起书包离开了教室。

    就像袁折桂改变不了她不想考研的想法一样,她也改变不了袁折桂一心奔赴钱程的想法。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学中医不能赚钱,不能养家糊口,谁还学中医呢?

    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由于不同的观念,促使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而已。

    陈瑾始终觉得,有了医术还怕找不到工作?能替病人解决病痛还怕没生意?有了生意还怕没钱赚?

    就和许承跃说的差不多——踏踏实实看病,该有的就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