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趣事 » 第四章(三)

第四章(三)

    【丁启睿】

    攻下了洛阳之后,李自成军威大振,大家都知道他原来的绰号叫“闯将”,而闯王高迎祥早就已经身手分离了,于是李自成决定升级了,自封为闯王2.0。

    河南除了洛阳之外,还有开封,这些都是著名的古都。

    于是下一步,他决定对开封下手了……

    此时,开封城内为数不多的官兵与大量百姓虽然心有忐忑,但总抱有“一丝希望”,即大批官军将会前来增援,或者贼寇尚未来到就被消灭。

    然而,9日那一天,李自成派遣的先头部队300骑兵率先来到城外,并探查出城内守卫力量极其薄弱,他们打算趁此机会,奇袭城门,直接攻进去。

    可是,当在城外活动的一批百姓见到李自成的“贼军”时,吓得慌忙往城内跑。他们人数众多,造成了城门附近的巨大混乱,反而使得300骑兵难以突进,也给了城墙守军及时明了的信号。

    突袭失败,骑兵在城外静待李自成主力部队的到来。这期间,开封里的周王爷,朱恭枵已经得知自己的好大哥,福王已经扑街了,内心十分的忧郁,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的守财奴,他还是觉得钱更重要,没有拿一分钱来犒赏军士。

    直到有一天,他听说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这个时候周王才醒悟过来:

    金钱诚可贵,气节价更高。

    若与生命论,二者皆可抛。

    于是他一次拿出了50万两银子(换成现代的人民币大概是800万,崇祯皇帝都没这么大方),来犒赏守城的战士,并发布告示说,只要杀敌一名就可以奖银50两。

    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名声不太好(至少当时开封老百姓是这么认为的),老百姓本来就忌惮,如今皇家大老爷又出巨资犒赏守城勇士,因此城内众多青壮男子纷纷报名参与城防工作,那些种地的、念书的、做生意的、当仆人的,全部拿起武器,瞪起眼睛,誓要死守城墙、报效吾皇。

    对开封有利的不仅是城内军民的士气,还有十多米高的城墙、五丈深的护城河以及祥符县知县王燮带来的4800多民兵(这个王燮随后会在战场上展现他冷静残酷的一面)。

    奇怪的是,李自成并没有马上攻城,他决定玩心理战术,采取围而不攻的方法,这使开封城内一片恐慌,大概不会比500多年前的北宋靖康年差了……

    守城的将士为了稳定人心,在山里砍了许多竹子,找了好几万根发给居民们,让他们每天拿着竹竿在城楼上跑来跑去,一边跑还一边喊:“来打呀!来打!”

    嗯……这大概就是心理战术吧,不过要说的话,对李自成影响可能并不大,最多给自己壮个胆,这一堆人就这么喊着,别说还真有点自信了,比起古代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这个算得上是反其道而行之“涌城计”吧。不光是我们的老百姓,就连咱周王也挺积极的,带上一群人一块儿扛着一块大龙牌,类似于今天的游行吧,还振臂高呼:“谁可解围,本王悬赏10万两。”虽然很滑稽,但至少也在努力啊。

    可惜,对于习惯了长期和平生活的开封军民,并不了解战争的残酷。随着李自成主力部队的到来,城内军民的“乐观自信”就遭受了打击。

    李自成带来的主力之中,只有3000名轻装士兵,剩下的是3万多被掳掠和逼迫而来的民夫。一方面,他的其他部队尚在各地作战,另一方面,他认为开封城守卫薄弱,一定能轻松地被攻破。

    李自成几乎刚一到来就下令发动进攻。充当炮灰的就是3万多民夫部队。他们武器甲胄简陋,比城内刚刚召集的那些民兵勇夫好不到哪去。所以,人数虽多,战力却弱。

    双方的二流、三流部队围绕城墙和城门进行了殊死搏斗。因为有工事的保护,开封守军虽然也经受了一定损失,但相对占据优势,给李自成的攻城部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使后者成果甚微。

    再说崇祯这边,听说开封被围也十分着急,开封一旦泄露,那么整个中原都将成为农民军的天地呢,但是派谁去呢?杨嗣昌这个时候已经去世了。

    这个时候崇祯突然想起。去年杨思昌送来的一封推荐信,他推荐的这个人叫丁启睿,时任兵部右侍郎。崇祯一生猜忌完全信任的人,也只有杨嗣昌了,杨嗣昌觉得孙传庭不行,于是孙传庭就去坐牢了,杨嗣昌觉得丁启睿行,于是丁启睿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了。

    崇祯决定再信杨嗣昌一回,任命这个丁启睿为督师,总督湖广,河南,四川江北以及陕西三边的军务,赐尚方宝剑。在崇祯看来,既然是自己知己推荐的人,多少是个猛人吧。

    然而丁启睿并不是猛人,只是一个误被认为是猛人的庸才。

    丁启睿对解围开封几乎没有把握,但他还是出发了。他当然不敢立马去河南,于是他决定去荆州,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去湖北呢?原来他想去接管杨嗣昌之前留在湖广的军队,当时湖广巡抚汪承诏,听说朝廷派来的督师来了,便连忙派人去传檄。丁启睿高兴打开卷文,伤心的去了河南。

    因为派人送来的信上面是这样写的:

    “贼寇在河南,我们湖广不需要大军,你不要过来。”为了防止丁启睿渡江,老汪还善解人意的把江边上所有的船都藏了起来。丁启瑞第一次当督师,没有经验,脑袋转不过来弯,就真的只好去了河南邓州(今河南邓县),你说巡抚气他一下也就算了,现在这个小地方的县令又把丁启睿差点气昏过去了:

    只见偌大一个邓州,街上空无一人,居民们一个个不但把门关上了,窗户也锁得死死的。

    “至于吗?我要是左良玉你们就玩完了。”丁启睿吃了哑巴亏,没办法,只好去找州官,州官特意用闭门羹招待了他,于是他只好走内乡了,连乡长也来欺负他,没有给他提供一点粮食。丁启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行军途中摘野菜,喝露水,走着走着,军队的马儿都吃光了。

    丁启睿也是混得可以,堂堂督师大臣,手握尚方宝剑,本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今却过得如同过街老鼠一般,再加上他本身就很怂,一路上走来这么多不公正待遇,居然还忍过去了……事实证明,丁启睿这种人不适合当督师的。

    此时,张献忠也来打南阳了,话说老张之前一直与杨嗣昌纠结不清,现在杨嗣昌挂掉了,老张总算有出头的日子了,看到自己的老兄弟,李自成竟然杀掉了当朝皇叔,自己也当然不能落后,结果又被左良玉好好的揍了一顿,这个时候他的二当家的,那个绰号名叫“曹操”的罗汝才觉得跟老张混实在没什么前途,眼下老李已经成了闯王2.0呢,所以就跑去跟李自成混了。这无疑让本就困难的张献忠更是雪上加霜。后来实在不好混,看李自成真的混的不错,就去白嫖李自成,李自成当然看出了他的企图说:“老张,我看你不是真心跟我混,是想白嫖吧?”张献忠只顾着吃饭,随口说:“子非我?安知我欲白嫖?”“那你就把你的部队交给我吧。”“那怎么行呢,我这些兄弟跟我出生入死这么多年……”“那请回吧,我这不是避难所。”

    张献忠只好走了,在出门的那一刻,一个人拉住了他,他一回头不是别人,正是他以前的二当家的罗汝才,老詹本以为这位以前的小弟是来羞辱自己的,没想到他偷偷的送了张献忠500人马,他收下了,但并没有感谢,最后说:“老罗,我走了,你混的不错,挺好,但是……当心李自成啊。”

    当李自成围攻开封之时,张献忠带着所剩不多的兵马自河南下安徽进发,没错,老张就是个打酱油的。丁启睿听说张献忠正经过河南,正在光山、固始一带转溜,手里没几个人,他灵机一动,李自成十万人,他肯定奈何不了,倒不如去打落汤狗张献忠,于是命从襄阳赶到南阳的左良玉大军去对付张献忠。

    所以丁启睿和手下是这么说的:“皇上让我剿杀河南的贼,张献忠就是贼寇。”

    开封的守军每天来向他告急,他却始终笃定泰山,振振有词的说:“没看见我正在与张献忠激战吗?哪儿有空去开封?”

    此时的李自成也不管朝廷的援军还有多久,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开封,于是变换方式,下令民夫部队在开封的西城门附近挖掘地洞,企图突破城防。守军按照祥符知县王燮的吩咐,从上往下对着开挖,并把火药往挖通的地道里面扔,使得农民军死伤惨重。

    一计不成,再用另一计。第二天,李自成下令攻城部队扛着刚刚打造好的大量云梯再次进攻。开封守军则使用城楼的大炮和手中的炸药罐进行回击,使得云梯部队遭受重创却毫无战果。

    攻防战进入胶着,李自成发觉破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正在白热化阶段,一个决定战局的关键人物出场了。

    这位便是开封城守城的副将陈永福,他本来是想去洛阳的,如今洛阳已经被李自成扫荡完了,他才听说李自成又围住了他的开封,于是连忙带着明军增援部队回到开封城下,并勇猛冲锋,打破了李自成军队的包围圈,进入城内与守军会合。

    这一下,李自成的人马士气低迷,城内守军则更加振奋。

    另外,李自成接到消息,还有其他几路明军人马正在向开封靠拢,很可能对他形成包围之势。这就让李自成下定决心“还是先走为上”。

    在临走之前,心血来潮的李自成来到开封城下,亲自带兵接近城墙,想看望一下新来的陈将军。

    此时的开封城上,李自成站在楼下看陈永福,陈永福带着人也在看李自成。

    “下面那个人是谁?”陈永福指着李自成问众人。

    “报告陈将军,那个人就是李自成。”

    “哦——就他?包围了你们这么久?”陈永福问。

    “是呀!是呀!”

    “嗖——”

    陈永福一箭射中了李自成的右眼,李自成当场从马上坠了下来,下面的义军顿时大乱,城墙上一个个手守将顿时目瞪口呆,难道纵横天下十多年的李自成李闯王就这样扑街了。

    这个时候李自成,痛苦的从地上爬了起来,吃力的说道:“撤军!”

    “可惜了,没爆头!”陈永福淡淡的说。

    也是从那时候起,李自成就成了独眼狼,尽管后世流传的画上面,没有透露他有点小残疾。

    如果换做别人挨了一箭、瞎了一只眼睛的话,肯定发疯了发起总攻,必须报仇,可是当时有消息说,左良玉,杨文月的军队正向开封赶来,如果那时候李自成真的开打的话,很可能会把自己陷入内外夹击的境地中。

    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能因小失大呀。这个仇是要报的,可是不是现在。