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从黄巾小兵开始 » 第六十一章 函谷关

第六十一章 函谷关

    阳平关。

    苏固见楚歌带大军东去,一时间陷入了两难之境。

    他问左右道:“大同反贼预断我粮道,如之奈何?”

    有将领道:“只能分兵抵挡,否则粮道一断,我等困守孤城,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出声道:“反贼兵多,此去几万人,我等如何抗之。”

    有将领指着城外道:“不如我等也行断粮之举,让贼寇知难而退。”

    苏固连道:“好计。”

    刚想下令出兵,他又迟疑道:“贼寇东去,许是见我等据城而守,故意分兵引我军出战?”

    其他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们也不敢肯定。

    如此等待了两天,见离去的大同军还不见身影。

    苏固只能先行派出几千人马朝张任发起试探。

    一场厮杀,汉中士卒被张任带人打了个满头包。

    领军将领狼狈而回,低头道:“大人,敌军兵多将广,不如早日降了。”

    苏固大怒:“混账东西,我等食君之禄,当忠君之忧,你竟坏我军心,来啊,拉下去砍了。”

    “大人饶命。”

    杀人立威后,苏固见绝粮之举行不通,亲自带着大部人马朝楚歌追去。

    来到定军山,他见黄忠旗号,以为楚歌等人都在,连下令众人下寨。

    山腰的黄忠看到汉中军到来,对副将道:“你带一半人马往东边走,如若敌军前来,可就地迎战,如若敌军不至,你就绕道敌后,听我号令,随时与我共击敌军。”

    “诺。”

    副将领兵离去,苏固见了,为防侧翼安全,只能分出一部分人在东方列阵。

    接下来,黄忠时不时派一些人马朝山下而去,让苏固分身乏术。

    不知不觉中,正面鹿角附近剩下的人开始稀少。

    通过望远镜,黄忠看到苏固傻乎乎地站在人群中指挥手下拼接鹿角,大喜道:“时机至矣。”

    “尔等随我杀敌。”

    黄忠召集众人,乘着地势高,人借马力,直冲而下。

    “杀啊。”

    身后众人也跟着鼓噪大喊。

    “大人快走。”

    汉中将领拉着苏固疾走,可黄忠一直盯着他们,而拦路的人哪里是黄忠的一合之敌。

    “敌将授首,降者免死。”

    一片混乱中,众人只听得一声暴喝。

    敌我双方顺声看去,只见黄忠横刀立马,挑着苏固的脑袋高高举起。

    “将军神威。”

    “大人死了。”

    大同军士气大振,相对的汉中兵如坠冰窖,附近的人再无心抵抗,乱哄哄地朝来时路跑去。

    “杀啊。”

    黄忠带人顺势掩杀,直杀到沔水边上才停下脚步。

    副将收拢降兵后,一脸欣喜地走进营帐:“将军神威,一战抵定汉中。”

    黄忠抚须笑道:“战果如何?”

    副将道:“我军杀敌三千,收纳降兵八千余人,另有数千汉中士卒跳入沔水淹没,剩余之人已四散逃离,不足为虑。”

    “好,速速派人把此地战况报与主公。”黄忠欣喜道,“明日一早,带上苏固头颅,威逼阳平关。”

    第二天,驻守在阳平关外的张任见黄忠回来,连派人询问。

    得知情况后,他高兴地迎出门外:“黄将军神威,苏固一死,汉中定矣。”

    “公义过誉了。”

    两人寒暄一阵,带着大军全面压向阳平关。

    “关内的人听着,苏固已死,你等速速归降,可免一死,如若顽抗,城破之日,就是你等授首之时。”

    说完,黄忠用赤血刀挑着苏固脑袋让城头的人看个清楚。

    “是太守大人。”

    “天啊,大人竟然被杀了。”

    “怎么办,我们该什么办?”

    留下的副将看清楚脑袋,连召集剩余将领商议。

    城头一片沉默,有人道:“不如降了,关中粮草只够一月之用,就算顽抗,又能坚持多久?”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想死,剩下只能投降了。

    “我等愿降。”

    阳平关一破,汉中门户打开。

    之后,黄忠带兵一路横扫。

    沔阳、南郑、褒中、城固、西乡等地几乎望风而降。

    黄忠这边进展顺利,另一边的楚歌等人也到了关键时刻。

    ——

    子午谷北口。

    大军休整到太阳落山,继续朝长安进发。

    这次直捣长安,楚歌采用昼伏夜出的策略,他派出所有斥候,大军在夜里蛇皮走位,绕城而走。

    好在北口距离长安不远,经过两日赶路。

    这天夜里,大军终于抵达了长安南门外。

    借着星光,楚歌做最后一次部署。

    他开口道:“蒋钦。”

    “末将在。”

    “你带人包围长安四门,不可放任何人进出。”

    “诺。”

    一声令下,大军左右分开,绕环长安而去。

    两个时辰后,蒋钦传来消息,说是已经包围了长安城。

    楚歌又对甘宁道:“兴霸你带人时刻准备,一旦我打开城门,你就带兵入城。”

    甘宁道:“主公,不如让我做先登之人,你带人在外接应。”

    楚歌知道甘宁一片好心,不过他比甘宁更懂特种作战的方式。

    见甘宁还要再劝,他挥手打断道:“放心,我自有分寸,正好借长安城试炼一下狼牙的成色,接下来突袭函谷关还要靠他们。”

    说完,他一挥手,带着马忠等人朝长安疾步而去。

    黑夜中。

    楚歌和众人一身黑衣,就连带得兵器事先都已经用漆涂黑,加上这时代的人普遍有夜盲症,楚歌并不担心会被发现。

    就这样,一众两千余人,垫着脚步,无声无息地逼近了城墙。

    城墙下。

    楚歌侧耳倾听,只听见呼呼的夜风在呼啸,城头并无人声。

    他朝马忠打了个手势,然后拿出腰间挂着的爪勾,甩动几下抛向城头。

    用力扯动,见爪钩牢牢钩住城头,楚歌三步并作两步,动作敏捷的直窜而上。

    几乎眨眼间,他就攀上了城头,一个翻身落地,楚歌朝城头观察。

    或许是安逸太久,从来没想过有人能突袭到此,加上二月时节,夜风冰凉刺骨,这时代又没有合适的保暖衣物。

    长安城头只有了了几个守卫,这些人要么缩着脖子靠在墙角睡觉,要么挨着火盆在烤火,浑然不知城上来了敌人。

    楚歌见状,探出手朝下面挥了挥。

    得到指示,马忠等人开始行动。

    两千人分成两百队,一个跟着一个爬上城墙。

    无声的杀戮在城头展开,过程很是顺利,顺利到楚歌把作战计划都给推翻了。

    打开城门后,楚歌对马忠道:“你去告诉甘宁,让他先在外等着。”

    马忠走后,楚歌看向一旁,那里被扣押着几个守城士兵。

    楚歌问:“想不想活命。”

    “想,想,大人饶命。”守卫连忙点头。

    楚歌道:“带我去找你们县尉。”

    当长安城的县尉被楚歌从被窝里抓起来时,同样的对话开始:“想不想活命。”

    一脸懵逼的县尉看着横在脖间的刀锋,吞咽着口水,连连点头道:“想,想,大人饶命。”

    “带我去见长安县令。”

    面对死亡威胁,长安县令同样扛不住投降了。

    至此,长安县的两大负责人落入了楚歌手中。

    这下,楚歌也不急打出大同军的旗号了,他让大同士卒假扮长安守卫,原来的长安守卫则暂时看押在校场。

    第二天早上。

    楚歌找来蒋钦道:“公奕,你带人打着汉室旗号,北上渭水,接收渭河两岸所有船只,如有余力,可借机行事,总之把渭水、黄河两岸的船只收拢到手,越多越好。”

    嘿,这业务我熟啊。

    早就盼着立功的蒋钦,一脸雀跃地带人离开,他一路上高挂汉军旗号,威风凛凛地朝北而去。

    “至于兴霸。”看着求战心切的甘宁,楚歌头痛道,“你暂且坐镇长安,待我拿下函谷关,必然战事四起,到时还怕没仗打?”

    “是,主公。”

    留下甘宁,楚歌率军往东而去。

    长安距离函谷关大约两百公里,大军需走十天。

    因为打着汉军的旗号,这次可以光明正大的白天行走。

    不过为防万一,楚歌还是让马忠带人先行:“你带人先行赶往函谷关,守住谷口,如遇行人,先行扣下。”

    “诺。”

    马忠离去后,大同军开始了急行军。

    十日后,同样是夜色漆黑的夜晚,楚歌用了同样的方法,一举登上函谷关。

    相比长安,这里的人警醒的多。

    楚歌翻身而下的时候,就被守卫发现。

    “敌袭。”守卫大叫。

    关下的马忠担心楚歌有事,不等指示,拉着绳索就往上爬。

    他一边爬一边叫道:“速速登城相助主公。”

    其他人连挥舞爪钩,甩向城头。

    见自己行踪暴露,楚歌也不担心,毕竟他已经站上了城头,这些守卫想再把他赶下去,却是已经不可能。

    解开背上长刀,楚歌奔向围拢而来的守卫。

    一众守卫只见一道黑影闪过,前方的人已经身首分离,不禁大骇。

    “主公。”

    马忠等人上来的时候,就看到楚歌在人群中忽闪忽现,每次挥刀,就有人被斩杀。

    “上。”

    众人不急多想,抽出兵器就朝函谷关的守卫杀去。

    随着爬上关头的人越来越多,加上有楚歌在前面冲阵。

    很快,函谷关的守卫就被杀破了胆。

    楚歌见关内已经喊声四起,守卫的后续兵力马上就要赶来。

    他连道:“马忠,此处由我镇守,你速速带人打开城门。”

    “诺。”

    现场混乱,马忠不急多想,招呼一队人马就朝关门处杀去。

    而楚歌带人堵在城门道路上。

    踏踏踏。

    函谷关的汉军后备队赶到。

    狭路相逢,双方再次碰撞到一起,道路狭小,能列队的人不多,躲避的空间也小。

    哪怕第一批进来的都是大同军中的精锐之士,可是枪林戟雨之间,伤亡还是在飞速提升。

    这一战,是大同军成立一来,伤亡最惨重的一役。

    就连楚歌,都对自己使用了好几次治愈术。

    因为他冲得最猛,冲在最前。

    一夜厮杀,楚歌不知道自己挥舞了多少次长刀。

    直到前方再无人,他还机械地挥舞了好几下。

    抬头看去,零零散散的汉军朝着东边谷口落荒而逃。

    回转身来,后方道路上全部是倒毙的尸体。

    这一夜厮杀有人投降吗?

    中途被他杀怕的汉军自然有人投降,可是被后方人员挤着出不去,大多数人不是被踩踏而死,就是被一路向前的大同军劈砍而死。

    哪怕来到这时代,见惯了生死,心也变硬的楚歌也不禁感叹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滋味……”

    楚歌摇了摇头,心情莫名的复杂。

    “主公,可要派人追杀?”

    马忠气喘嘘嘘地赶到,他一直躲在后面放冷箭,如今两只手臂已经累得抬不起来,可神色却激动地仿佛吃了兴奋剂。

    看看马忠,再看看其他人。

    是了,他身系大同军所有人的希望,哪里有时间伤悲秋啊。

    楚歌打起精神,环顾四周后,摇头道:“算了,将士们都累了,反正也瞒不了多久,汉兵逃了就逃了吧。”

    他虽然不会累,可士兵们厮杀一夜,体力早已在临界点,现在不过是一口气撑着而已。

    果然,听了他的话,附近的一些士卒立刻软倒在地。

    楚歌对马忠使了个治愈术,道:“收拢伤兵,统计伤亡,掩埋尸首,剩下的事就交个你了。”

    “诺。”

    站在函谷关城头,楚歌遥望洛阳方向,心中却在想着他要不要留在函谷关驻守。

    “哎,还是缺人啊。”

    函谷关拿下了,可是却没有大将把手,如果把他自己留在这里,那么雍凉之地的收取必定拖后。

    到时候大汉集结军队来攻,有腹背受敌危险。

    可他不走,谁知道汉军集结的效率,如果这个时间超乎预料地久,他就错过了拿下雍州、凉州的时机。

    “哎。”

    楚歌叹息,好在烦恼很快被新来的好消息给吹散了。

    “主公,黄将军有书信传来。”

    莫非汉中局势有变?

    楚歌怀着期待的心,接过展飞递来的战报。

    看罢,他大笑道:“好,汉升果然不负所望,汉中局势稳矣。”

    被黄忠的战报刺激,楚歌决定行险一搏,他叫来马忠道:“你带两万人马留在这里把手函谷关,我自带人去收服附近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